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师因缺水而覆灭,战斗结束后却大雨倾盆,不是天意,有科学解释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09
1947年5月13日至16日爆发的孟良崮战役,不仅粉碎了蒋介石40多万大军对我军的围剿,盘活了山东战区的不利形势,还打掉了蒋介石的第一“王牌军”—74师,提振了我军士气,更重要的是,有“御林军统领”之称、蒋介石的心腹爱将张灵甫在此战中被歼灭。

张灵甫死后,蒋介石痛心疾首,一再说着“伤心不已”,用手杖将跪在地上的汤恩伯打得满身是血,时任国民党山东省主席的王耀武口中不断哀嚎着:74师之失,犹如丧父之痛!

张灵甫到底有多厉害?粟裕、陈毅指挥的华野是如何消灭74师的?为何三天三夜滴水未下的孟良崮,在战争结束后突然大雨倾盆、冰雹遍地?这其中有什么合理的解释吗?

张灵甫1903年8月20日生于陕西省长安县东大乡东大村,原名张钟麟,从小十分聪慧,1923年考入北京大学 历史 系,当时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时期,身负救国之心的张灵甫决定投笔从戎,以力破局,1926年,张灵甫从北大退学,并于当年考入黄埔军校,和林彪、胡琏等人同窗,称得上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

黄埔四期毕业后,张灵甫加入国民革命军,并参加了北伐战争,随后升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师独立团团长,1937年,张灵甫加入了王耀武的51师,任上校团长,并在同日军作战的过程中多次立下战功。

在万家岭战役中,张灵甫从背后袭击,率部同日军的106师团激战5昼夜,身中7块弹片不下火线,最终封死了日军的所有退路,为王耀武的正面部队赢得了时机,最终106师团几乎全军覆没,此战险些成为抗战中第一个全歼日军整个师团的战役。

1941年3月,张灵甫任58师师长,在上高会战中,张灵甫带领58师与日军苦战11天,被誉为“抗日铁军”;1942年6月,在浙赣会战中,张灵甫的58师与日军血战三日,击毙日军第三大队大队长长岛田仁次郎;1943年的鄂西会战中,58师协同51师夹击日军17旅,造成日军巨大伤亡,同年6月,张灵甫收复瓮安,在此后的常德会战、雪峰山战役等战役中,张灵甫战功赫赫。

1945年2月,张灵甫被国民党授予陆军上将军衔,抗战结束后,张灵甫任74军中将军长兼南京卫戍司令,这也是“羽林军统领”的称号由来。

如果张灵甫的履历到此为止,仍不失为一代抗战英雄,值得后人尊敬,但可惜的是,在抗日战争结束后,张灵甫听命蒋介石投入到解放战争中,大行同室操戈之举,对我军带来了重大损失。

1947年3月,蒋介石调集24个师60个旅共计45万兵力围剿山东,妄图以千钧之势清除我军在山东战场的势力,在顾祝同的指挥下,国民党军队被分为汤恩伯、王敬九和欧震三大兵团,国民党的三大王牌部队74师、11师和第五军分别部署在三大兵团中,张灵甫在汤恩伯麾下效力。

当时我军在山东战场的华东野战军共有12个纵队、27万兵力,在人数和装备上都不如国民党军队,为了提防我军来去无踪的运动战,防止被分割歼灭,顾祝同要求各兵团密集靠拢、逐步推进,禁止任何部队异军突起、趁虚而入。

国民党的打法一度让我军进退维谷,尽管在粟裕和陈毅的指挥下,我军在沂蒙山的有利地形下,趁机拿下了国民党的一个师,但远远达不到伤筋动骨的程度,而国民党三大主力正向我军步步紧逼,如何破局是个关键的问题。

在多次研究下,粟裕提出,要攻其一点,想方设法打掉国民党的主力部队,提振士气,但在顾祝同“密集靠拢”的战术下,国民党军队齐头并进,犹如铁板一块,根本无从下手,如何诱敌深入呢?粟裕提出了一条妙计。

当时国民党军队并不能掌握我军的行踪,粟裕命令华野中路军在坦埠一带故意露出行踪,吸引汤恩伯的注意,汤恩伯果然中计,他为了抢得头功,顾不得请示,命令大军袭击华野中路军,拿下华野指挥所,向蒋介石请功,具体方案是以张灵甫的74师为主力,黄百韬的25师和李天霞的83师在两翼辅助。

面对滚滚而来的国民党军队,粟裕定下了攻打74师的作战方针,对我军而言,张灵甫的74师算是个老对手了,在两次涟水之战中,74师给我军造成了重大的伤亡,军队中的“恐张”情绪十分严重,消灭张灵甫对提振士气有重要意义。

但在汤恩伯的20多万大军中吃掉74师,无异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更何况,74师虽然突进,但并没有太过冒头,两侧还有25师和83师的呼应,如何分割包围74师是最大问题。

机会很快来了。

当张灵甫渡过沂水后,黄百韬的25师距离74师三十公里,李天霞的83师更夸张,距离一百多公里,粟裕、陈毅火速调集了第1、第4、第6、第8和第9等五大纵队,累计投入16个师10余万人的兵力,由1纵负责阻挡25师,8纵负责阻挡83师,4纵、8纵和9纵负责围剿张灵甫,粟裕还为张灵甫选好了坟墓,就是孟良崮。

面对华野的包围,张灵甫一面突围,一面等待汤恩伯兵团的救援,但在两次突围失败后,张灵甫定下了“固守待援、中心开花”的战略,退守孟良崮,等待援军到来后,对华野内外夹击,以反包围之势“包饺子”。

张灵甫认为,孟良崮海拔500多米,地势陡峭,山体由花岗岩构成,极其坚硬,称得上易守难攻,只要占领了孟良崮的高地,就能利用地势的优势“固守待援”,但张灵甫没有看到的是,孟良崮山体贫瘠,植被覆盖率极低,动植物匮乏,更重要的是几乎没有水源补充,大军一旦断水就是全军覆没。

在三路纵队的围攻下,张灵甫丢下重型火炮等辎重,率众爬上了陡峭的孟良崮,登上山顶之后,张灵甫大惊失色,孟良崮是一个顶部平整的山头,几百米的海拔刚好在大炮的射程之内,几万人挤在几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无疑是个活靶子,而脚下的岩石又无法修建防御工事,更重要的是,由于怪石嶙峋,从山顶往下攻击的视野很差,机枪很难发挥作用,而火炮只能仰攻,平射炮又被扔了不少。

至此,74师完全落入了我军的圈套之中。

在我军的包围和一次次的猛攻下,74师很快陷入了断水断粮的境地,士兵在饥渴之下喝起了人尿、马尿,到最后,人尿和马尿也没有了,很多士兵出现了脱水和晕厥的症状,战斗力直线下降,勃朗宁机关枪也需要水去冷却,没有水子弹都射不出来,尽管张灵甫呼叫了空投,但物资大多数落在了交战区和山下,反而补充了我军。

终于在苦苦坚守四天四夜后,孟良崮被我军攻下,全歼了74师,张灵甫被殒命,奇异的是,在战争结束后,孟良崮突然大雨倾盆、冰雹满地,令人目瞪口呆,有人说,如果这场大雨来得早一些,想必74师还能再坚持一段时间,或许能挺到汤恩伯兵团的到来。

这场雨真的是“天公作美”吗?从科学的角度分析雨的形成便一目了然,雨是由于空中的水汽结合尘土等小颗粒形成的雨滴,在足够大时受到重力影响掉落下来,在华野的炮火下,孟良崮掀起的尘土和沙石无数,漂浮到空中很容易形成雨滴,不止是孟良崮战役,在其他许多战役中,都有战后降雨的记载,这是一种正常的气象变化。

74师的覆灭离不开粟裕、陈毅将军用兵如神的指挥,离不开华野战士的勇猛无畏和不怕牺牲,同样离不开孟良崮的地形优势和天气因素,这是由各种因素汇聚导致的结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