文言文常识对人的称呼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9
1.用文言文对别人可以怎样称呼
因为你提了这个问题,我也学习了,特摘抄并整理他人的答案给你,如有不明或者其他问题欢迎追问

第一人称:

男:我,于,余,吾,臣(对君王),朕(皇帝自称),在下,区区,末晋(对前辈),小生(男子对女子),其(很少见,一般都是第三人称),学生(对老师)

女:妾,妾身,贱妾,奴家,小女子,吾,臣妾(对君王)

第二人称(一般好像不分男女吧):

子,汝,女(通汝),足下,若,而,乃,尔,尔等(复数),先生(对老师),陛下(对君王),老爷(对主人),卿,爱卿(君王对臣子)

第三人称:

先生,老爷,彼,之,其等代词

对别人称呼自己的:

父亲:家父,家君,家严

母亲:家母,家慈

儿子:犬子,小儿

女儿:小女

对别人称呼他的:

父亲:令尊,令严

母亲:令堂,令慈

儿子:令郎,令公子

女儿:令嫒,令爱

一、初见面之人问姓,曰贵姓,问名,曰台甫。自说姓曰敝姓某,说名曰草字某某。

二、有亲戚世交者,应各以其名分彼此相称。普通称人曰先生或某兄,自称曰弟。老者长者,称曰老先生,自称曰后学,或称自名。

三、称人之父曰令尊,母曰令堂。向人称自父母,曰家严,曰家慈。见朋友之父,称老伯,母称伯母,自称晚或侄。

四、称人之祖,曰令祖公,祖母曰令祖太夫人。向人称自祖曰家祖。祖母曰家祖母。见人之祖父祖母,称太老伯,太伯母。自称己名即可。

五、称人之兄弟,曰令兄,曰令弟。向人称自兄弟,曰家兄舍弟。称人之姊妹,曰令姊令妹。向人称自姊妹,曰家姊舍妹。见人之兄弟,称几先生,或几兄,自称小弟。见人之姊妹,统称几姐,称自曰小弟。(书款则称侍)

六、称人之妻,曰令正或尊夫人,向人称自妻,曰拙荆或贱内。见人之妻称嫂,自称己名。(女子可自称妹)

七、女子称人之夫,曰尊府某先生,向人称自夫,曰外子。见人之夫称某先生,自以避免称呼为佳,如必要时,只称本人即可。

八、称人之子,曰令郎或公子,称人女曰令爱,或女公子。向人称自子,曰小儿,女曰小女。见人子称世兄,自称弟,称女曰世姐,自不称。

九、称人之孙及孙女,曰令孙曰令女孙。向人称自孙,及女孙,曰小孙,曰小女孙。见人之孙及女孙,称几公子几小姐。

十、称人或称自之已故上辈,统加一先字。如称人之故父母,曰令先尊令太夫人;称自之故父母,曰先严先慈之类。称人已故下辈不必另加字,只云「以前某兄」即可,称自故下辈,但加一亡字,或云「以前某某」亦可。

十一、称人之姑丈姑母,曰令姑丈令姑母。向人称自姑丈姑母,曰家姑丈姑母。见人之姑丈姑母,称老先生老太太;交厚者,可称老伯及老伯母。

十二、称人之舅父舅母,曰令母舅令舅母。向人称自舅父舅母,曰家母舅家舅母。见人之舅父舅母,称谓仿前。

十三、称人之岳父岳母,曰令岳令岳母。向人称岳父母,曰家岳家岳母。见人之岳父母,称谓仿前。

十四、称人之内侄,曰令内侄。称人之甥,曰令甥。称人之婿,曰令婿。向人称自内侄,甥,婿,曰敝内侄,曰舍甥,曰小婿。

十五、称人之亲友,曰令亲曰贵友。向人称自亲友,曰舍亲敝友。

十六、称人之师,曰令师,生曰令高足。向人称自师,曰敝业师。称自生曰敝徒。自称师,曰夫子或吾师。称自曰受业,或曰门生。

十七、称人之长官,曰贵某长(院部厅局等)。称人之属员,曰贵部下或贵属。向人称自长官,曰敝某长,称自属员,曰敝同事或敝属,称其某姓某职亦可。

十八、称人之主人,曰贵上,称人之仆,曰尊纪。向人称自主人,曰敝上;称自仆,曰小价。

(附说)

一、称呼一事,本甚繁杂,各地习惯,直接见面之称,尤多不同,故难备载。本编仅录其对外交际通常用者。

二、亲戚之间,称呼甚为微细,每有错一字而贻笑者。兹编本为举要,专为常用,故不详载。
2.在文言文常识中,在父母面前怎么称呼自己
妾身(女) 吾(男) 文言文中其他场合称呼自己 我:吾、余、予、愚、鄙人、在下 先秦以前:寡人 皇帝:朕、寡人 皇后、太后:哀家 老头:老朽、老夫 老妇:老身 出家人:洒家 官人:下官 女子:妾、区区、奴、奴婢 读书人:小可、不才 下人:奴才、老奴 第一人称:又叫“自称”。

常用“吾、我、余、予”等,还有帝王的专称“朕”和“孤”字。通常都可译为“我”、“我们”、“我的”、“我们的”。

例: 1、已得履,乃曰:“吾亡持度。”《郑人买履》——已经拿到了鞋子,竟然说:“ 我忘记了拿尺码。”

“吾”用于句首,作主语,代替“我”。 2、吾知子所以距我也,吾不言。

《公输》——我知道你用什么办法来对付我,但我不说。“我”用于句末,代替说话之人,作宾语。

3、余闻而愈悲。《捕蛇者说》——我越听越觉得悲伤。

“余”用于句首,代替听话之人,也就是柳宗元,作主语。 4、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我看那巴陵的美景,全集中在洞庭湖上。“予”字用于句首,代替“我”,作主语。

5、朕乃天子,说话岂能儿戏?——我乃一国之君,说话岂能反悔?“朕”便是皇帝的自称“我”。 6、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儿有了水。

“孤”字用于句首,代替刘备,作主语。第二人称:又叫对称,常用“尔、汝、女、若、乃、而”等。

通常译为“你、你的、你们、你们的。” 例: 7、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呢!“尔”字用于句首,用来称代卖油老人,译为“你”,作主语。

8、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你的思想顽固啊,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汝”字用于句首,用来指代“智叟”译为“你”,作主语。 9、子曰:“由,诲女知之乎?”《论语十则》——孔子说:“仲由,教导你的话都明白了吗?”“女”字用于句中,又在动词“诲”之后,作“诲”的宾语。

代替“仲由”,译为“你”。 10、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你是个被雇佣给别人耕田的的人,怎么会富贵呢?“若”用于句首,用来称代陈涉。

相当于“你”。 11、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乃翁。

陆游《示儿》——大王的军队平定了中原的日子,家中祭祀时不要忘了把这个喜讯禀告给你的父亲。句中的“乃”就是代词,“你的”。

12、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你爹爹回来时,一定会跟你算账的。“而”便是代词“你”。

第三人称:又叫他称,主要有“彼、其、之”等字,它们既可以用来指人,又可以用来代事,其用法更为灵活,通常译为“他、他的、他们、他们的”等。 例: 13、彼竭我盈,故克之。

《曹刿论战》——他们的士气衰竭了,我们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这里的“彼”和“之”都是代词,用来指代齐国的军队,相当于“他们”。

14、其妻献疑曰《愚公移山》——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其”字用来代替愚公的妻子,译为“他的”。

15、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公输》——北方有个欺侮我的人,希望能借助您的手把他杀了。句末的“之”就是代词,代替“侮臣者”,相当于“他”。

关于己称,即“自称”,常用“自、己”二字,均可译为“自己”之意。 例: 16、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桃花源记》——自己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的战乱……“自”便是自称“自己”。 1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自己所不想要的,不要强加给别人。“己”字也同上一样,指“自己”。

还有旁称:亦即称别人,常用一“人”字,可能译为“别人”、“人家”。 例: 18、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论语》——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没有才能。这里的“人”字,即旁称。

19、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鸿门宴》——现在人家有大功却要击杀他,这是不道德的。

“人”字旁称“人家”。至于尊称:即对人的礼貌称呼法,有“君、子、公、卿、先生、夫子、足下、陛下、阁下”等之用,一般译着“您、您老人家,他老人家”之意。

例: 20、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凭您微薄的力量,还不能削平像魁父那样的小土丘,又能把太行、王屋那两座大山怎样呢,句中的“君”便是愚公之妻用来尊称愚公的,相当于“您”。 21、子何恃而往?《为学》——您凭什么去呢?“子”便是对对方的敬称,相当于“您”。

22、公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不辱使命》——您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况吗? 23、卿言多务,孰若孤?《孙权劝学》——您说你事务多,谁像我呢? 24、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公输》——公输盘说:“您老人家有什么见教呢?” 25、足下事皆成。《陈涉世家》——您的事业都会成功。
3.文言文中有哪些礼貌性称谓
文言文讲究礼貌性称呼。

礼貌性称呼,对己是“谦称”,对 人是“敬称”。下列礼貌性称呼是非常普遍的。

(一)用专门性的具有代词性的词语。 1。

自称方面,有“臣”、“仆”、“鄙人”、“妾”等用于 对长辈或平辈。如: ① 臣能令君胜。

(《孙膑》)(我能叫您获胜。) ② 仆非敢如此也。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我不敢这 样做。) ③ 鄙人不慧,将有志于世。

(《中山狼传》)(我虽不聪明, 但还想在世上做点事业。) ④ 若怜妾而活之,当秘勿泄。

(《画皮》)(如果可怜我想救 活我,就该保守秘密,不要讲出去。 ) 这里要说明的是:例①中孙膑与田忌并非君臣关系,例②司 马迁与任少卿并非主仆关系,例④的“妾”也不是“小老婆”的 意思。

所以,只是一种谦称。 帝王诸侯有专用的表谦称的词。

战国时代多用“寡人”, 如:“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去私》)(先生在这件事上听从 我的劝告吧。

)后代多用“孤”,如:“孤不度德量力。”(《隆 中对》)(我不能估计自己的德行与能力。)

至于“朕”则不是什么 谦称,而是秦以后皇帝专用的自称。 2。

对称方面,有“君”、“子”、“公”、“足下”、“先 生”、“夫子”、“卿”、“阁下”、“陛下”等。 其中“先 生”、“夫子”多用于长者;“卿”是上对下(君对臣、夫对妻) 的爱称;“阁下”称有较高职位的人;“陛下”只用于对皇 帝。

如: ⑤ 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您怎么跟项伯有老交 情?)(按实际地位,刘邦是“君”;而他称张良为“君”,可见“君” 是代词性。 ) ⑥ 足下事皆成。

(《陈涉世家》)(您的事业都会成功。) ⑦ 又安能发狼踪以指示夫子之鹰犬也?(《中山狼传》(又 怎么能发现狼的踪迹来指点给您 的猎鹰、猎狗呢?) ⑧ 誓不相隔卿Q (《孔雀东南飞》)(发誓不和你分开。

) (按:妻子对丈夫称“卿”却不行,《世说新语•惑溺》中便批评 了王安丰的妻子用“卿”称呼王安丰。) (二)在名字或职位上讲究。

1。 谦称方面,对长辈、平辈,自己称名(称别人的名是不礼貌 的),或临时写作“某”。

如: ⑨ 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不这样的话,我项籍 怎么会这么办呢?)(项羽名籍。 ) ⑩ 某启(《答司马谏议书》)(我王安石陈述) 2。

尊称方面,对平辈(朋友)则称字。古人有名、字、号之 分,“名”是正名,“字”是补充解释名的,有人还有“外号”。

如:白居易,姓白,名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因为司马光 字君实,所以,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说:“冀君实或见 恕也。

”(希望您或许能够谅解啊。) 称呼对方的官爵,是表尊称的通常方法。

如《隆中对》: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篮盛 着饭、用壶子装着酒来欢迎将军呢?) 第三人称的敬称与第二人称基本相似。一般称“公”、“先 生”,或称其字号、爵位。

如《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 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按:吴默,字因 之;文震孟,字文起;姚希孟,字孟长;“公”是敬称词;“冏 卿”、“太史”是官爵。)

八四、什么叫“赋”、“比”、“兴”? 赋、比、兴,是《诗经》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后来为古代诗 歌乃至散文广泛采用。

“赋”就是“铺”的意思,即用白描的手法把事物描绘出 来,把感情抒发出来。如《伐檀》这首诗,直接铺叙伐檀的劳动 场面,抒发了伐檀木工对不劳而获的统治者的愤怒控诉与辛辣讽 刺。

又如:《采薇》诗也是通篇用赋的手法抒写久征战士在回乡 途中的复杂感受,其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 霏霏”这样情景交融前后对照的白描句子,千古以来为大家所传 诵、模仿。 又如《北山》则在白描中运用对比手法与排比句式, 控诉了贵贱悬殊、劳逸不均的社会现象。

“比”,简单点说就是“比喻”。但其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我们今天称为“拟人”、“拟物”、“拈连”的修辞格,也常常被 古人称为比喻。

如《硕鼠》这首诗,用贪婪的大老鼠比喻凶恶的 剥削者,既是借喻(只出现了喻体),又兼有拟物色彩。 后来屈原 的《离骚》、《九章》、《九歌》等大大发展了这种手法。

共同 为后代诗人所借鉴。 “兴”就是兴起、起头的意思,先描写他种事物以引起下面 的正题。

“兴”的核心是联想。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夭》)前两句写桃树长得很嫩绿, 开放着光灿灿的红花,是全诗的“兴”。

它实际上起了点明季 节,创造气氛(春光明媚的欢乐气氛),象征人物的年青美丽等作 用。有些“兴”可能只是单纯的韵律联系,如《唐风•山有 枢》,开头写山头、山谷都长着榆树,与正文写守财奴的吝啬, 在意义上关系不大,仅仅是“枢”、“榆”与后面的“娄”、“驱”、“愉”等押韵,以解决“山歌好唱起头难”的问题。

总之,赋、比、兴是古代文学评论中常用的术语。前人有的 说得很神秘,其实并不难了解。

其中,“比”是属于修辞手段; “赋”、“兴”不是一种单纯的修辞手段,而是可以运用别种修 辞手段(如“赋”可运用对照、排比,“兴”可用比喻)的表现手 法。还要附。
4.古代对各种人的称谓
古代年龄称谓 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 经常会碰到一些表达年龄称谓的词,如:“弱冠”、“耄耋”等。

学生往往对此很费解。其实类似这样的词还很多,都是我们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所必须了解的知识。

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 在所有的年龄称谓中,“九十”的称谓可谓最多最有趣。

或叫“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

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还有依据生理特征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婴儿”,是因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喂奶。

婴可与膺通假,膺者胸也。婴儿即为抱在胸前之儿。

七岁除叫做“悼”外,还叫“龆龀”也叫做“毁齿”,因为正是换牙时期,所以有此称呼。十五岁叫做“童”,“山无草木曰童”。

古代十六岁成年,十五岁男子未加冠,女子未及笄。此处用的是比喻意。

另外,我们现在常说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则来自于《论语·为政篇》的记载:“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距。” *** 戴圣所辑《礼记·曲记篇》中说:“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壮,四十曰强,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

其中还有耄年有罪不加身的说法。但后人却常把“幼学”、“弱冠”等作为年龄称谓,这恐怕是后代词汇由单音节向双音节发展的原因吧 我国还有干支纪年的传统,六十年为一轮,故又有六十岁为“花甲之年”的说法。

杜甫有诗句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二十古来稀。”于是,七十又有了“古稀之年”的别称。

当然,古代年龄称谓并不止这些,还有许多散见于各类古书中,因较少使用而未被流传下来。上面所述这些因使用频率高,生命力强而被后人沿用了下来。

有些还已经进入了我们的日常交际之中,如:“三十而立”。再如,从“婴儿”和“儿童”两个词中,我们已看不出历史和今天的区别了。

另外还有: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韶年:男孩八岁。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岁 志学:十五岁。

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岁。 弱冠:二十岁。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知天命、知非之年:五十岁。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

古稀之年:七十岁。 杖朝之年:八十岁。

耄耋:八十、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及笄:女子十五岁。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标梅之年:出嫁 幼学之年.10岁 舞勺之年.13岁 志学之年.15岁(单髻.及髻.抓髻.)而立.壮室之年.30岁强仕之年.春秋鼎盛.40岁 艾老.服官政.50岁杖乡之年.耆年.60岁 杖国之年.致仕之年.70岁杖朝之年.80岁 齯齿.鲐背.冻梨.黄发.90岁 破瓜之年.瓜字初分.碧玉年华.女子16岁风信之年.花信之年.24岁 在我国传统医学文献里,关於「天年」(人类自然的年寿)的记载------如黄帝《素问.上古天真论》道:「尽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灵枢经.天年》三度提到人的天年为「百岁」,还说「人之寿百岁而死」;又如《尚书.洪范篇》以百二十岁为寿-----推算人的自然年龄在一百至一百二十岁间,此与现代科学的测算大致相符,说明人类的自然寿命,是可以活到百余岁的。

但是遗传、自然环境、文化教育、天灾人祸、疾病、意外事故及个人生活方式和习惯等因素影响,往往使人天年不遂,留下遗憾,故一般祝寿之辞,多以坚定之喻,献上祈愿。通俗者,若「寿比南山」、「寿比松龄」、「日月长明」、「福如东海」等。

其实在这些制式外,社交场合中有些长寿的象徵性用语,更富隐喻之雅趣呢! 「喜寿」指七十七岁:草书[喜]字看似七十七,故借指七十七岁。「米寿」是八十八岁:将[米]字拆开彷如八十八的模样,故借指八十八岁。

「白寿」指九十九岁:一百减一为九十九,[白]是借用百字少一横,以此借指九十九岁。「茶寿」呢,稍稍难解,[茶]字的草头看似二十,余者可拆成八十八,二者相加得一百零八,故借指一百零八岁。

另外,「六十岁」有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的说法;「七十岁」又称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国之年;朝杖之年、耄耋之年指的是「八、九十岁」;期颐之年,则是「百岁」了。 始龀---指刚到换齿的年龄,约七、八岁左右。

志学之年---十五岁(男)。 及笄之年---十五岁(女)。

二八年华---十六岁。 花信之年---二十四岁。

春秋鼎盛---壮年时期。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知命之年---五十岁。

耳顺之年---六十岁。 花甲之年---六十岁。

悬车之年---退休之年。 从心之年---七十岁。

古稀之年---七十岁。 耄耋之年---七十至八十。
5.“恋人”在文言文中如何称呼
郎、夫

一、郎拼音:láng

释义:

1、对年轻男子的称呼:大郎。郎才女貌。

2、对某种人的称呼:货郎。女郎。

3、旧时妻称夫或恋人的称呼。

4、封建时代的官名:郎中。侍郎。员外郎。

5、姓。

二、夫拼音:fū

释义:

1、旧时称成年男子:渔夫。农夫。万夫不当之勇。

2、旧时称服劳役的人:夫役。拉夫。

3、旧时对学者的称呼;旧时称老师;旧时对恋人的称呼;称读古书而思想陈腐的人。

4、与妻结成配偶者:丈夫。夫妇。

扩展资料

汉字笔画:

相关组词:

1、令郎[lìng láng]

敬辞,称对方的儿子。

2、新郎[xīn láng]

结婚时的男子。

3、女郎[nǚ láng]

指年轻的女子。

4、侍郎[shì láng]

古代官名。西汉时本为宫廷近侍。东汉后,尚书属官任职满三年称侍郎。唐以后官位渐高。为各部尚书的副职。

5、儿郎[ér láng]

男儿;男子。
6.与“文言文”相对的称呼是“白话文”吗
是啊~

文言文”是“白话文”的相对。这个词的结构是这样的:文言-文。第一个“文”是“文字”,“言”是语言。“文言”则指“文字化了的语言”。它说明两层意思:其一,指明文言文本是一种语言;其二,这个语言后来被文字化了。“被文字化了”的语言也有两重含义:其一,可以有语言但没有文字的文化,比如大多数少数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其二,语言功能退出生活,以文字的形式成为历史。 1.文言文很精彩。这当然是无疑的。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文言文。由此可见中国的现代文明历史还是很短的,解构或者解读传统文化还是现代化的必要,因为传统智慧的继承建立于对文言的正确解读。 2.文言文是知识。这是对的,因为文言文已经不再是语言,它纯粹是文字。但文言文是知识,甲骨文也是知识,那为什么就不学甲骨文呢?对了,正是因为甲骨文是更原始的文字,所以文言文是进一步学习甲骨文等等传统高级文字(学)的基础。 3.文言文也是技巧。汉语的表述、描绘、组合、转变、喻式、铺比、推演……在思想的表达上充分承载了汉文明的风格。掌握文言文物理结构,对现代汉语的理解比较精深,对新汉语的构造将有“法”可依。 4.“文言文”是“白话文”的相对。这个词的结构是这样的:文言-文。第一个“文”是“文字”,“言”是语言。“文言”则指“文字化了的语言”。它说明两层意思:其一,指明文言文本是一种语言;其二,这个语言后来被文字化了。“被文字化了”的语言也有两重含义:其一,可以有语言但没有文字的文化,比如大多数少数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其二,语言功能退出生活,以文字的形式成为历史。 “文言文”的字面意思,应该是:被文字化了的语言的一种文体。后面那个“文”指文体。 那么文言文除了在考古研究之外,还有什么“前途”吗?或者说,还会有什么生活的应用价值?我想是有的。在传统形式的生活淡化出现代社会时,只不过人们忽略了一些边缘地区的社会生活,才造成现代应用对文言文的怀疑或者忽略。比如在宗教建设中,某些碑刻仍然会用文言文撰写,仍然采用书法书写,使用工具镌刻。篆书的应用也大多如此。 “文言文”这个名词也可以涵载语言与文字之间在文化历史上的相互关系。某种形式上,一旦某种语言——包括方言——被“文”化,文字化,也就是书面化,其语言魅力顿减,而文字功能倍增。因为语言通常是口头相传,与生活密切相关,语言尚未进入文化状态,它是对生活经验的一种保留,没有文字的扩展性能。 我们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不免会产生一种错觉:古时人说话也是这么说的么?我想这可以用现在时态下书面语与口头语在表述上的不同来“感受”,它们之间在结构上规则上并无大的区别。也可以推测,古人说话只不过比文言文更随意,更白化通俗而已,“三言两拍”也可以做参考了。至于现在我们阅读文言文,当然不代表在重复古人的说话,而是在朗诵或者默读一种文体。 阅读文言文,感受的是一种极为明晰的思路,就好像偶尔阅读西方哲人著作,很有那种应有的肃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