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零师有七千人被俘,回国后吴成德享军级待遇,其他人都怎样?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2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朝鲜军队在联合国军的逼迫下节节败退,战火很快蔓延到鸭绿江边;为了守护新家园,数十万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肩负着祖国的期望和人民的嘱托,跨过鸭绿江,开始和朝鲜人民军一起抗击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

在整个战争中,中国志愿军取得了五次大战役的胜利,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赶到38线附近,完成了战略目标,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关于战争双方的伤亡人数,网上都有详细的数据,笔者就不作详细解说了

有战争就会有牺牲,也会有战俘;本篇文章,我们来了解一下一八零师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不幸被俘的志愿军战士,一位是所有被俘虏的志愿军中职位最高的: 原志愿军第三兵团第六十军第一八零师的师代政委、政治部主任吴成德。

另一位是6000多名归国的志愿军中唯一的女性——杨玉华,她被俘虏前曾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六十军第一八零师护士。

吴成德和杨玉华是如何被俘的呢?被俘之后又有哪些故事呢?彭德怀为何要怒斥六十军军长呢?被俘人员归国后,其待遇怎样呢?本篇文章将了解以上内容。

在朝鲜战争中的第五次战役中,中朝联军和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共投入兵力总数有十多万,堪称是朝鲜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为了防止联合国军从侧翼登陆使得志愿军陷入两面作战的难局,而选择了提前发动进攻。

因为作战计划的提前,导致多数部队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也为后来的一八零师的失利埋下了伏笔。

当时志愿军第三兵团第六十军第一八零师正好进入朝鲜,由于命令下得非常匆忙,他们没有来得及做更多的准备,就匆匆地投入到了第五次战役(1951年4月22日)。

从5月16日到23日,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在敌方阵线上打开了一个缺口;这本来是一举击溃联合国军的大好时机;但是,志愿军的后方补给一时难以跟上,正在进攻的一线部队只能停下来等待弹药物资补充。

就在这个时候,装备优良的美军和南朝鲜军队利用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摩托,急速行军了一百多公里,在我方补给部队到达之前,就堵住了先前被打开的缺口;瞬间,战争的天平就倒向了联合国军一边。

彭德怀认为:

而当时刚替代麦克阿瑟上将出任联合军总司令不久的李奇微,早就发现了志愿军补给能力的短板,李奇微预测: 如果志愿军得不到补给,只要五天,粮食和弹药就会用尽。

所以,当志愿军有后撤趋势时,李奇微果断派出了七个装备完善的美军师,加上南朝鲜13个师,对志愿军发起全线的反击;此时,志愿军主力部队危在旦夕。

5月21日,一八零师接到上级命令,停止进攻,向北转移,但要在阻击地至少阻击联合国军3-5天,掩护主力部队后撤后再进行后撤,一八零师接到命令后,也的确为主力部队阻击了联合国军,掩护了主力部队的后撤。

三天后,一八零师又接到新的命令,要求完成阻击任务后,立即撤退至汉江以北。这时,联合国军两路部队分别从一八零师的前方和侧后方钻了出来,一八零师又陷入了重围中。

这时候,第六十军的军长韦杰先是命令一八零师在原地坚持战斗、等待救援,后来,又命令一八零师进行突围。

等待救援? 在这个主力部队在后撤、其余部队全力阻击联合国军的时候,谁能来救援一八零师? 亏第六十军的军长想得出来

一八零师马上兵分两路,经过浴血奋战后成功突围,但就在两路人马会合时,联合国军又一次派兵包围了他们;这次为了防止他们再次突围,联合国军派出了绝对优势的兵力和武器装备,设置了数道封锁线。

为了接应一八零师,第六十军军部先后派出了一七九师和一八一师前去救援,但都没有成功,现在一八零师的战士们要想突围,只能靠他们自己了。

一天晚上,在春川附近的一个小山沟里,一八零师召开了一次紧急党委会;每个参与者都清楚,他们现在的形势不容乐观: 周围都是武器装备精良的敌人,外面还被设置了数道封锁线;敌人正在不断压缩包围圈,一八零师已经被压缩到一个非常狭窄的地段。

听不远处传来的枪炮声和从上方传来的敌人的飞机轰鸣声,就说明,一八零师如果再不做出行动,联合国军想抓住他们只是一两天的事了。

因为被敌人封锁着,没有粮食和弹药的补给,一八零师已经断粮三四天了,弹药也所剩无几,在敌人不断地压缩下,伤亡人数不断上升,每一个在场的人,心情都十分沉重。

要知道,一八零师早年可是以骁勇善战而闻名天下,现在剩下着的一万多名战士却被联合国军层层包围在这个狭窄的地方。

主持会议的师代政委吴成德几次发问,都没人敢回答,直到后来才有人提议:“ 要不还是分散突围。” 按常理来说,兵力集中时,部队的战斗力才会强,朝着一个点进攻才更容易打破敌人的封锁线。

但在当时,一八零师的兵力严重不足、弹药严重缺失的情况下,集中突围反而会比分散突围更没有希望;也不能说,分散突围就是个良策,只能说是下策中的良策,没办法啊,这也是一八零师所能做出的唯一选择。于是,“分散突围”这个提议很快得到了大部分人的赞同。

经过简单的部署,各团长回到自部队里,安排突围事宜。吴成德也在突围战斗之前去团里视察情况;当他路过一个山沟时,便听到有人喊:“ 吴政委,我们挂彩走不动了 。”吴成德定睛一看,原来是一批在之前战斗中受伤了无法跟上部队突围行动的伤员。

吴成德找来这些伤员的团长对伤员进行安置后,便同警卫员和通信员向西追赶已经转移的师部。当吴成德一行人来有一个山口时,他发现,前面有一片黑压压的人群,再仔细一看,原来是三百多名一八零师的伤员,这些伤员因伤势而行动不便,难以跟上部队的转移。

当伤员们看到吴成德时,就仿佛看到了希望,七嘴八舌地问:

吴成德若是不理会这些伤员,直接骑马追赶,定能追上师部,或许还能成功突围。但看着伤员们向他投来渴望救助的眼光,吴成德实在不忍心抛下他们,于是就带着他们一起突围。

吴成德心里很清楚: 部队现在又缺粮食、又缺弹药,若是和行动不便的伤员们一起,他一定冲不出联合国军的包围圈;但是扔下这些可爱的战士,又于心何忍呢?

吴成德为了表明自己和伤员在一起的决心,他从马背上下来后,掏出手枪,对准自己的战马开了一枪,战马轰然倒地;吴成德对伤员们说:

随后,吴成德让伤员们按人数进行分组,每组40人;每组还要选出一两名干部负责进行带领该组进行突围。但由于实力相差太过悬殊,吴成德带领伤员们左右突围,整整战斗了一夜,直到弹尽粮绝时,也没能突破包围圈。

后来,吴成德带领着剩下的伤员们在朝鲜37度线附近的山区里,一直坚持打游击;大家同舟共济,生死与共,居然坚持了14个月,直到后来只剩下三人时,这才不小心被美军的搜山队所俘虏。

当时美军的搜山队得知吴成德的职务是一八零师师代政委时,可高兴了—— 自己总算俘虏了一个大官儿。

其实,在这次突围前,一八零师的所有人心里都明白: 分散突围不过是最后的尝试,成功的几率非常小;而事实也的确证明了这一点:参加突围的一八零师的一万多名战士,最后成功突围的人不到4000人,剩下的7000多人,有少部分战死了,大多数都被俘了。

要知道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先后总共有20000多名志愿军战士被俘;而一八零师这次突围,一次就刷新了志愿军被俘的最高纪录——至少7000人,占了志愿军总俘虏的三分之一左右,这也是志愿军入朝参战以来,被俘人员最多的一次战役。

得知至少有7000名战士被俘虏后,全军震惊,作为志愿军总司令的彭德怀非常愤怒,在6月中旬召开的军事会议上,彭德怀当场质问并怒斥六十军军长韦杰:

彭德怀虽然怒斥六十军军长韦杰,认为一八零师7000多名战士的被俘,他要付出大多数责任,但彭德怀自己也曾表示: 自己也应该对一八零师的失利负责

彭德怀说:

后来,吴成德被联合国军送进了釜山战犯监狱;敌人为了让吴成德投降和让他背叛祖国、拉拢他在战后去蒋介石那里,可以说费尽了心机,先是使用种种美色、 美食 、优渥生活条件对吴成德加以诱惑,后来,见软的不行就来硬的,又对他施以酷刑,摧残他的意志。

但吴成德始终没有屈服,他一直抱着希望,等待战争结束能够回国见到自己妻子孩子的那一天。吴成德知道对战俘的处置国际上是有公约的,即 《关于战俘待遇之日内瓦公约》 ,其中第118条规定: 战争结束后,战俘应当毫不迟延地释放并且遣返。

再说了,就算没有这个公约,吴成德也始终坚信祖国一定会努力通过各种方式营救他们的。

1951年7月板门店谈判正式开始 ,但直到两年后(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议才正式签字生效;这24个月当中有19个月就卡在俘虏遣返问题上,因为美方无理地忽视《日内瓦公约》的要求,交战双方就战俘问题一直无法达成协议;而我方为了争取战俘能够顺利地回国,硬是生生再同联合国军打了一年多仗。

吴成德作为职务最高的战俘 ,是被美军最后一批遣返回国的; 那天是1953年的9月 2 ,几个美军士兵拎着一桶水来到关押吴成德的房间内;吴成德一看就知道来意: 想让我洗澡?来掩盖你们虐待我军战俘的真相,想得美!

想着、想着,吴成德气不打一处来,一脚就把这个水桶踢翻了,几个美军士兵面面相觑,其中一个美军士兵跑去拿来水龙头,把吴成德直接冲了一遍之后,甩下一套新衣服就和其他人离开了,吴成德看都没看这套衣服,便把它扔出了窗外。

吴成德扔完衣服后,拿出针线缝补着自己脚上那双鞋,这双鞋从国内穿到朝鲜来的、已经很破旧了。这双鞋就是家乡的纪念,是家乡的象征;这双鞋给了他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后来,吴成德的这双旧鞋子被丹东的抗美援朝纪念馆收藏了。

9月6日上午9点,吴成德乘坐美军的救护车,和其他被俘人员一起来到了中美双方交换战俘的场地,当时中国负责交换俘虏的人员有认识吴成德的,但他几乎没认出来吴成德。

吴成德在战俘营才生活了几个月,就已经被美军折磨得只剩皮包骨了;被俘前,吴成德体重一百三十多斤,现在只有九十多斤了,在美军长期酷刑的折磨下,吴成德面黄肌瘦,身体十分虚弱。

随后,吴成德和许多身体虚弱的战俘被紧急送上了救护车,立即送往了位于开城的志愿军医院做全面检查。

当时,时任外交部副部长的李克农和中方谈判代表黄华等同志,都亲切地接见了吴成德等最后一批被遣返归来的人员;并向他们表示慰问和祝贺,来自领导的关怀和组织上的爱护,使得这些在战俘营经历了几个月肉体和精神上折磨、只流血不流泪的好男儿们,不禁泪如雨下。

后来,这些战俘都乘坐上火车,回国后先到达沈阳,被安排住进了东北军区招待所;1980年,也就是回国后27年,吴成德恢复了军职,得以享受军级待遇。

当时,一八零师的师卫生队总共有二十九名女护士,在联合国军的包围圈还没有封好口时,一八零师后勤部医政股长史锦昌带领卫生队,跟在一八零师“ 司政后” 机关组成的第二梯队撤离北汉江。除了个别人不幸被美军飞机击中牺牲外,其余的人都顺利地冲出了联合国军的包围圈。

但杨玉华却没在此列,事情是这样的: 杨玉华在几天前救治伤员时,伤员和担架员都非常饿,她就把自己的炒面全部都给了伤员和担架员,自己只能去找野菜充饥,可惜挖到有毒的野菜,上吐下泻了好几天,实在无法参与撤离行动,几天后,还进入了半昏迷状态,被人绑在担架上,跟随着担架队一起撤离。

担架队在撤离途中不幸被敌人发现了,还遭遇了炮击;担架队中有十几个担架员和担架上的伤员都牺牲了,幸存者带领着伤员们带到了一个废弃的铁路隧洞中。

但美军随即又向铁路隧洞发射了多枚火箭弹,靠在外面的担架员和伤员都被烧死了,只剩下靠在铁路隧洞最里面的五名伤员侥幸地活了下来,其中就包括杨玉华。

第二天早上,联合国军搜查队在搜查过程中,包括杨玉华在内的五名伤员被美军发现,后来全部送到了联合国军后方医院。

当时杨玉华穿的是男装军服,头发剪得很短,在长期的救护伤员的过程中,蓬头垢面,全身都是泥水,美军一时没有辨认出杨玉华是女性;直到后来杨玉华的生理期来了,被美军女军医发现了,她这才当作女战俘对待。

后来,在美军战俘营担任翻译的张泽石的陪同下,杨玉华被送往南朝鲜军集中营,和朝鲜人民军女战俘被关押在一起;当时南朝鲜军集中营中只有杨玉华是来自志愿军的,因此,朝鲜人民军女战俘对杨玉华都额外关照。

有一次,为了抗议美军对待俘虏的残暴行径,朝鲜人民军女战俘开始集体绝食;但有一位美军女少尉认为杨玉华是中国人,肯定不会参加朝鲜女战俘的绝食抗议活动,便专门端着饭菜放在杨玉华面前。

结果杨玉华看也不看,一把就把美军女少尉端来的饭菜打翻了;后来,杨玉华遭到了美军的报复,免不了一顿毒打,但这也让杨玉华受到朝鲜人民军女战俘的尊重和敬仰。

1953年8月8日下午 ,在美军战俘营待了两年多的杨玉华,终于能够跟随其他朝鲜人民军女战俘一起回去了;当时,美军粗暴地把四百多名朝鲜女战俘和杨玉华从釜山上押到即将开往交换战俘的车厢里。

朝鲜人民军女战俘在车厢里高兴地唱起歌来,美军恼羞成怒,向车厢里都丢了三枚催泪弹;对美军投进车厢的催泪弹,杨玉华一点没犹豫,直接用身体掩护着朝鲜女战俘们和她们的孩子。

车终于到了板门店,杨玉华戴着自己在战俘营里做的解放帽,举着自己亲手制作的五星红旗,挥舞着走出车门;看见前来进行交换战俘工作的祖国的亲人时,杨玉华的眼泪瞬间夺眶而出。

志愿军政治部主任杜平亲切地拉着杨玉华的手,对她说:

后来,杨玉华回到故乡重庆,开始数十年如一日的在山村小学教书,把自己的心思都用在了孩子们身上;1986年退休后便开始像个正常的老年人一样,在家里做点家务,去菜场买菜,偶尔还去爬爬山、看看风景。

那么,除了吴成德和杨玉华这两个战俘外,其他的战俘回国后都怎样了呢? 在志愿军的战俘中,有一部分回到了祖国,还有一部分被美国胁迫到蒋介石那边了,回到祖国的战俘,刚开始都受到了应有的待遇,然而,由于特殊时期,每一次运动,都把他们推到了前台,他们也跟吴成德、杨玉华一样,刚开始时都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

例如,原五九三团教导员李明,第一八一师教员史振荣,归管会只承认他“被俘前军籍”,而第五八三团四川籍指导员李正华“被开除军籍”无奈地复员……这些战俘都曾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后来,在1980年,中央下发文件后,这些归国战俘都得到了妥善的安置,在经济上补发了补助,让他们得以安度晚年。

对任何一场战争来说,战俘都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但战俘也要区别对待,他们并不是心甘情愿地投降的,大多都是因为客观的原因所导致的,有人身负重伤,有人为了营救战友,有人被炮弹震昏后失去战斗力的,还有的人因为将领的指挥失误导致大批军队被围剿。

就拿志愿军一八零师的7000战俘来说,军长的指令使他们陷入被动,就连彭德怀也在反思自己,将抗美援朝的第五次战役看成是一生中四次军事失误之一。

而对于志愿军的战俘来说,无论是吴成德、杨玉华还是其他绝大多数的战俘,他们都曾是不怕牺牲,英勇战斗的好战士,被俘之后也心向祖国,没有变节之过,这样的军人同样是英雄。

有战争就会有战俘,所以,我们对战俘也要区别对待,回国后,要妥善地安置他们,不能让英雄流血又流泪。

借此文章,向志愿军致敬!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