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动多种感官写作文的好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3

1. 每一个感官一篇作文

小学生的作文常常给人干涩、空洞的感觉.于是,老师就要求他们多读书,多动笔练习,而这两点却不容易做到.小学生具有孩子应有的天性,他们的心智是成人难以理解的.老师除了读写的训练之外,还应该教会孩子在现有的知识基础上,运用一些写作技巧来增加作文的可观性.这样,可以增加孩子写作的兴趣和减少写作过程的痛苦. 常人都有视、听、嗅、触、味五种感觉方式.让学生利用这五种感觉来写作会有比较好的效果.小学作文多为命题作文,不外乎:记事、写人、写景这三类. 以作文《秋游》为例.小学生喜欢玩,喜欢新鲜事物,喜欢那些平时难得一见的自然景观.他们喜欢大喊大叫、疯狂奔跑,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鼻子嗅,动手去采摘,心里一定会美滋滋的.老师只需要教会他们安排作文结构就可以了. 作文开头用视觉:看天,秋高气爽,太阳温暖、灿烂,天空一碧如洗,几片云朵飘飘悠悠,有的像…… 接着用听觉:听野地里的风声,听风吹过树林的声音,听风卷树叶的声音,听鸟儿的歌唱,听小脚丫踩在枯草、落叶上的声响,听大家的欢声笑语…… 再来触觉:秋天风儿吹在身上很舒爽,头发和衣服在飘动,捡起一片落叶,摸摸上面的叶脉,轻拂粗糙的树干,找一片草地坐下野餐,感觉阳光和大地带来的温暖和踏实…… 文中嗅觉、味觉不必多,出现的时机也很自由.看天时,可以闻到阳光的味道,在草地上可以有野花的香味,走在落叶满地的林间,可以隐约闻到泥土的芳香,坐在草地上吃东西,那美味的食物必定会深深诱惑你的鼻子,并让你的味觉得到极大的满足. 感官在记事和写人的文章里也有很大的用武之地.“听人言、观人行、说自己的话、想自己的事”,这都需要调动小作者的五官. 记事的文章多要用视觉和听觉.眼睛见证事情的发展,耳朵记载他人的言语,加上心理活动的描写,作文就不会太生硬. 写人要注意细节,细节出自观察,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心去感觉,用脑袋去思考这是怎样的一个人. 总结一下,不是每一篇文章都要动用所有的五种感觉,五种感觉的出现顺序也不是固定的,感觉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幻的(通过大脑加工而产生的心理作品,如:用鼻子嗅到阳光的香味). 教小学生用感官来写作会减少他们的抵触情绪. 多一种技术,多一份精彩嘛。

2. 【跪求一篇作文,要求:运用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描写的手

秋天的银杏叶 秋姑娘快乐地跳着优美的华尔兹来了.树叶渐渐地褪去了苍翠的光泽,在不知不觉中换上了金黄色的礼服. 我摘下一片来,放到手中细细地抚摸.它不算细滑,但也不粗糙.秋风带走了它的水分,有点硬硬的.叶子中间裂开一条小缝,就像有人一不小心撕开了.我把叶子朝着太阳看去,叶子上一条条经脉清晰地显示了出来,多像人的血管啊!我把叶片放在鼻子前深深吸了一口气,淡淡的清香悠悠地进入肺腑,那是大自然的味道.满树的叶子像一把把展开的小扇子,又像一只只美丽的蝴蝶,静静地在枝头休息.春天叶子嫩绿,夏天叶子肥美,到了秋天,银杏的叶子颜色可多了,有的绿中带黄,有的半黄半绿,还有的全黄了.阳光洒了进来,树叶迎着阳光被照得耀眼,仿佛可爱的生命在枝丫间跃动;没被阳光照到的叶子,也不甘示弱地在枝头摇曳.风一来,它们就会趁机靠近,“沙沙”地窃窃私语,有的恋恋不舍地离开树的怀抱,飘飘悠悠地在半空中翻舞、坠落……风过了,又恢复了平静,似乎沉浸在自己的遐想当中,沉默不语. 这些银杏叶既不知道什么叫死亡,也不知道春天会重新到来.它们为大树而生,无数的叶子做着同样的工作——把生命的乳汁奉献给大树.这些叶子很朴素,活得默默无闻,毫不张扬.然而,这不起眼的叶子能向人们报告春天的消息,带给人们希望和喜悦;还能在烈日炎炎之际,给人们提供休息的绿阴;当秋天到来时,它甘愿牺牲自己,回归到大树的根基,重回大地的怀抱. 秋天的银杏叶,远没有春夏的叶子那样生机勃勃,但它是一种饱满的成熟!它因为懂得了奉献,才如现在这般,为了生命的轮回,无私地默默奉献. 冷风拂过,金黄色的银杏叶飘落而下,像在诉说一个美丽的故事……。

3. 让上二年级的孩子多摘抄好句好段对将来写作文有好处吗

著名学者梁启超在说过:"若问读书方法,我想向诸君上陈一条陈,这方法是极陈旧、极笨、及麻烦的,然而实在是必要的.什么方法呢?是抄录或笔记.……这种工作,笨是笨极了,苦是苦极了,但真正做学问的人,总离不了这条路.”著名历史学家吴晗更强调说:”多读多抄,这二者必须保证的.”也有句话叫“抄一遍等于读三遍.”,还有句老话:眼过千遍,不如手抄一遍.抄写一方面可以练字不说,同时还可以调动相关感官(即眼,手,脑),增强记忆力,加深对字词句的理解.当然,对于二年级的小娃娃,要把握好度.物极必反嘛。

4. 多感官作文

文章的写作可以调动多种感觉描写景物,也可以不用视觉。

人的感官包括:嗅觉——鼻子、视觉——眼、味觉——口和舌、听觉——耳、触觉——身体的诸多部位。如此说来,除去视觉,还有诸多感觉,也可以写出美妙的文章。比如,柳宗元的《秋声赋》描写景物基本上是付诸听觉。李肇《李牟夜吹笛》“李牟秋夜吹笛于瓜洲,舟楫甚隘。初发调,群众皆息。及数奏,微风飒然而至。又俄顷,舟人贾客皆怨叹悲泣之声。”这里的景物,皆付诸听觉。

盲诗人周嘉堤,失去了明亮的眼睛,却把这个世界看得更透彻。

在文学创作中,作家、诗人的思维是异常活跃的。人的各种感觉互相借用、互为沟通。诗人的感觉器官在诗中应该上互相开放的沟通的。正像刘勰所说,“诗人感物,联类无穷”。诗人在感情奔涌的时候,他的听觉、嗅觉、视觉、味觉、触觉的联系变得十分紧密与灵敏。于是,在诗人神游的世界里声音有了形状,花朵有了歌唱,香味有了颜色……

在修辞学里被称为“移觉”或为“通感” 。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作者变触觉到的春风为视觉“绿”的形象,使人强烈地感受到春光的妩媚。

“像知了坐在森林中的一棵树上,/倾泻下百合花似的声音。”(《荷马史诗》)声音变形为流动的有百合花香味的液体,诗人为状写声音之美妙借助了视觉形象。如果不是借助其他感官的感觉,使诗歌的形象变形,声音简直是不可名状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