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神刘伯承,战神粟裕,17年没见面,见面就是一场惊世大战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9

我国开国将帅中,不论十大元帅,还是十大大将,个个都是军事奇才,一生堪称传奇。

开国将帅大多个性突出,特质鲜明,他们的“外号”就能体现出这一点。

刘伯承,川军出身,早年在战斗中眼睛负伤,手术过程中,刘伯承以钢铁意志强忍疼痛,不施麻药,被主刀的德国医生赞为“军神”,同时精通军事理论,有古代名将之风。

粟裕,非科班出身,什么军校都没读过,在军内资历浅,却是不世出的军事天才,特别是解放战争时期指挥百万之师,如臂使指,挥洒自如,歼敌无数,被誉为“战神”。


如果仅评价军事才能,人们最为推重彭、刘、徐、林、粟,即彭德怀、刘伯承、徐向前、林彪、粟裕,认为他们是我军指挥能力最强、战绩最佳的将帅。

刘伯承和粟裕,一个军神,一个战神,虽名号不同,两人却有诸多相似之处,如都擅长军事指挥,都不热衷政治,都为人低调谦虚,等等。

令人称奇的是,刘伯承和粟裕,军神和战神,在职业生涯中竟有长达17年未曾见面。

这背后有什么故事?

我们先看看两位将帅的早年履历。

刘伯承出生于1892年,辛亥革命时期加入川军,参加过著名的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后来又参加了北伐战争、八一南昌起义。南昌起义前,刘伯承是暂编第15军军长,在南昌起义中担任前敌委员会参谋团参谋长,是南昌起义的指挥者之一,因此成为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之一。

粟裕出生于1907年,与刘伯承相比,他的资历浅的多,但起点也比较高,甫一登上 历史 舞台就是参加八一南昌起义,担任起义军总指挥部警卫队班长。

刘伯承和粟裕之前没有交集,1927年的南昌起义,应该是两人初次相识。


此后,刘伯承和粟裕本该有更多共事机会,但在1927年底,刘伯承被派往苏联学习军事,一去就是两年多,直到1930年夏才学成回国,而粟裕则一直留在国内。

刘伯承在苏联先后入莫斯科高级步兵学校、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这可是世界顶尖军事院校,他天资聪颖,学习又勤奋,成绩十分优异,回国之后正好有发挥空间,中央安排他担任中央军事委员会参谋长、中央军委委员,协助周恩来处理军委日常工作。

这段时间内,粟裕一直在前线指挥作战,两人始终没有见面。

1932年1月,中央组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中国工农红军学校),刘伯承奉命前往瑞金,担任校长兼政治委员,中央要发挥他的军事理论优势,为革命军队培养更多优秀军事人才。

此时,粟裕以红四军参谋长身份进入中国工农红军学校学习,任学员连连长,而刘伯承作为校长,时常为学员们授课。

从这个意义上说,刘伯承算是粟裕的老师,粟裕则是刘伯承的学生。

刘伯承对粟裕这位年轻的红军将领十分欣赏,不过两人没能有更深的交往,当年3月,粟裕重回红四军担任参谋长,两人再度分开,刘伯承则在10月出任红军总参谋长。

刘伯承依然是粟裕的上级,不过两人分工不同,始终没有见面。


此后,不论是反围剿、长征,还是抗日战争,刘伯承和粟裕最多是电话相通,都没有再见面。

抗战期间,刘伯承担任八路军第129师师长,主要在北方的晋冀鲁豫一带活动,粟裕则与陈毅一起指挥新四军在长江下游的江苏、浙江一带活动,山水阻隔,更没见面机会。

时光荏苒,戎马倥偬。

谁也没有想到,军神和战神,这一分离就是十七年。

十七年后再见,已是1948年12月,解放战争激战正酣。

毛主席和中央军委审时度势,决定在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一带打一场大规模的歼灭战,这场战役规模巨大,双方投入兵力超百万,必须强强联手,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联合承担了这一重任。

其时,刘伯承任中原野战军司令员,粟裕任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兼代政委。

“军神”刘伯承、“战神”粟裕,两神联手,极大增强了战役胜利的砝码。


淮海战役中,黄维兵团兵强马壮,是国军绝对精锐,中野虽然包围了黄维第12兵团,并且多次粉碎其突围,但由于装备差、弹药严重不足,无力吃掉对方,一度损失很大,亟需支援。

关键时刻,刘伯承请求粟裕支援。

此时华野刚刚完成歼灭黄百韬军团的任务,自身战斗消耗也很大,根本没有余力,但粟裕毫不犹豫,派出支援,两大野战军联手,终于歼灭了强大的黄维兵团,取得辉煌战果。

即便如此,刘伯承和粟裕仍然没有见面。

直到12月17日,淮海战役总前委召开会议,讨论下一阶段作战计划,两人终于见面了。

当天,刘伯承与邓小平前往华野指挥部驻地蔡凹村,刘伯承终于见到了粟裕。看到这个昔日的“学生”已经成长为战功赫赫,大名鼎鼎的华野代司令,刘伯承感到由衷高兴,对粟裕赞不绝口。

粟裕还是一如既往的谦虚,以“学生”身份聆听刘帅“教诲”。

在蔡凹村,刘伯承和粟裕、邓小平、陈毅、谭振林留下了一张宝贵的合影。这是淮海战役总前委五位领导第一次聚在一起商讨战事,也是唯一一次。

在军神、战神的通力合作下,我军最终取得了淮海战役的绝对胜利,牢牢把握了全国战场的战略主动权,为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铺平了道路。

刘伯承和粟裕一生并无密切交往,却始终相互敬重,惺惺相惜。提到粟裕,刘伯承评价说:


在刘伯承、粟裕心中,党、国家和人民利益最为重要,个人得失无足轻重,什么官职、地位、权力、富贵都如同浮云,他们的交往是真正的君子之交,这或许是他们真正的共同之处。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