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想了解中国文化,什么书比较适合推荐的?

英文版、中英对照的都可以,比较全面的了解中国文化的……

我的新书《从生活看出版智慧:一个出版人的思考与实践》中有不少篇幅讲到了中国图书“走出去”的问题,可是说到外国人到底爱看中国什么书,我却从未专门撰文讲过。本文就试图从这个角度切入,看看这个问题到底是个什么样子。不过有一点必须说明白,那就是我这里讲的只是我的经验之谈,并无什么统计数据支撑。既然是经验之谈,只能是就我经历或者了解到的情况去谈,而我的经历以及对相关情况的了解非常有限,讲这个题目也只能是局限在某几个领域,因而仅供各位读者参考。
不要先入为主
一说到外国人爱看什么书,马上就有读者问我外国人对中国的什么题材有兴趣,我们应该提供哪些题材供其选择。坦率地讲,这是个先入为主的看法,一般而言是不成立的。所以要弄清外国人爱看什么书这个问题,就必须先解决掉这个先入为主的假设。
我们怎么就断定外国人一定对我们的书感兴趣?这种想法多少有点以自我为中心之心理在作祟的感觉。如果我们经常去国外,尤其是去欧美国家实地观察就会发现,外国人对中国很是陌生。我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去美国,美国某书店中的图书分类赫然写着ImperialChi⁃na。去纽约的世界贸易中心,工作人员听说我是中国来的,不断地说青岛啤酒,大概那是他对中国的全部认知了。尽管二十年过去了,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理应深入很多,即便如此我们也不可太乐观。原因很简单,中国对他们而言仅仅是个遥远的国度,了解与否对其生活影响十分有限,不渴望、不积极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要说对中国了解的外国人并非没有,只是那通常是一些与中国来往密切的人或者研究中国问题的专家。如果你与这些人接触就会发现,他们对中国某些方面的了解有时候比普通中国人还深入。这些人简直就是中国通,与他们谈话不小心就会被问得张口结舌。我就曾经陪同一位美国专家去我国南方地区采访、写作,采访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常常令一些受访者面露尴尬。遗憾的是,我们的图书大多不是针对这类对象的,而是一般或者普通大众。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图书要想“走出去”必须建立在外国人对中国的认知普遍为零或者接近零的程度上,如此制作或者推荐的作品才不会先入为主或者缺乏针对性。
从文化相近入手
外国人是一个非常大的概念,这当中既包括远隔几千乃至上万公里的欧美,也包括我们的近邻。如果说欧美国家的普通大众对我们的了解非常有限,我们的近邻对我们的认知就大为不同了。首先,近邻的文化与中国文化有历史渊源,很多东西相同或者相似,这样他们与我们来往就少了很多障碍。随着经济、文化来往越来越密切,图书这种文化载体就很容易顺势走进这些国度的大众当中。我所说的“走进”对多数人而言绝非欣赏,而是生活需要。
前些年,韩国出版商就与我接洽过大量的中文学习用书,版权购买高潮时甚至达到了不加选择的地步。韩国普通大众,特别是青年学生学中文目的很简单,多为在与中国有业务来往的企业中谋得一官半职。“实用汉语”系列中的《实用汉语口语五百句》《实用汉语绘画二百幕》《实用汉语语法三百点》很受韩国出版商的青睐。语言学习中同样受宠的是中文学习考试用书,这类书的版权很容易卖到韩国去,比如《HSK汉语水平考试》《HSK听力关键词》《HSK听力惯用语》,其中后面两本书曾两次授权给韩国出版社出版韩文版。近年来,韩国本土作者力量成长起来,对来自中国的中文学习用书需求显著下降。
周边国家读者对中国颇具中国文化智慧的图书也感兴趣,比如《读史有计谋:5000年最有价值的阴谋与阳谋》《商道与人道》《中国商道——从胡雪岩到李嘉诚》《成大事的十五套学问》。有的国家因其自身历史原因,住有大量华裔。为使其后代与中华文化接续下去,读一些与中国历史文化有关的书成了不大不小的需求,比如我与英国人合作翻译的白话与英文对照的《菜根谭》的版权就卖给了新加坡出版商。
近些年来,周边国家引进我们图书的风向有所变动。首先是中文学习用书在减少。中文学习用书的最大目的地国——韩国因自身作者逐渐成熟,对来自中国的中文学习用书需求在减少,要求在提高。其次,这些国家出版商以前感兴趣的一些与中国古老智慧有关的书也不像以前那样兴趣旺盛。取而代之的是经济管理与大众经济方面的作品,比如《一口气读懂经济学》《浪费的都是利润》。日本出版社就购买了《温州人财富真相》,这正好与讲财富的时代气息吻合。还有就是充满中国文化智慧的心理学图书也开始在周边一些国家走俏,比如《你身边的心理学》《玩的是心理战术》《治愈心理学》的版权就卖到韩国。随着时代的发展,周边国家对我们图书需求的层次也在不断提高,比如韩国出版社对中国一些作家的散文集很是有兴趣,经常有人询问这方面的信息。有些国家,由于文化水平与经济水平的关系,对我们的文学作品,尤其是青春小说很是看好,仅仅从我手中卖掉的这类图书版权大概就有四五十个,比如《会有天使替我爱你》《泡沫之夏》。有些国家对我们的幼儿教育图书,尤其是具有新理念的幼儿教育图书越来越有兴趣,我就曾经将幼儿教育图书版权卖给越南出版商。还有一种题材在周边国家很是风靡,那就是武侠小说,比如《诛仙》。这类题材大概是所有图书中最有生命力的,兴趣也是最持久的。
背景迥异可求同
周边国家对我们的作品适应性强,题材也就广泛而多样。远隔千山万水的欧美国家就大不一样了。如前所说,欧美国家的普通人对中国知之甚少,按对待周边国家读者的思路对待他们显然是文不对题。既然他们有那么多地方与我们不同,我们就少在“不同”上想办法,多在“同”上做文章。
先说不同。虽说应对“不同”有很多困难,但是也不是一点作为没有。早在几百年前,就有西方人到中国来,中国的一些东西自然而然也就被推荐到了欧美,其中不少东西在那些国家还有了非常不错的基础,比如《老子》《论语》。如果沿着这条路往下走,尽管中西文化有很大差异,我们依然可以取得不错的效果,同时又不需要下多大功夫。在这当中,首当其冲的便是语言,针对一部分西方读者提供一些适合他们的中文学习用书是很有必要的,也是求之不得的。退休前我就曾经将所在出版社出版的《最新实用英汉拼音词典》的电子版权卖给了美国一家公司。这本词典是专为西方人学习中文准备的,其最大特点是所有例句均有汉语拼音。读者只要学过汉语拼音,即便没有老师当面教授,也能将不认识的字词读下来,读懂全句也就容易多了。语言之外就是文化。如前所述,有差异不怕,只要有基础,同样可以做一些事情。我退休前供职过的出版社出版过《论语图典》以及讲考古的《中国文明的形成》,这几本书都有版权卖到了欧洲。以上这两方面的“不同”之所以能为现在的外国人接受,就是因为前人做了很多工作,打下了雄厚的基础。
在“不同”方面讨巧的同时,应该多在“同”上花力气。《财富传奇:他们的第一桶金》讲的是民营企业家创业的故事。美国出版商对其有兴趣——他们要了解中国经济的发展走向,民营企业这个因素不能不考虑。后来这本书的英文版由美国皇冠出版公司出版。这本书体现的“同”有两个,一个是经济,另一个是“私营”,我们称为“民营”。这两个“同”让我们与美国出版商找到了契合点。还有一个“同”就是健康,这恐怕是人人都关注的。如果我们能提供以中华文化为基础的保健理念,西方人也是非常欢迎的,比如《中医养生图典》《神奇的气功》。两本书都是根据我们国家的传统养生祛病理论撰写出版的。对欧美读者而言,如此保健不仅新鲜,还有可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不过这方面的“同”太少,中西相同最多的还是情感的表达与体现,在这方面文学具有得天独厚的地位。中西文化不管差异多大,爱情、亲情、友情、对完美人格的追求应该是非常一致的地方。正因如此,《狼图腾》《羽蛇》、《山楂树之恋》《青铜葵花》就很受欧美读者的欢迎。其中,我代理的《青铜葵花》不仅出版了英国英文版,还要出版美国英文版,其英文版的影响将横跨整个大西洋。还有一种题材我们也可以有所作为,那就是与欧美人有关联的作品,这也是一种“同”。这类作品对他们的生活也许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对他们的文化乃至认知会产生不小的影响,比如讲中国宗教问题的《江边对话:一位无神论者一位基督徒的友好交流》与谈论食品安全的《民以何食为天——中国食品安全现状调查》。后者虽然只是一本报告文学,可是听说国外版权却卖了不少。
总之,要想弄清外国人爱看中国什么书,只要弄明我们的文化与读者文化的“同”与“不同”便可知道个八九不离十。如果再进一步调查市场,准确脉搏便摸到了我们的手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6-04
《中华上下五千年》从里到面,足够他了解中国所有历史和文化。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8-03-28
林语堂的著作是最好的,比如吾国与吾民和生活的艺术都是写给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用的,写的时候都是英文版,林语堂作为西化派大师是绝对值得一看的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8-12-08
当然是红楼梦了 古典文化集大成者
但是此书目前很多国人尚难以完全读懂 老外读的话要花很大力气的
加油 宣扬优秀文化
第4个回答  2018-12-29

红楼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