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是否被过度赞誉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7
《乌合之众》是否被过誉了?曼声认为没有,原因如下:
1 时间是最好的回答
《乌合之众》首次出版于1895年,经过了一百多年,它不仅没有销声匿迹,反而影响越来越大。到2013年为止,《乌合之众》已被翻译成近20种语言,再版近30次。这说明这本书对现实有很大的指导意义,现在很多人看这本书,或者交流这本书,不是过分的炒作,而是现实的需要,也是它的价值所在。在心理学领域及世界爱好心理学的人们看来,这本书早已经是一本响当当的心理学著作了。
2《乌合之众》是大众心理学的经典。
它开创了群体心理学这一全新的研究领域,它是群体心理学的一本开山之作。一直以来,享有极高的地位。

它的作者古斯塔夫·勒庞,是法国著名的 社会 心理学家,是群体心理学的创始人和大师,有着“群体 社会 的马基雅维里”之称。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勒庞的这本书是当之无愧的名著,他极为精致地描述了集体心态。”

美国 社会 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在 社会 心理学领域已经写出的著作中,最有影响者,非勒庞的《乌合之众》莫属。

美国 社会 学家墨顿:“勒庞这本书具有持久的影响力,是群体行为的研究者不可不读的文献。”

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在认真阅读了勒庞的作品后,坚持要会见勒庞。另一位国家元首亚历山大德里也曾写道:“如果你见到勒庞,告诉他智利共和国总统是他的狂热崇拜者。”

除此之外,戴高乐、丘吉尔等也极力推崇,进而进一步确定了这本书的价值、地位。
3《乌合之众》提出了全新的概念和理论。
此前人们对“群体”概念的认识是不清的,本书明确提出“群体”的概念,并把它当做明确的研究对象。勒庞界定的群体的概念是:

群体不是任意一群人的组合,而是以群体心理的出现为特征的“心理群体”。心理群体一旦形成,自觉个性消失,头脑进入无意识状态。

群体心理表现出情绪性、多变性、原始性、盲目性、偏执性、独断性、传统性,涉及个人信仰、种族精神、教育、政治、 社会 制度,犯罪心理等。

全书三部分,分别阐述群体心理、群体的意见和信念、群体的分类和特点。

书中妙语连珠,不时跳跃出精妙而深刻的经典语录,略举一二欣赏之:

1 群体拥有平庸的品质,恰好可以解释为什么完成不了需要很高智力的工作。......当一个人成为群体中的一员,他的智力水平会立即大幅度降低。......博学之士和目不识丁的笨蛋没什么两样,都没有了洞察力。

2 群体是匿名的,因而无需承担责任,于是约束着个人理性的责任感往往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3 集体的观察更容易出错。

4 群体对强权俯首帖耳,很难被善良打动,对他们而言,善良是孱弱的代名词。

5 数量,即是正义。

6 而那些看不见的主人(传统),统治着我们的灵魂深处,每次遭到反抗都能毫发无损,只能在千百年的时间里慢慢消磨。

7 时间是最有力的因素之一。它是唯一真正的造物主,也是唯一伟大的毁灭者。是时间,堆沙成山;是时间,把远古时代的小小细胞培育成了人。千百年的作用足以改变任何固有的现象。

8 在生活中,获得成功的条件是拥有判断力、经验、开拓精神和个性——这些品质都不是书本能给的。书本就好比词典,查询起来有用,但把它都背下来就没有什么用处了。

9 乌合之众就像一群温顺的绵羊,如果没有主人将一事无成。

10 持声望的神与人,绝不容忍讨论。为了让群体敬仰,必须要与之保持距离。
写在最后
曼声认为,一部经典作品最好的试金石是时间,最好的说服力是读者。可能有人附庸风雅,可能有人好奇去读,也有人从众心理,但无论怎样,都不会影响它的光彩,反而让更多的人去认识它。

如果你喜欢或好奇,可以去见一见她!希望我回答,你能满意!

法国诺晋特-勒-卢特鲁,1866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之后,游历了欧洲、北非和亚洲,写了数本有关人类学和考古学的著作。

其中《乌合之众》是一本被过度追捧的书。从这本书的创作过程来看,勒庞明显缺乏实地的调查与经历,这本书更像是一个聪明的人坐在办公室里靠一些理论凭空想出来的书,而非经历过实际调查的,这也导致了勒庞书中对于群众某些观点的描写过于极端与实际相差甚远。综合作者的人生经历与创作过程也不难看出本书的致命缺点——书中某些观点过于 极端 。读完这本书会让人觉得自己是个傻子,古斯塔夫是个彻头彻尾的精英主义者,而且他对于妇女的看法尤其落后,认为妇女多愁善感,就该老实在家别去工作。勒庞还是个白人至上的种族主义者,以及极端保守主义的拥护者,他反对一切民主制度,甚至希望法国复辟君主制(听起来和希特勒的某些观点很像是吧),这些观点在现在看来显得滑稽可笑。

但从另一方面讲,作者对观察群体的角度独到而深刻,虽然缺乏论证,却依然能使人感到信服,而未来 历史 的发展也为这本书对群体的观点提供了极其深刻又惨痛的证明,在作者的只言片语之间,他甚至通过群体以及种族的特征成功的预言了未来一百年中国的命运(倘若他将一部分精力放在中国上面,我相信他一定会得到伟大的结论,他在这本书中的很多有预见性的观点都在中国近现代的 历史 中得到了验证),即使放在当下,很多预言,正在我们的身边成为现实。

正如别尔嘉耶夫所批判的:个体的罪和恶,一经客体化和迁移到群体,便会衍生出更大的罪和恶;但同时,个体的冷漠、残忍、暴力、仇恨一旦被灌注到群体当中却变成了美好的道德!

通过这次疫情,他们可以容忍“百万感染”,他们能够容忍“群体免疫”,每天成千上万的死亡也没有影响他们对政府的支持度,就算最近“跪杀”黑人事件,一个人人有枪的国度也不会拿起来对抗,

西式群体的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也正是这种从众心理催熟的罪恶之果。这一出戏,你方唱罢我登场,各显其能,使出浑身解数,所有的个体都被牵引,群体冲动之下的趋之若鹜,尽显荒唐。所谓信仰与梦想,都在这一场光怪陆离的狂欢里,支离破碎,归于虚无!

你你问的是小说《乌合之众》吗?如果是,它只是个文学作品,可以夸张或借用其它的事例来突出主人公

确实有很多狂热的读者追捧此书,大多人在社交平台引用书中对群体概述的所谓名言,用以体现自身的不同,和对群体不理智的盲目站在对立面。

但那并不是将书中的论述奉为真理,赞誉这本书的主要原因,是乌合之众缘起和表现形式很贴近现代 社会 某些真实事件,其中的论述言简意赅,能直接被引用解释身边的事,虽然他们发现了本书中的煽动性,以及不合逻辑的少数观点,仍是对其中所提到的 社会 现实性感到满意。

我们读书就是要有所收获,同样不能盲目的认同书中观点的是非对错,因为我们有时代的局限性,读书的背后更多的是参考思想,深思其中的哲理乃至拓展到当下产生新意。

与其纠结对于书的赞誉高度,不如静下心来想一想这本书对 社会 的价值所在,弄明白作者创作这本书的主观意图,也是件很有意思的事。

说实话,我对很多外国作品都欣赏不来,过没过我不好评价,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欣赏标尺。

但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中国古典著作,比如《乌合之众》这种类型的书,中国古典很多著作中都有涵盖,为什么非要捧外国的作品呢?

我记得我买过一套评价很高的外国鸡汤,名字叫《秘密》,《羊皮卷》等等,买的时候我很兴奋,因为很多人吹得天花乱坠,但我买回来一看,全特么是鸡汤,还是那种10天出肉的鸡汤,我后来一想,我们的古典著作,比如《菜根谭》《小窗幽记》《围炉夜话》等等,不比国外的毒鸡汤要好吗?

“人一到群体里,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倍感安全的归属感。”

我个人觉得并没有过誉,但是仁者见仁。书里面描写群体的心理入木三分。

没有,确实是经典,尤其是准备投资理财必读书。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本书可能被读者各种解读,你只需要摄取其中对你有用的部分,就足够了。《乌合之众》主要是研究群体心理和行为,成书已过百年,以法国大革命为研究背景。书中描述的 社会 群体现象,在现今 社会 只是换了新衣,依然发生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里。比如网络谣言。书中有一些独到的见解,至今依然闪着光。比如:1.群体是低智商的;2.群体是不理性的;3.群体富有想象力;4.群体无法辨别是非;5.群体容易极端化等等。

书中的观点,在现在 社会 中也经常可以得到验证。比如近代 科技 发源地、曾经的日不落帝国,英国也会出现“反智”运动,有很多人认为华为的5G基站发生的电波会导致感染新冠病毒,烧毁了几十座基站。还有美国老大“特靠谱”说喝消毒水可以治疗病毒,居然还真有很多人相信了。再比如黑人被警察跪死事件,一下子引爆了全世界,就连与事件一点关系都没有的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民众也纷纷出来游行。这些都是群体有别于个体的怪异表现,但都能在《乌合之众》中找到解释。

商业上也会经常利用群体心理。比如疫情期间,发生的大米抢购风波,这到底是有人恶意为之,还是商家炒作,就不得而知了,反正很多人相信了,结果就是很多米店被搬运一空。又比如在股市中,牛市的时候少数人加了杠杆最终获得高额回报,于是更多的股民纷纷也去加杠杆,最终在股灾中损失惨重。

个人一点浅见。

对具有学术价值的作品,评价标准是看它对学术思想的贡献及质量,而不是多少人能读懂,接受和赞誉, 毕竟它不是文学作品。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