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十七回十八回考点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6
《红楼梦》作为一本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语言上有着令人折服的艺术魅力。本文将十七至十八回作为解读对象,从语言上去体会小说中独特的思想内蕴。分别从作者态度、人物命运、环境描写方面发掘其语言描写的暗示性。
关键词:《红楼梦》 暗示性描写 思想意蕴
此次研究底本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初版的,以庚辰本为底本的《红楼梦》。庚辰本十七回和十八回未分开,回次作“第十七回至十八回”,回目为“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红楼梦》思想博大精深,十七至十八回的描写充满了暗示性,本文即将其作为一个小的切入点进行解读,体会作者隐藏在语言中深刻的思想意蕴:作者借大观园题对额之事,传达了自己的思想,也暗示了人物命运。
一、作者态度的暗示:隐含作者对人物的看法
十七至十八回中写到众人游大观园,步入茆堂后的景象:“里面纸窗木榻,富贵气象一洗皆尽。贾政心中自是欢喜,却瞅宝玉道:‘此处如何?’”①众人都说好,宝玉却认为“不及‘有凤来仪’多矣。”贾政不悦,宝玉以此处无天然气象答之。众人不解,宝玉与贾政有如下对答:“宝玉道:‘此处置一田庄,分明见得人力穿凿扭捏而成。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背山山无脉,临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争似先处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气,虽种竹引泉,亦不伤于穿凿。古人云“天然图画”四字,正畏非其地而强为地,非其山而强为山,虽百般精而终不相宜……’未及说完,贾政气的喝命:‘叉出去,’刚出去,又喝命:‘回来!’命再题一联:‘若不通,一并打嘴!’宝玉只得念道:‘新涨绿添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
此处宝玉所题“新涨绿添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一联,“浣葛”化用《诗经·周南·葛覃》中的“薄浣我衣”,此处借以称颂妇德。可以认为《诗经》此诗颂后妃之德,用“浣葛”事合元妃身份。并且认为“好云香护采芹人”一句是“暗喻元春为贵妃,如祥云庇护着贾府”。②这句对额的确易让人联想到后妃之德,进而认为这句话暗喻元春。但这一段话及宝玉所题的这句对额也包含了更深的内涵。
“浣葛山庄”后来被元妃赐名“稻香村”,根据第二十三回可知稻香村后来为李纨住处。李纨年轻守寡,因此“新涨绿添浣葛处”应是暗指李纨符合封建社会标准的妇德。“采芹人”指读书人,据李纨判词“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可知李纨守寡后,一心教育儿子,使之长大成人,有所作为。所以“采芹人”可能暗指李纨之子贾兰,那么“好云香护采芹人”就是李纨一心教育儿子长大成人的写照。
看对联的意思,是在称颂妇德,如果这个“妇德”指的是李纨而非贾元春,那么作者对李纨的这种妇德,是否真正赞赏呢?宝玉认为“此处置一田庄,分明见得人力穿凿扭捏而成”,并非是“天然图画”。宝玉把这一处与前面的“有凤来仪”作了对比,“争似先处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气,虽种竹引泉,亦不伤于穿凿”。根据二十三回可知,“有凤来仪”后来被元妃赐名“潇湘馆”,为林黛玉的住处。因此此处将“有凤来仪”与“浣葛山庄”所作的对比,不妨看成是作者借宝玉之口将黛玉和李纨作的对比。
如此看来,在宝玉的眼中,黛玉对封建社会道德的叛逆行为,虽不符合当时社会的标准,但却出自真诚,如同“有凤来仪”、“得自然之气”。李纨虽一生守寡,教子成人,但这未免不是在封建社会道德的压迫下形成的,虽然受到时人赞赏,但她的一生也是一个悲剧,如同“浣葛山庄”是“人力穿凿扭捏而成”。因此,宝玉说“不及‘有凤来仪’多矣”,可见作者此处是借宝玉之口赞赏黛玉的性格,而非赞赏李纨。对联中虽然表面看来在赞赏妇德,但作者真正的态度在宝玉与众人的对话中得到了暗示。
然而贾政听到宝玉的品评后,并不是赞同,相反是“未及说完,贾政气的喝命:‘叉出去’”,可见贾政思想上与宝玉的对立。如此说来,贾政赞同的是李纨的妇德,是封建社会的教条,而宝玉赞同是符合人之性情的东西,欣赏的是黛玉那样的人。从宝玉与贾政观点的对立中,也可以看到宝黛的追求在现实中面临着多大的阻力。
二、人物命运的暗示:对薛宝钗命运的暗示
十七至十八回的暗示性描写中,同样包含了对人物命运的暗示。众人在题诗时,有这样一段对话:“一人道:‘我倒想了一对,大家批削改正。’念道是:‘麝兰芳霭斜阳院,杜若香飘明月洲。’众人道:‘妙则妙矣,只是“斜阳”二字不妥。’那人道:‘古人诗云“蘼芜满手泣斜晖”。’众人道:‘颓丧,颓丧。’”
“蘼芜满手泣斜晖”一句出自唐代鱼玄机的《闺怨》,原诗如下:“蘼芜盈手泣斜晖,闻道邻家夫婿归。别日南鸿才北去,今朝北雁又南飞。春来秋去相思在,秋去春来信息稀。扃闭朱门人不到,砧声何事透罗帏。”
这首诗的首联就奠定了全诗闺怨的情调。“闻道邻家夫婿归”一句,可以想象出少妇听到邻居的丈夫归来,不由得联想到自己的夫婿,却不知何时才能与他团聚,别人的幸福正是对她自己的一种煎熬。诗中的“斜晖”以及对额中的“斜阳”,无不表现出一种忧伤、悲凉的气氛,难怪“众人”都说“颓丧”。从第二十三回中可知,贾政一行人题这幅对额之处正是后来的蘅芜苑。蘅芜苑乃薛宝钗住处。
这幅对额可与鱼玄机《闺怨》的整首诗相互比照。首先,鱼玄机诗中颈联“春来秋去相思在,秋去春来信息稀”之句,可联想到第二十三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中薛宝钗所作的灯谜诗:“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 此诗颈联“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中体现的日复一日孤寂的折磨,流露的正是鱼玄机这句诗中表达的情感。
其次,鱼诗中的尾联“扃闭朱门人不到,砧声何事透罗帏”可联想到书中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菊花题”中贾宝玉所做的海棠诗,以及薛宝钗所作的菊花诗中《忆菊》一首。贾宝玉与薛宝钗所作诗分别如下:咏白海棠
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
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
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
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
忆菊
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
空篱旧圃秋无迹,瘦月清霜梦有知。
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
谁怜我为黄花病,慰语重阳会有期。
鱼玄机诗的尾联“扃闭朱门人不到,砧声何事透罗帏”与宝玉诗的尾联“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以及宝钗诗的颈联“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都写到了“砧声”。砧声指捣衣声,可以作为古代诗歌中的一个意象出现。李白《子夜吴歌四首·秋歌》有云:“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诗中的“捣衣声”就传达出思妇怀念远方之人的情感。海棠诗是宝玉所做,宝钗的身世与宝玉息息相关,因此宝玉海棠诗的尾联传达的闺怨情感,不妨看成是作者借贾宝玉之口对宝钗命运的暗示。《忆菊》一首为宝钗所作,其中流露的也是孤寂落寞的闺怨之情,或与宝钗自己结局有关。这三首诗同样用到了砧声抒情,有共通之处。而鱼玄机的诗正是贾政一行人对额中所引用到的,所以《红楼梦》十七回至十八回中“麝兰芳霭斜阳院,杜若香飘明月洲”以及“蘼芜满手泣斜晖”之句暗示了薛宝钗命运。联系《红楼梦》第五回[终身误]一曲,可知是暗示宝钗后来被抛弃,独守空房的结局。
从以上的分析可见,十七至十八回短短的一句对额中传达出的闺怨情感,不仅可以和书中其他地方相映照,比如宝钗的灯谜诗、宝玉的海棠诗和宝钗的菊花诗,也可以和我国古代文学长河中的其他诗词共通,如鱼玄机的《闺怨》与李白的《秋歌》,曹雪芹正是用高超的笔法,使人物的命运在含蓄的隐射中,得到反复咏叹,共同指向人物的悲剧结局。
三、环境描写的暗示:“大观园”与“太虚幻境”之关系
十七至十八回原文有这样一段描写:“一面说,一面走,只见正面现出一座玉石牌坊来,上面龙蟠螭护,玲珑凿就。贾政道:‘此处书以何文?’众人道:‘必是“蓬莱仙境”方妙。’贾政摇头不语。宝玉见了这个所在,心中忽有所动,寻思起来,倒像那里曾见过的一般,却一时想不起那年月日的事了。贾政又命他作题,宝玉只顾细思前景,全无心于此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