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歧的发展历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4

1920年、赛岐的运输业从传统驶向了现代工业文明  20世纪30年代、赛岐商人自行投资、架设了一条从赛岐至福安县城的电话线、长达24公里、  20世纪上半叶、日本人入侵中国、赛岐港难逃厄运、  1952年1月3日,赛岐象江乡组织陈奶勤互助组,为全区第一个农业生产互助组。  1952年7月全区实行中、小学统一招生办法,福安师范校址由穆阳迁赛岐罗江。  1952年专署举办夏、秋两季物资交流会,先在赛岐及各县城关试办,然后在全区开设62个交易点,成交总额达180亿元(旧版人民币)。  1953年11月,赛江主航道开始设立航标。  1954年设立福州港务局三都办事处在赛岐挂牌成立,赛岐成为当时闽东最发达的地区,拥有闽东最完备的基础设施和金融中心.   1955年,创办福安市第二中学  1956年,创办赛岐中心小学  1956年,福温公路通车途经赛岐,赛岐人第一次听到汽车的喇叭声响  1956年4月,赛岐至霞浦的浦赛公路修通  1957年,在港区的东岸就建成一座钢筋混凝土框架式的港务货运码头,靠泊能力为600多吨,随即扩建成连体码头,靠泊能力提高到1500吨。  1957年,闽东全区和赛岐遭受20余年未见的大旱及冰雹灾害,粮食歉收,农民普遍缺粮,生活困难  1958年,赛岐至闽北浦城的公路通车,北京至福州的国道和从闽东沿海霞浦县至闽北山区浦城县的省道,在赛岐纵横交汇,赛岐港成为闽东水陆交通枢纽中心  1960年,福安二中由穆阳迁往赛岐  20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至八十年代后期,工业品采购供应二级站、农资公司、土产公司、盐业公司、木材公司、石油公司、燃料公司、医药二级站、粮食转运站、建材物资部先后在赛岐成立,闽东各县纷纷在港口的周边设立办事处和建仓储,赛岐成为闽东的经济中心  1982年赛岐港经省政府批准辟为外贸运输物资启运点  1982年创办赛岐初级中学  1983年起与香港正式通航  1984年经省政府批准辟为国轮外贸物资装卸点  1985年赛岐初级中学更名赛岐中学  1988年5月由宁德地区行政公署批准成立“闽东赛岐经济开发区”  1988年6月开始建造赛岐大桥  1993年,开发区组织参加香港、厦门、北京等地的贸易洽谈和新闻发布会等招商活动,当年引进内联项目18个,合同内资3.27亿元  1990年代,赛岐开建商贸街(十二米街和二十四米街)  1991年4月经福建省编制委员会批准赛岐开发区升格为副处级机构  1991年,长达980米的104国道赛岐大桥建成通车  1996年,创办赛岐第二中心小学  1998年经福建省人民政府确认赛岐经济开发区为省级经济开发区  2006年3月,闽东赛岐经济开发区经国家发改委公告为第四批通过审核的省级开发区,并更名为福建福安经济开发区  2004年沈海高速公路福安连接线赛岐互通口开通  2006年国家国土资源部落实了福建福安经济开发区四至范围,将甘棠北部区域纳入赛岐管辖  2007年9月,赛岐大桥收费站停止运营并拆除,9日拆除完毕,赛岐被分割成两地的历史也随即结  2009年,赛岐第二小学升格为赛岐中心小学  2009年,赛岐中心小学(原一小)升格为升格为福安市直属小学,并更名赛岐小学  2008年福安二中升为省二级达标校  2009年赛岐工业总产值在宁德市9个县(市、区)和2个开发区中位居第3名  2010年2月赛岐被列入福建省第一批省级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  2010年赛歧是闽东唯一进入省百强乡镇的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