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不让语言伤害到最亲近的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9
语言暴力无处不在,可能是有意的,也可能是无意的。最常见的,父母是爱孩子的,但是多少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遭受到来自父母语言上的伤害。除了语言上的嘲讽、否定和打击,那些拒不回应的态度,脱口而出的评价,没有耐心的倾听,都阻碍了自己与他人的沟通,并一步步地疏远了彼此的关系。

沟通是一门学问,我们每天都在交流,却闹出了不少误会与不快,甚至引发了人际间的冲突。 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其实只要转变沟通的方式,就能找到彼此相通的人性,从而获得爱、和谐和幸福。 卢森堡博士将他长期工作的实践、总结写成了一本经典著作《非暴力沟通》,自2003年出版以来至今畅销不衰,是香港大学推荐的50本必读书籍之一,被联合国誉为全球非暴力解决冲突的最佳实践手册。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Dr.Marshall Rosenberg),非暴力沟通创始人,童年的时候有过一段充满冲突与暴力的生活经历,这促使他去思考为什么人们会互相伤害,而即使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为什么有些人依然能心存柔情?这两个疑问引起了他对临床心理学的兴趣。1961年,卢森堡博士获得了威斯康辛大学心理学专业的博士学位,1963年,他发展出极具启发性和影响力的非暴力沟通的原则和方法,成为全球首位非暴力沟通专家。

《非暴力沟通》介绍了一种沟通方式,这种沟通方式可以运用在亲密关系、家庭、组织机构、心理疗法,甚至是地区冲突中。 非暴力沟通鼓励倾听,培育尊重与爱,通过转变语言表达的方式和用词,减少人们在沟通中的误解,从而发现彼此相通的人性,使得双方之间情意相通、乐于互助。

非暴力沟通倡导我们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先用心体会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再用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并且可以尊重而诚恳地聆听他人。卢森堡博士将非暴力沟通模式归纳为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1. 我观察到了什么?

2. 这些观察给我带来什么感受?

3. 我的什么需要导致了这种感受?

4. 为了满足这些需要,我的请求是什么?

举个例子,一位妻子对她的丈夫说:“亲爱的,这一周晚上你九点过后才回家(观察),我不太开心(感受),因为我希望能和你共进晚餐(需要),你是否愿意每周至少三天在七点前回家跟我一起吃晚餐(请求)?”

在这个例子中,这位妻子运用了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清楚地表达了自己的需要和请求。当然,作者也强调了非暴力沟通不是固定的公式,大家可以根据具体的环境进行调整。接下来,我们来详细阐述这四个要素。

在这里,作者提到如果将评论当做观察,人们关注到的将会是批评的语言,因而产生逆反的心理。

比如一个妈妈谈到自己儿子吃零食这件事时,她有以下两种表达方式:

A. 我儿子真是一个贪吃的小孩!

B. 我儿子一天要吃一个冰淇淋和两包薯片。

在这两种表达中,A句式中的“贪吃”是一个评论性语言,而B句式中描述的是观察结果,且不带有任何评论。

我们在沟通的过程中,评论性的语言往往会给他人贴上负面标签,这样自然得不到友好的回应。 非暴力沟通是动态的语言,倡导通过观察的语言来描述结果,而不是用评论的语言来评判结果。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说过:“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因为对于很多人来说,要时刻做到客观观察、不对他人进行评论分析,是很不容易的。这也是为什么在日常的沟通中,问题常常得不到有效解决,在讨论一个问题的时候,人们不懂得将观察的结果描述出来,更倾向于用指责的语言将问题弄得更加复杂。

非暴力沟通鼓励大家说出自己的感受,用更丰富的词汇、更具体的语言去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只有说出自己的感受才能让对方理解你的意思,让沟通来得更顺畅。

卢森堡博士提到,很多人在表达感受的时候,其实更多的是在说出自己的想法,然而,感受和想法是有区别的。例如:

A. 想法:我觉得你一点都不关心我。

B. 感受:昨天我不舒服,没有得到你的问候,我感到很难过。

当说出“我觉得”时,你表达的已经是想法了,而这个想法常常也是一种判断。那么如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作者建议建立一个丰富的词汇表,因为情绪是多样化的,单一的表达无法准确传达你的意思,词汇表可以帮助表达我们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的感受。

当我们说出自己的感受时,其实是在传达那些没有被满足的需要,如果不会说出自己的需要,剩下的只有猜测和指责,这样你的需要永远得不到积极的回应。

我们所处的社会文化不鼓励表达个人需要,这被认为是一种弱者的行为,但是长期忽略个人需要,只会给自己的内心带来痛苦。

每个人都有一些基本的需要,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非暴力沟通提倡用直接说出这些需要的方式来代替指责与批评,沟通的效果会更好。

比如一个朋友指责另一个朋友:“你不记得我的生日,太让我失望了。”这种表达方式没办法让对方知道你真正的需要,我们来换一种表达方式:“你不记得我的生日,我很失望,因为我很看重我们的感情。”这样对方才知道你真正的需要是希望朋友和你一样重视这段友情。

只有当人们开始谈论需要时,大家才会开始想办法来满足这些需要。

由于理解偏差存在的普遍性,当我们提出请求时,要用具体的语言描述,抽象的语言会让请求变得含糊不清,别人不好理解你的需要。

例如一个妈妈希望他的儿子是个有上进心的孩子,当她在向孩子表达请求时,孩子对“上进心”这个概念感到模棱两可,因此需要一个更具体的表达。妈妈希望儿子有上进心,其实是希望他能够认真学习,完成每天布置的作业,考试成绩排在班级前五名。这样用具体的语言表达请求,孩子就知道妈妈真正的需要是什么了。

我们在表达请求时,如果人们认为不答应这个请求会受到责罚时,此时请求在他们眼里就变成了命令。卢森堡博士在《非暴力沟通》中明确了请求与命令的区别:“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提出请求的人如果批评和指责,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也是命令。”

在前面一个例子当中,妈妈希望孩子认真学习,做一个有上进心的人,如果孩子没有满足妈妈的请求,考试没能排进班级前五名,因而被妈妈责骂,此时,妈妈的请求就成了命令。而妈妈如果认为孩子的不顺从是对她的反抗,她所提出的请求在孩子眼里也会被当作命令,由此而带来的强迫感会让孩子更加拒绝满足妈妈的愿望,此时就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面对命令的时候,人们选择服从或者反抗,这两种方式都不利于双方的沟通交流。 非暴力沟通强调了大家在提出请求时,是以尊重对方的感受和需要为根本的,当你能理解别人拒绝请求背后的原因时,这样的请求才不会成为一道命令。

了解了如何运用非暴力沟通的方法,还要真正理解它的目的,非暴力沟通是建立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是出于爱和将关系变得更加紧密的目的,不是为了命令和控制他人。

最后,我们再来总结一下非暴力沟通的表达框架——观察、感受、需要、请求,非暴力沟通一方面帮助我们更诚实地表达自己,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借此去聆听他人心灵深处的呼声,体会他人在表达过程中的观察、感受和需要,了解他真正的需求。 在沟通交流中,恰当地运用这四个要素,褪去隐蔽的精神暴力,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和理解他人,从而流露我们心中的爱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