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的硬伤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1
《西游记》的硬伤

文/张守权

        在中国,《西游记》之所以能够妇孺皆知,深入人心,一方面是成功塑造了性格各异的备受广大读者喜爱的人物形象。另一方面,这部书堪称实现了中国神界、妖界、凡间、冥界、水族等几界的一个三维立体大联欢,人物众多,场面浩大,众多神佛均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另外,书中所表达的佛教倡导的因果报应很大程度上契合了弱势群体坚信的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逻辑。虽然《西游记》有着四大名著中最多的拥趸,但这部书也堪称四大名著中文学性和艺术性最差的一部,细读原著,硬伤多多。

一、语言叙述啰嗦,重复拖沓

        《西游记》一书显然留有严重的口述式说书的痕迹,在原著相当多数的回目中,在事情发生后,当事人都会习惯于将自己刚刚经历过的事情向第三者详细的叙述一遍。例如小说第一回在石猴探水帘洞出来后,吴承恩就耗费些笔墨让石猴将前文已叙述到的所见再次向众猴交待一番。第六回的开篇当观音问及玉帝蟠桃会情况时,玉帝的回答仍是十分详细,吴承恩此处仍然未以三言五语加以概括。凡此这种,不胜枚举。数十处不厌其烦的重复表述,让全书情节不够紧凑,异常拖沓。另外,书中还有十数处孙悟空向他的对手吹嘘其由出世到闹天宫再到踏上取经路的自我简介式的顺口溜描写,少则四五百字,多则五六百字。其实,在读者已知孙悟空身份的情况下,书中完全毫无必要以如此冗长干涩的文字反复加以介绍。虽说上述重复在生活中是必然出现的,但文学作品毕竟不是对生活的单纯复制,要求语言简洁生动,关键地方应惜墨如金,读者已知的前提下可以以不拘一格的表述一带而过。

二、情节前后矛盾屡有出现,故事编造痕迹较重

        小说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请允许我将这句滥透顶的理论再次搬出。小说虽然不一定要求再现生活,但是小说的基本情节必须要求接近生活,符合人性,毫无半点人工雕琢的痕迹,虽是小说但也让读者感觉这就是我们现实的生活及人性。《西游记》一书虽然脍炙人口的场景不断,但如果细读起来,很多情节前后矛盾重重,不能自圆其说。

        有关唐僧身世就出现了他父亲陈光蕊中状元起直到十八年后江流儿十八岁一直是贞观十三年的特大纰漏。关于唐僧年龄的问题吴承恩有意将错误进行到底,还是大唐贞观十三年,十八岁的唐僧奉太宗之命远赴西天取经。寒来暑往一十四载抵达天竺国布金寺,此时唐僧该是三十二岁,然而当寺内一百零五岁的老僧问及他的年龄时,唐僧却答道:“虚度四十五年矣。”吴承恩笔下的这位一代佛学大师,可将枯燥的佛学经典记得滚瓜烂熟,却记不住自己的年龄,真是天大笑话。

        其次,黑风山一处对于熊罴怪偷袈裟的描写多少有些令人费解。第一,熊罴怪既然偷得了袈裟保密起见也绝不会邀请好友搞个什么“佛衣会”;第二,即使举办“佛衣会”更不会邀请观音院的金池长老参加,毕竟袈裟是从观音院偷来的。是他真的拿人家金池长老傻,还是自己有点二?熊罴怪对偷到的袈裟的炫耀方式实在有些离谱。

        再次,第三十八回《婴儿问母知邪正,金木参玄见假真》中悟空与八戒救乌鸡国国王出井一段漏洞较大。首先,二人是飞去的,但是到了城下及御花园时,可能这城市及御花园的上空有防空设施阻止了二人的飞行,他们没有选择直接飞进城中及御花园,而是跳进城中,并由八戒用钉耙筑开御花园门。其次,以钉耙筑开御花园大门一定会弄出巨大响声,我不知此时乌鸡国的那些负责皇宫安全的人都干什么去了,而担心走漏风声的孙悟空似乎也不担心御花园那个被筑开的大窟窿被人发现。之后,他们救走国王倒是直接,不像来时那样翻墙打门了,而是由八戒背着死国王,由孙悟空“捻着诀,念声咒语,往巽地上吸一口气,吹将去就是一阵狂风,把八戒撮出皇宫内院,躲离了城池”。走时倒是没有半点磨叽。第四,小说第三十四回金角、银角二大王派小妖巴山虎、倚海龙请干娘狐精,都被孙悟空打死,其事已经金角、银角知晓,但之后仍写孙悟空变倚海龙在金角、银角身边活动,金角、银角居然没有察觉。这一处矛盾的出现,不知是孙悟空的疏漏还是金角、银角二大王记忆的严重缺失。

三、人物、情节的雷同

        作为长达100回、82万字的长篇巨制,《西游记》难免存在人物塑造及情节设置的雷同之处。首先最为明显的雷同之处就是唐僧遇到妖怪时的第一反应,不是魂飞魄散就是跌下马来,这似乎成了唐僧的习惯动作。唐僧被捉后,悟空多次变作小虫飞进洞中打探,而每次,我们都会看到一个懦弱的唐僧被绑在洞中在独白式的哭泣。唐僧这个软弱形象可谓在每一回目中大抵是同一个窝囊的形象,仅仅是在极个别的时候展现出其超常的佛学境界甚乃文学素养。然而,我们深知,佛学的最高境界该是淡定,参透生死,唐僧在没有遇到妖怪之前的种种反应不能不让人对唐僧质疑或对吴承恩这种塑造的不认同。大体上看,《西游记》一书介绍了师徒四人及白龙马取经路上降妖捉怪的历程,虽然大小妖怪本事各异,但最终落得的结局却都是雷同的:也就是,没有任何背景的草根妖怪,无一例外的被老孙一棒子打死,而有所背景的基本都被其主人十分合理合法的收回。细节上看,观音菩萨对付熊罴精及弥勒佛对付黄眉怪,其处理方法是大体一致的,均系由孙悟空变作什么引诱妖怪吃下,从而使得观音或弥勒乘机征服妖怪。在质疑作者解决问题方法单一的同时,我不得不嘲笑,观音及弥勒关键时刻还要靠孙悟空的配合,他们的手段也不过尔尔!

四、场面描写欠精彩

        《西游记》一书虽然也是卷帙浩繁,人物众多,场面宏大,但如果细读,你会感觉到,除了大闹天宫、偷吃人参果、车迟国斗法等情节较耐人寻味之外,很多场景的叙述都略欠精彩。小说家往往都流于对情节的一带而过,没有悉心的对情节的曲折性进行深层次的加工。很多场景例如狮驼国,虽然将对手塑造得过于强大,然而,孙悟空与这三个魔头斗争的几个过程却无大的变化,毫不引人入胜。很多唐僧被捕的情节,大体是有惊无险(毕竟唐僧取经是体制内的事情),有被捕自然有被解救。而解决过程除了极个别的被孙悟空等人打死以外,大多数都是在无法降服后寻找外援,于是我们看到了很多套路一致的降妖过程。由此可见,《西游记》一书真的有类于小孩子过家家的游戏,曲折有余,精彩不足。

五、西天取经,考验还是实验

        《西游记》一书中师徒四人一路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后功德圆满。现实生活中的玄奘取经,一定不会恰恰历经这个数据的磨难。而佛教特别强调藏数及九九归真,这一点在原著第九十八回中,观音向如来提到唐僧取经“今已成功,共计得一十四年,乃五千零四十日,还少八日,不合藏数。望我世尊,早赐圣僧回东转西,须在八日之内,庶完藏数,准弟子缴还金旨。”为了凑够这个五千零四十八日的所谓藏数,唐僧回东土的日程表便耽误了八日。在九十九回中又提到了唐僧取回真经历经八十难,与九九归真强调的还少一难,于是便人为的让护送师徒们的八大金刚再制造一难,即把他们连马与经,坠落下地,从而引出通天河落水晒经这一个桥段。在第三十五回《外道施威欺正性,心猿获宝伏邪魔》中,当孙悟空降服了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后,太上老君觍颜前来索取宝贝,并解释说:“不可错怪了人。此乃海上菩萨问我借了三次,送他在此托化妖魔,看你师徒可有真心往西去也。”大圣闻言,心中作念道:“这菩萨也老大惫懒!”取经不仅仅是考验,更是如来菩萨拿师徒四人所做的一次实验。一路上很多妖怪都是大有来头的,他们或是某菩萨的坐骑或是天上的神仙,甚至如来身边的大鹏鸟也在如来的默许下到人间兴风作浪。以如来观音之神灵岂能不知,这一切其实就是他们有意为之的实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