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过的剧(1)---《北京人在纽约》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6
《北京人在纽约》是1993年由郑晓龙及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冯小刚执导,当年的“小鲜肉”姜文、王姬、严晓频主演的第一部境外拍摄剧。它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讲述了一批北京人在纽约奋斗与挣扎的生存故事。

为什么多年以后还能想起这部电视剧?除了它制作精良,故事吸引人,演员演技好之外,最主要是在那个信息不发达,图文不及时不全面的年代,《北》剧所真实反映的国外生活,以及对当时国人造成的舆论印象深刻。这部剧当时掀起的收视热潮不亚于《甄嬛传》和当下的《人民的名义》。

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公派留学以及有海外关系的人理所当然成为第一批出国的人。对于当时很多的只有小黑白,28大车这样“大件”的中国家庭来说,出国就是天方夜谭。然而经济的不给力也并未能让出国热潮停歇过,80年代末,90年代初又掀起了第二,第三次热潮。对于美国,纽约,国人都逐渐地表现出了很多的好奇?

美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纽约?真的遍地黄金吗?

出国?真的可以改变人生吗?

《北》剧的出现,尤其是境外拍摄,真实客观的反映了中国人在国外的生活状况。它所展现的东西方文化,生活方式,生活理念,生活习惯的不同和差异,也让国人产生了很多的新鲜和好奇,同时它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思考。

也是从这部剧开始,我知道了,走出国门的很多中国人是要住地下室的,就像今天很多的“北漂”一样。知道了他们寄回来的高大上的照片很有可能是在地下室拍的。知道了那些看起来香甜可口的薯条、汉堡是美国穷人吃的。知道了很多中国人是要在国外刷盘子,送外卖的。知道了在银行存钱是不能“钱生钱”的。知道了买不起的生活用品是可以从老外的垃圾场随意“拿回来”的。到现在我都能清晰的记得剧中姜文为了一个从垃圾堆里捡回来的小沙发和黑人发生肢体冲撞的情节,这一切都曾让我觉得很震撼和惊讶。

这部剧让我明白了,出国,并不都是洋房汽车,美酒咖啡,蓝天白云。更多的是独自一人的辛苦打拼,更多的是远在千里之外,没有家人朋友的孤独、无助与寂寞。

“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 这大概就是曹桂林先生(《北》剧主人公原型)在美国十多年打拼的最大感悟。

《北》剧可说是打开了中国老百姓看世界的窗,90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的人走出国门,等我上大学的时候,才知道,当我们普通老百姓还在攀比着谁家孩子上了北大清华的时候,高校里的老师以及社会上的富有阶层,人家早就攀比着谁家孩子出国留学,谁家孩子定居国外,谁又出国探亲了。

到了90年代末期,出国,已经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各种各样的渠道给中国人打开了出国之路的大门,身边的同学、朋友就有不少陆陆续续去国外留学、工作、结婚定居的。

这当然有赖于这个时代,信息发达了,国人有钱了,眼界宽了,想要去见识更大的世界了。这时候的走出去的人再不用刷盘子,送外卖了。住豪宅,开豪车的比比皆是,即便是普通老百姓,也不用起早贪黑的在国外挣生活费,学费了。

然而,正是由于出国的人太多了,那些明明长着黄种人的脸,却只会说英文,不会说或是说着蹩脚中文的ABC也越来越多,这也成了海外华人如何更好的传承中华文化的一大难题。很多生活在国外的人,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他们是不能常常回家的,甚至很多年回不了家,有的家人病故都无法赶回来。这其中的心酸绝不是他们口头,照片,名牌服装、包包,或那些华丽丽的生活方式所能掩饰的。

这些海外华人在我们眼里已经不是中国人了,但在外国人眼里,无论你有没有海外身份,你都是中国人。《北》剧中阿春早就说了:我不是中国人,也不是美国人。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出国是不争的事实,现实当中也有越来越多的老外来中国谋生。生活的不易不会因为肤色,语言而改变,所以有一阵网友们调侃,可以开拍一部《纽约人在北京》 了。

世界真的在朝着地球村的脚步前进着,由衷的希望,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人人可以安居乐业。再也不要为了所谓的生活,理想,抛下父母远赴海外。再也不要为了教育,为了孩子,早早的送他们出国学习。

阖家欢乐,幸福团圆是我们最理想的生活状态!

中国,加油!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