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音养身-百病皆生于气,而止于音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3
    据说在古代,真正好的中医不用针灸或中药,用音乐。一曲终了,病退人安。

    中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五音疗疾”的理论,《左传》中更说,音乐像药物一样有味道,可以使人百病不生,健康长寿。古代贵族宫廷配备乐队歌者,不纯为了娱乐,还有一项重要作用是用音乐舒神静性、颐养身心。

    百病生于气,止于音。

    古代的音乐和现在有所不同,只有五音:角、徵、宫、商、羽。这五个音阶分别被中国传统哲学赋予了五行的属性:木(角)、火(徵)、土(宫)、金(商)、水(羽)。这一点,恰恰被中医利用了。

    音乐可以深入人心,在中医心理学中,音乐可以感染、调理情绪,进而影响身体。在聆听中让曲调、情志、脏气共鸣互动,达到动荡血脉、通畅精神和心脉的作用。生理学上,当音乐振动与人体内的生理振动(心率、心律、呼吸、血压、脉搏等)相吻合时,就会产生生理共振、共鸣。这就是“五音疗疾”的身心基础。

    “百病生于气”!这个“气”不仅是情绪,五脏的脏气也包含其中。根据每个人自身的身体结构不同,五脏在脏气上的差异,配合不同的音乐,就可以使五音防病、养身。当然,我们并不是用某个音去调理某个脏器,而是运用五行原理,使它们相生、相克,又相互制约,五音搭配组合,适当突出某一种音来调和身体。

    用乐如用药

    在繁体字中,乐、药、疗三字同源,音乐与药物、治疗具有天然的联系。音乐可以舒体悦心,流通气血,宣导经络,与药物治疗一样,对人体有调治的能力。

    音乐有归经、升降浮沉、寒热温凉,具有中草药的各种特性。而且音乐需要炮制,同样的乐曲,可以使用不同的配器、节奏、力度、和声等等,彼此配伍,如同中药处方中有君臣佐使的区别一样。  用音乐治疗,也有正治、反治。让情绪兴奋者听平和忧伤的乐曲,是最常用的方法,还可以使乐曲与情绪同步,帮听者宣泄过多的不良情绪,例如以如泣如诉的乐曲带走悲伤、以快节奏的音乐发泄过度兴奋的情绪。

肝——在音为角——在志为怒

心——在音为徵——在志为喜

脾——在音为宫——在志为思

肺——在音为商——在志为忧

肾——在音为羽——在志为恐

古医籍中关于五行、五音、五脏相配的记载很多。如《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中说: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在音为徵,在声为笑……。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在音为宫,在声为歌……。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在音为羽,在声为呻,……。

概言之,按中国古医籍中所论:天布五行(木、火、土、金、水),生五音(角、徵、宫、商、羽);地有五季(春、夏、长夏、秋、冬),育五化(生、长、化、收、藏);人有五脏(肝、心、脾、肺、肾),生五志(怒、喜、思、忧、恐)。体现了人与天地之间的有机联系。

    中国音乐追求的清、静、淡、远的意境,与中医学提倡顺应自然“恬惔虚无”的法则出一辙。

所有的病都因身体里郁结的气而起,当通过音乐疏散后,这病也快痊愈了。中医经典古籍《素问·举痛论》中说“百病皆生于气也”,《灵枢·五音五味》又详细论述了宫、商、角、徵、羽等5种音阶调治疾病的理论,最后被归纳为“百病生于气而止于音”的音乐治病理论。

以下再引述几段古人对音乐疗疾的论述:

《内经》:“宫音悠扬谐和,助脾健运,旺盛食欲;商音铿锵肃劲,善制躁怒,使人安宁;角音调畅平和,善消忧郁,助人入眠;徵音抑扬咏越,通调血脉,抖擞精神;羽音柔和透彻,发人遐思,启迪心灵”

《白虎通·礼乐》:“调和五声以养万物”

《史记·乐书》:“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

《类经附翼·律原》:音乐“可以通天地而合神明”

《理瀹骈文》:“七情之病也,看花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矣”

总之,五音和五脏看似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其实都可经由「五行」的共通属性而彼此作用。五音之进入人身,改善人体的作用机制,是相当奇妙的。首先,音乐传入体内,会引起人体细胞组织发生和谐的同步共振,进而调节人的生理节奏。适当的声波能使各系统组织的生理机能,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如脉搏起伏、心率快慢、呼吸节奏、胃肠蠕动,甚至肌肉的收缩舒张,都能得到良好的调节。音乐声波也是一种能量,可以激发人体潜在能量的发挥,使人体更加生气蓬勃。其次,音乐声波对中枢神经和内分泌系统,也具有良性的刺激作用,能促进内分泌系统分泌有益健康的荷尔蒙,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