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脸美白的方法

让脸美白的方法

第1个回答  2016-10-15
一些爱美的人士,轻信一些不科学的宣传,如“七天祛斑,永不反弹”,这类的宣传纯属神奇的谎言。我们应该知道,面部色素斑的形成,是一非常复杂的过程,它与人体内分泌失调、睡眠、心理因素、日晒、饮食等诸多的因素有关。若要达到祛斑、美白的目的,必须要内调外护、标本兼治,综合治疗、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不少人追求快速祛斑、美白,而在祛斑霜中添加国家禁止使用的有毒物质—汞或汞的化合物。国家卫生部2007年实施的化妆品卫生规范中,对微生物数量,有毒物质限量,对原料中的禁用物质等都做了详尽的规定和要求,如汞的含量不超过1mg/kg。如果汞的含量严重超标,说明存在人为添加的情况。目前,在某些祛斑产品中,已查出含汞量高达国家标准的6.7万倍,高含量的汞,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健康杀手。含汞的制剂长期使用,不仅引起皮肤过敏、损伤皮肤,而且经皮肤吸收后,形成慢性中毒症,损害人体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汞及汞的化合物还可通过胎盘和乳汁进入胎儿和婴儿体内,影响下一代生理健康。
由于色素斑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综合过程,不分辨色素斑的种类和症状,单凭表面现象,头疼治头,脚疼治脚,重祛斑快速效果,轻反弹(复发)后期防护,这样,事必导致治疗失败。因此,我们应该辨证施治,从皮肤色素的类别、性质,有的放矢治疗,内外结合、养护结合、治防一体、标本兼治。
如何正确使用美白祛斑产品,首先我们要了解黑素形成的机理及相关因素:
正常皮肤的颜色主要靠以下两个因素决定:一是皮肤内的色素、类黑色素、胡萝卜素、皮肤血液中的氧合血红蛋白与还原血红蛋白的含量;另一个是皮肤解剖学上的差异,皮肤的厚度及光线在皮肤表面的散射现象,特别是角质层和颗粒层的厚薄。薄的表皮易显出真皮乳头层血管内血液的颜色,好似白里透红;颗粒层厚、透光性差,皮肤颜色发黄、晦暗。黑素的形成在于黑素细胞组织中的酪氨酸在酪氨酸酶等酶的作用下经多巴、多巴醌、多巴色素、二羟基吲哚等中间体逐步转化为真黑素;进而,黑素细胞将黑素转移到角蛋白细胞中,并随着角质层周期换新而脱落。人体肤色的差异主要取决于真黑素和褐黑素的含量及分布,但当真黑素过速增长和分布不均时,就会造成局部皮肤过黑或色素沉着。皮肤的色素沉着大致可分为炎症性、非炎症性和增生性三类。炎症性色素沉着如日晒、化学剥脱术、皮肤磨削术、“换肤”、痤疮愈后等;非炎症性如黄褐斑(部份为遗传性)、雀斑等;增生性的如黑素细胞瘤。导致黑素细胞功能异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遗传、妊娠、避孕药、内分泌失调、甲亢、紫外线、某些光敏性药物(如磺胺、四环素、沙星类、利尿剂、安眠药等)、中草药(如补骨脂、防风、无花果、沙参、独活等)或植物(如苋菜、灰菜、油菜、菠菜、芹菜、腊菜等),接触重金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低下、劣质化妆品、失眠、睡眠无规律、精神忧郁等。
要想皮肤达到美白祛斑的目的,必须解决两个主要方面问题,一个是如何防止或减少色素的生成,另一个是促使生成的色素排泄出体外。
黑素的形成主要发生在黑素细胞内,是由黑素细胞内的“三酶一素”,即酪氨酸酶、DHICA氧化酶(TRP-1)、多巴色素异构酶(TRP-2)及内皮素单独或协同作用的结果。如要使皮肤达到真正的祛斑美白效果,就必须采用综合的抑制。如采用维生素类(如维生素C及其衍生物、烟酰胺等)、壬二酸衍生物、熊果苷类、植物提取抗氧化剂如甘草提取物(甘草黄酮)、黄芩提取物(黄芩苷)、含巯基(—SH)类(如L—乙酰半胱氨酸、谷胱甘肽等)、胎盘低温提取液、SOD复合酶等复配的化妆品使用。
以上美白祛斑的添加剂均为黑素细胞胞内的抑制剂。黑素的形成不仅是黑色素细胞的胞内行为,同时也是胞外物质作用的结果。
黑色素细胞胞外抑制剂如内皮素拮抗剂,角质溶解剂(低浓度果酸、亚油酸、亚麻酸、维A酸、水杨酸等),能使角质蛋白分散,角质松解,加速表皮细胞更新,脱落皮肤表面的黑素颗粒,使皮肤变得光滑柔软。
欢迎关注公众号:凤翔伊美 了解更多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