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一清的事迹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5

在1927夏天的险恶形势下,信丰党组织派郭一清和黄达赴南昌向省委请示工作。省委指示:为了配合全省的战略安排,赣南派来的同志必须迅速返回赣南,继续发动群众,做好暴动的准备,并将南下的其他人员组成一支工作队,任命朱由铿为队长,郭一清为副队长,对外则使用中国国民党省党部宣传队的名义作掩护。郭一清受命后,全然不顾千里跋涉的劳累和途中的危险,星夜兼程返回信丰。南昌起义爆发后,郭一清又接到赣南特委的通知,要他火速赶到会昌县筠门岭,迎接南下的南昌起义军。郭一清冒着酷热,昼夜赶到筠门岭。一打听,部队早已南下向广东挺进,郭一清只好返回信丰。回到信丰不久,朱德、陈毅、王尔琢等带领的部分起义军入湘途经信丰。郭一清立即在黄泥排召集地方党组织负责人联席会议,周密地安排了对起义军的接待工作。由于他的精心安排,信丰县接待起义军的工作做得非常出色。朱德、陈毅十分赞赏郭一清这种高度负责的精神,临走时留下八支长枪、一支短枪和需保存的文件,并嘱咐他尽快组建农民武装,作好暴动准备。
南昌起义后,信丰的农民协会转为公开活动,同时宣布成立中共信丰县特区委,郭一清任宣传委员并兼管军事工作,黄维汉任书记。
年底,萧风鸣任中共信丰县委书记,郭一清帮助他宣传贯彻党中央八七会议精神,积极组织农民赤卫队,开展“不还租税,反对高利贷剥削”、“收租收债者杀”的年关斗争。当地土豪十分恐慌,哀求和怂恿县长李枝煊和保警队长王廷骥再次下令通缉共产党人,捉拿郭一清等人。于是,一场新的残酷战斗严峻地摆在了郭一清等人的面前。
郭一清的家被敌人烧毁以后,老表们又帮助盖起了几间土屋。1928年2月21日晚上,县委就在这里召开扩大会议。在昏暗的桐油灯下,密密匝匝地挤满了人,跳动的火苗映红了一张张兴奋的脸庞。会议决定成立县工农革命委员会和暴动总指挥部,选举智勇双全的郭一清担任总指挥,并讨论通过了暴动行动计划。这是一个将被历史牢牢记住的难忘的夜晚。
22日夜里,信丰城外一阵紧密的锣声过后,万余农民衣领内、武器上一律缝扎了红布条,左臂佩戴红袖章,肩背鸟枪或手持梭标大刀,高举火把,按拟定方案兵分四路向信丰县城进发。总指挥郭一清亲率第三路大军,及时赶到县城上西门外火焰山指挥部部署攻城。
次日凌晨,各路大军1万多人到达阵地待命。郭一清一声令下,攻城信号——3声土炮巨响发出了。顿时火光冲天,杀声如雷,十几门松树炮,80多支长枪和300多支鸟枪,齐向四面城楼发射。敌人仗着装备先进固守城堡,农军几次攻击都没有能得手。郭一清又令下西门外的第二路大队,利用早已挖好直通城脚的交通壕,派人身裹用水浸湿的棉絮,带着煤油、干柴,摸到城门焚烧,但因城门铁皮厚实无法烧熔。郭一清在阵地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挑选一批机敏勇猛的赤卫队员组成敢死队,扎长梯爬城墙;同时用“棺材炮”爆炸城根,也未奏效。敌人紧急调动小河、古陂、安西等乡民团3000余人,又调来了驻赣州的国民党第七师一个营赶来支援,使暴动队伍腹背受敌,攻城10余天终告失利。县委为保存革命有生力量,下令撤退疏散。由郭一清等人带领部分赤卫队员转入山区开展游击战争。
不久,郭一清在信丰、定南、安远三县交界的杨佳寨接到县委指示:赣西南地区的人民武装改编为三个纵队,授命郭一清将信丰、定南、安远三县边区的游击队编为中国工农红军赣西南第二十六纵队,任命郭一清为该纵队司令,在三县坚持游击战活动。
1929年1月,毛泽东和朱德率红四军从井冈山出发,转战赣南,东进福建,途经定南县的龙塘圩时,与郭一清的红二十六纵队会师。当了解到郭一清部队纪律严明,深得群众的爱戴与支持,由30多人发展到200余人枪的情况后,毛泽东建议二十六纵队随红四军一同东进。不料,行至寻乌县乡时,遭遇敌军金汉鼎和刘士毅部。为了保障红四军的顺利进军,经前敌委员会研究决定,留下二十六纵队地打游击,以牵制敌人兵力。郭一清二话没说,当即表示:“服从命令,坚决完成任务。”
这年3月,红四军攻克长汀,回师赣南发展苏区革命根据地,在瑞金与彭德怀率领的红五军以及地方纵队大会师,特将郭一清的二十六纵队编入红五军,成立政治保卫大队,任命郭一清为党代表,李寿轩为大队长,并随同红五军返回井冈山恢复革命根据地。不久,又调任郭一清为红五军第五纵队第一支队政治委员。自此,郭一清作为一个成熟的指挥员和优秀政治工作领导者,一直跟随彭德怀转战于湘粤鄂赣边,在各次战斗中,充分表现了他英勇、果断、善战的特色和指挥才能,颇得彭德怀的赞许。
1930年6月,红五军第五纵队奉命扩编为红八军,郭一清转任红八军第一纵队政治委员。7月下旬,红三军团奉命攻打长沙。25日,红军在长沙浏阳门外遭敌阻击。为了突破敌人防线,郭一清不顾个人安危,手举驳壳枪,高声唤着:“同志们跟我来,冲上去消灭敌人!”在郭一清的带领下,红八军像潮水般冲向敌人阵地,击溃了阻击的敌人,并击毙敌团长邓南一。可是,在追击敌人时,郭一清却在浏阳门外猴子石战斗中不幸阵亡,时年仅28岁。
郭一清虽然生命短暂,但他的一生却是流彩闪光。新中国成立后,彭德怀、黄克诚、 何长工、程子华、李寿轩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多篇回忆录中,充满深情地频频追述郭一清的功绩。1951年9月5日,彭德怀在朝鲜战场上写给郭一清的遗子郭兴让的信上说:“一清同志是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早期信丰县委的领导人之一,是我的战友。他不幸牺牲,安葬于浏阳门外七里巷附近,当时因环境险恶,为避免敌人掘尸而未立碑,与其他牺牲的同志埋于一起,日久已难以辨认。惟郭一清同志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坚决勇敢、艰苦奋斗之精神,将永远留在人间,值得我辈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