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后,有人画了这样一幅《时局图》来表示中国当时面对被帝国主义瓜分的危机。你知道如何理解图中的

言而喻,一目了然八个字?请结合相关史实为当时的中国出谋划策,说说怎样才能摆脱民族危机,重振中华国威?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12-01
1: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以及瓜分中国的野心和结果,他们瓜分中国的狼子野心不言而喻;清政府腐败无能;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发动群众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发展民族经济,争强国家实力;推翻腐朽的清王朝,反帝反封建。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09-27
1,读到的历史信息: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以及瓜分中国的野心和结果,他们瓜分中国的狼子野心不言而喻;清政府腐败无能;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出谋划策:发动群众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发展民族经济,争强国家实力;推翻辅腐朽的清王朝,反帝反封建。
第3个回答  2010-09-28
存天理,灭人欲,当自强。
第4个回答  2010-09-27
最佳答案检举 康有为是保皇派嘛。保皇派强国的目的在于寄希望于统治者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最终达到君主宪政之下的民主。
当然要以失败而告终的,因为他忽视了中国最起码的一个事实,那就是满清是异族外来政权,本质上相当于,满人对人口占大多数的汉人的殖民,不过与西方殖民者相比,他们反而没有经济政治文化的文明积累和成果,还处于原始的野蛮社会,因此,反倒自身被汉化了,于是掩盖住了其殖民者的本质,占最多数的汉人一旦崛醒,当然不能容忍极少数的人作威作福,阻砖中国进步。
中国不是不能有皇帝,也不是不能实行,君主宪政,但中国自古就是以汉人为主的国家的本质,决定了中国不可能容忍满人的皇帝,而占极少数的满人出于奴化汉人和保护自身利益的目的,也不可能带领中国走向富强,所以戊戌变化失败就是必然。在这种情况之下,孙中山借用了,元末明初朱元璋在赶走蒙古统治者中的檄文,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把它改成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用以号召推翻满清统治者,孙中山一生与日本友人交际甚广,许多革命活动思想大都在日本策划,却不主张日本式的君主宪政强国,不仅仅是李鸿章拒绝了他早期的上书,也不完全是,因为他受西方自由民主思想的启蒙,更大程度上是看清了民族问题的本质,看清了满清统治者非正统中华的本质,如果以孙中山的革命党取得辛亥革命胜利,而不是袁大头的逼退清帝的话,满清不会有太好的下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