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种子——《安的种子》读后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3
    最近在朋友圈看到家长转发的一篇文章——《妈妈我从来不拿你和别的妈妈作比较》,文章中提到了一个绘本《安的种子》,我便从网上找来看。

    故事是这样的:老师父分给本、静、安三颗几千年前的莲花种子。“这几颗莲花种子非常珍贵,你们去把它种出来吧。”拿到种子后......“我要第一个种出来!”本想。“怎样才能种出来呢?”静想。“我有一颗种子了”安想。本跑去寻找锄头。静想要挑出最好的花盆。安把种子装进小布袋里,挂在自己胸前。本把种子埋在雪地里。静去查找种植莲花的书籍。安去集市为寺院买东西。等了很久,本的种子也没有发芽。等不到种子发芽的本愤怒地刨开了地,摔断了锄头。“我一定会种出千年莲花的。”静想。“雪下大了,我先去把庙门外的雪扫一下吧。”安想。静将选好的金花盆搬来放在最温暖的房间里。安接着清扫寺院中的积雪。静用了最名贵的药水和花土,种下了种子。安和往日一样做着斋饭。静的种子发芽了。静对它像宝贝一样金贵,用金罩子罩住它。清晨,安早早地又去挑水了。静的小幼芽因为得不到阳光和氧气,不久就枯死了。晚课后,安和往常一样去散步。春天来了,在池塘的一角,安种下了种子。不久,种子发芽了。安欣喜地看着眼前的绿叶。盛夏的清晨,温暖的阳光下,千年莲花绽开了清新纯净的笑容。

    这是一个关于等待的故事。故事中的三个小和尚代表了三种不同的人生态度,本性情急躁,急功近利,静性情细致,浮华不实,安性情平和,淡定踏实。每一个读这本书的人都可以从书中看到自己的影子。生活总我们很多时候都是这样一个怀抱种子的人,当你有了一棵种子的时候,你会是本?是静?还是安呢?看了这本书,感动的是画面中透露出的安静地感觉,是故事中散发出的安的平和的心境。在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里,安的那一份平和的心境,宛如一潭清澈平静的水,是多么难得。他感激地把种子装进小布袋,挂在胸前,从容地去买东西,扫雪,做斋饭,挑水,悠悠然去散步。他告诉我,要满怀希望,有所追求,但一定要淡定,顺其自然。同时,享受生活的过程,享受那些平凡琐碎的小事,享受等待。

    看完这个故事,我们再去反思我们的教育,如果我们的孩子是我们所拥有的一棵种子,做为教师,做为家长,你会怎样对待种子的成长?很多人选择了做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急功近利的,说什么要赢在起跑线,看不到自己所要的结果就大发雷霆地抱怨、指责。更多的人选择了做静,照本宣科,什么都给他最好的,却忽视了孩子成长过程中最最关键的东西。然而,我们有多少人能有安的淡定、顺其自然,却又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在孩子的需要的时候给予必要的帮助。教育家苏霍母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的技巧和全部的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高尚纯洁的爱是教师和儿童之间的一条通道。”那什么样的“爱”才称得上“高尚纯洁”呢?我觉得,“适合”即是“高尚纯洁”。其实,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有一座快乐的城堡,每座城堡都需要知识的铸造。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我们,无疑就是帮助每个孩子用“知识”把他们自己的城堡建设的独一无二。但所有的孩子需要的“知识”是不同的,或者更准确的说是有层次,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为每个孩子量身选择、传授。  

    绘本中,安有着一份平和的心境,宛如一潭清澈平静的水,静静地等待着春天的到来,再去播种。当然,安的莲花开得也是那样美丽,那样惊艳。其实,孩子就是一粒千年莲花的种子,等待着适合的阳光雨露的恩赐,“可是我拿什么送给你,我亲爱的孩子?”这是各位家长和老师们一直冥思苦想的问题。因为时间总是那样白驹过隙,我们都希望在你那灿烂的时光,给你童年的幸福,让我们的爱与智慧和你同行,共同成长。

    或许,我们的孩子是铁树,不开则以,一开惊人;或许,我们的孩子是梅花,只有在适宜的季节才会凌寒独自开;或许,我们的孩子是大器晚成,大智若愚……探索那教育的真谛,静静等待那一朵朵花开吧!时间就在我们用心走过的每一天内,时间就在我们执着守望的童年里。要相信,为了孩子们微笑的花朵盛开的刹那,我们为之去付出,去努力的'一切都是值得的。万物皆有时,生有时,长有时,衰有时,亡有时。孩子的成长亦是如此。每一个孩子都是千年莲花的种子,尊重它原来的样子,郑重地给出等待,享受陪伴孩子的过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