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转折斯大林格勒战役之——残酷绞杀前的亲密合作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9-28
德国入侵苏联引发的战争,被称之为‘苏德战争’或者‘苏联卫国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庞大、战况最激烈、伤亡最惨重的战场,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1942年6月28日至1943年2月2日为止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希特勒将当时德国最后的精锐三百二十万,加上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芬兰等协从国的二百三十万,合计约五百五十万全部投入到对苏联的战争,斯大林格勒就部署超过一半兵力。 苏联仅斯大林格勒会战期间,由于全民皆兵参战总兵力接近千万,损失则超过五百万人,比之某些小国总人口还要多,双方在斯大林格勒鏖战近六个月,使斯大林格勒变成一片废墟,德军包含仆从军约一百三十万精锐被歼灭,战斗物资损失不计其数。 此战彻底改变德国在整个欧洲的攻势,巨大的兵员损失令德国,也无力维系对欧洲占领区的统治,内部抵抗分裂势力崛起,推进美国加入战局并开辟第二战场,是扭转二战欧洲战局重要的转折点。 苏德战争希特勒 德国与俄国的渊源要追溯到,俄奥普三国瓜分波兰,当十七世纪来临俄罗斯帝国走向扩张,而普鲁士也建立王国,并逐步向德意志最高权利宝座努力,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虽然日趋没落,但依旧掌握着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头衔。 波兰处于‘贵族民主制’,虽然保证国家的运行,却运转缓慢令波兰经济落后,封建割据也非常严重,中小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发起革新运动,旨在打破固有落后的体制,却为俄罗斯利用趁机镇压,并与普鲁士和奥地利在圣彼得堡签订瓜分波兰的条约。 1792年,俄罗斯和普鲁士先后入侵波兰,迫使波兰再次签订条约,使波兰再次丧失大面积领土和人口,国力已经衰退至极,并最终于1795年,将波兰剩余的国土全部瓜分,波兰自此亡国,普鲁士与俄罗斯由波兰而变得领土接壤的近邻。 拿破仑战争时期,当时的德意志联邦四分五裂,唯有奥地利与普鲁士具有影响力,当法皇拿破仑击败奥地利,令神圣罗马帝国瓦解,建立依附于法国的莱茵联邦,使原本中立的普鲁士极为恐慌。 普鲁士转而与俄罗斯缔结同盟,但第四次反法同盟以普鲁士的惨败告终,拿破仑率领法军进驻柏林,占领整个普鲁士地区,王室仅能在俄罗斯沙皇庇护下逃亡东普鲁士,普鲁士由此成为坚定地反法同盟成员。 随着拿破仑入侵俄罗斯遭到惨败,俄罗斯、普鲁士、英国、瑞典、西班牙、葡萄牙结成第六次反法同盟,于莱比锡战役取胜后,最终攻入法国巴黎流放拿破仑,第七次反法同盟又在滑铁卢战役中将拿破仑彻底打败。 普鲁士与俄罗斯成为拯救欧洲的英雄,在俄罗斯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召集下加入神圣同盟,维护维也纳会议划定的边界并镇压各国革命。 俄奥普瓜分波兰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时,俄罗斯发生十月革命,沙皇政权被推翻,苏联(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建立,此时的苏联数百万军队与德国交战,而保皇党又蠢蠢欲动,列宁为了稳定局势,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全称《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 该条约极为苛刻,规定俄国失去欧洲近百万平方公里土地和近五千万居民,这些地区富有大量的煤炭、钢铁以及沙俄半数的工业基础,还要以各种形式赔款60亿马克,对苏联是完全不公平的,好在随着一战落幕,德国战败所有条约被废除。 德国在一战后期虽然无力组织大规模进攻,但英法也没办法组织反击,形成僵持的阶段时,美国虽然向德国宣战,也征召了四百万士兵,但却未必会如二战般全力以赴,美国威尔逊总统保证的停战合约,却被英法变相曲解成战败条约,在巴黎和会制定苛刻的惩罚方案。 协约国经过漫长的讨论,最终由英法美三国制定《凡尔赛合约》,给予德国严厉的制裁,不仅领土丢失,国防军队也全部遣散,还需要承担巨额的战争赔款,此时德国军队已经兑现复原的承诺,短时间内根本无法召集和对抗协约国,加上国内经济已经无法应对战争,德国临时 *** 只能够屈辱的接受。 但《凡尔赛条约》传回德国,令尚武的军队愕然,令敬业的工人迷茫,令所有的德国人沮丧,进而各种不满情绪逐渐滋生,最终导致了希特勒的上台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世界经济大萧条时期,本就脆弱的德国经济彻底恶化,而英法也自顾不暇,难以给予德国更多的援助,苏联受到西方的强烈封锁,令其科技与经济发展举步维艰,于是苏联与德国再一次走向合作共赢。 德国将先进的机床、武器、农机等输送给苏联,打开了苏联广阔的市场,加快了苏联现代化的步伐,而苏联向德国提供石油 、橡胶、矿产 、粮食等资源,降低德国原料成本,提高了德国的国际竞争力,两国携手安然度过经济萧条。 德国扩张 苏联在斯大林的带领下,快速的向工业现代化转变,这令英法惊讶不已,却又无能为力,希特勒抓住良机,在英法的眼皮底下,明目张胆的违背《凡尔赛条约》扩充军事力量,背地里继续向斯大林提供便利的条件,使苏联重新回到欧洲的政治舞台。 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德国裔遭受区别对待,使得该地区民众要求自治,并最终归属到德国,为了防止英法干涉避免德国孤立无援,希特勒先后与墨索里尼和斯大林达成密约,随后顺利吞并苏台德区。 捷克原本归属奥匈帝国,独立后整个国家都空前迷茫,而捷克军队受经济拖累,军备建设缓慢士气也低落,面对精锐的德国军队不堪一击,希特勒又对民众安抚有嘉,赢得捷克民众的拥护,使得英法想在国际舆论下干涉也不可能,只能默许了德国对捷克斯洛伐克的占领。 德国与苏联签订《德苏互不侵犯条约》后,9月1日德国终于向波兰开战,德国拥有最精锐的机械部队,从两个方向对波兰发起进攻,波兰军队英勇抵抗却毫无意义,波兰 *** 逃离首都华沙,整个波兰都陷入恐慌。 苏联经济刚刚好转,并不希望过多与欧洲产生摩擦,但苏德签订的互不侵犯条约太过诱惑,而波兰又败得如此彻底,斯大林令苏军在9月17日也加入战局,双方在10月6日彻底灭亡波兰。 此役德国出动一百五十万军队,而苏联则只有六十万左右,但领土苏联却占得优势,波兰东部及西乌克兰广袤地区划给苏联,令苏联的工业和总体实力更进一步,这对英法而言是巨大的威胁,所以,英法对德国宣而不战,意图令德国牵制苏联。 苏联在德国的撑腰下,迫使波罗的海三国与苏联签订互助共约,在希特勒出兵法国后将三国吞并,同时迫使罗马尼亚割让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可惜,苏联采取高压政策,破坏占领区民族和文化,使得这些国家纷纷加入德国军队,向苏联展开复仇。 千万人口的罗马尼亚支援百万军队和大量的石油储备,人口仅四百万的芬兰就出兵47万,只有与德国捆绑在一起才有可能报复苏联,如果没有协从国从军事到物资的供给,德国根本无法维持东线的进攻态势。 苏联最高统帅斯大林 在政治家眼里只有利益,当希特勒击败英法等国后,能够作为对手的只有苏联,毕竟美国距离很远,也不会在局势不明之时贸然开战,而苏联掌握着德国工业的命脉,需要的石油和农业原材料,如若被切断供给,则德国在欧洲的战场将无法维系。 何况更令希特勒担忧的是,苏联与英美的接触日渐频繁,如果苏联真的转向英美阵营,德国又将重复多线作战的困局,所以希特勒只好制定进攻苏联的计划,苏联与德国的亲密合作就此完结,即将展开殊死的较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