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山镇的经济建设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1

2006年以来,该镇乡村游总体收入已达200万元,从事乡村游产业的农民逾2000人,农户仅从接待游客吃饭、出售农产品这两项中就可人均增收150元。
麻山镇内有着丰富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萍麻公路、麻凤公路、319国道和挂线的全面贯通,使得沿线的圆通寺、婆婆岩、傩神古庙等自然、生态、人文、佛教资源日益凸显。该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住2006年是“中国乡村旅游”主题年,生态游、短途游、农家游等休闲旅游方式日趋火暴这一契机,全力打造绿色、生态麻山,使麻山成为萍城休闲后花园。该镇制定出详细的旅游开发总体规划,引进市场机制,实行“谁投资谁受益”的开发方针,积极招商引资,鼓励外来资金和社会资金参与旅游产业的开发,用市场的手段加快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2006年来,该镇相继建成了三山婆婆岩旅游风景区、都市农庄生态园、景星三友浙赣林果业休闲山庄和市医院康复中心等旅游休闲生态项目。其中三山婆婆岩旅游风景区已初具规模,沿山公路、宾馆等设施一应俱全;占地132亩、投资达3000万元的市人民医院康复中心已投入使用。该镇还积极引导农民进行特色种养,围绕乡村旅游市场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他们建立了草莓、西瓜、甜瓜、大球菌、花卉苗木种植基地和牲畜家禽养殖基地等高效农业基地近20个,面积达3000多亩。开发旅游产品是麻山镇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全镇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呈现了多点开花的喜人局面。民间傩面具雕刻艺人赖明德的傩面具因其形神兼备而深受游客欢迎,全家年收入在3万元以上。至2007年,该镇已开发出了豆腐乳、美味辣酱、杨梅罐头等极具乡村风味的旅游产品10多种,产品销售额达到15万元。 1、农业环境、土地面积及其分布
麻山镇位于江西省萍乡市西南郊,湘东区的东部边陲;全镇共有面积96平方公里,水田面积17250亩;全镇地貌为东南高、西北低,是典型的丘陵乡镇。萍水河由北向南,流经小桥、大山、善洲、新塘、桐田而折向西;沅水河由东南蜿蜒经桃源、高车、汶泉、连山、麻山而向西北;两河呈人形汇合于该镇与湘东镇之交界处的江口;另有茶溪和横岗小河分别发源于南部和西南丛山之中,且先后在连山和麻山境内流入沅水河。全镇大部分水稻田分布在河溪两岸,深泯冷水田则分布在各处丘壑之间。
2、农业经济体制及改革
1972年,按当时市革命委员会要求,在麻山公社的基础上划井冲(包里善)大队归郊区管辖;成立龙台公社时又将龙台、庙山、杉坪划归龙台;1974年,成立源并公社时,又将源并、大丰、并田划归源并公社治下;其余剩下的就是现在这范围。而后进行队组规模调整。具体划分如下:
小桥分为小桥、善洲。1983年小桥又分为小桥、大山。
新源分为新塘、诗源。1985年诗源划归湘东镇管辖。
江源分为景星、津源、江口。1982年江口划归湘江镇管辖。
横岗分为横岗、中坪、下横。
船形分为船形、苏坊、茶溪。
三山分为三山、岭背。
高车分为高车、桃源。
麻山分为麻山、连山、汶泉,其中麻山麻田组1982年划归湘东。
农科所和桐田按原规模未动。
其时共有二十一个村级单位,至1995年又从新塘划出阳马街为仙峰村;故自1995年起该镇就有二十二个村。
1981年按上级政策,晚稻栽插后,分青苗给各户管理,产品由管理人自收;直到1982年底,家庭联产承包真正实行,1983年起分田划户,大锅饭由此告馨。
1970年至2000年粮食产量
年度 产量 年度 产量
1970年 9280吨 1986年 10162吨
1971年 9405吨 1987年 11235吨
1972年 7457吨 1988年 10401吨
1973年 8687吨 1089年 10401吨
1974年 9068吨 1990年 11488吨
1975年 9017吨 1991年
1976年 9260吨 1992年
1977年 9265吨 1993年
1978年 11260吨 1994年
1979年 11215吨 1995年
1980年 11250吨 1996年 13171吨
1981年 11719吨 1997年 31020吨
1982年 11950吨 1998年 30570吨
1983年 11771吨 1999年 30390吨
1984年 11125吨 2000年 29865吨
1985年 10165吨 1、森林资源、林地面积及其分布
该镇森林源主要以杉树、竹子、油茶为主共有林地九万七千三百七十亩,其中杉林4.5 万亩、竹子1.4万亩、油茶林1.1万亩、炭薪灌木林1.9万亩、柑桔及其他果林0.3万亩。
林地主要分布在南部的三山、岭背、高车、桃源、汶泉、茶溪、苏坊、船形和北面的新塘、仙峰、大山。
2、山林体制
1982年未在林权责任制以前,所有山林都属集体所有,自林权责任制落实后,平原村的茶山都分到了各农户,山区村也划分了责任山。
属于村级集体林场的有:新塘250亩、大山800亩、三山200亩、岭背1500亩、高车200亩、桃源300亩、汶泉200亩。
属于全民的有:煤冶林场1.4万亩(1986年从三山、高车、桃源划拨的)。五峰林场1.2万亩(1996年从船形、苏坊、茶溪、中坪、横岗划拨的)。
属于镇办林场的有:白云山林场1200亩、船形林场3240亩、红旗林场3000亩。
3、经济林情况
桐田有三个柑桔园,面积近千亩(号称千亩),由于果树老化,加上从1993年起先后被八个砖厂包围,特别是砖厂使用添加剂(氟化钙)后影响很大,开花不结果,管理不力。
新塘和大山的栗园由于品种不好,不结果而效益不好。
高车栗园由于种植分散三处,效果不明显,工作量大而疏于管理,几近荒芜。
苏坊村刘国生有栗园两百亩,由于管理精细,品种优良,长势良好,效益逐年上升。
3、境内主要林场起止情况
白云山林场,建场时间为1974年,面积1200亩,于1976年划归岭背村、三山村。
船形林场,建场时间为1976年,面积3240亩,2000年冬由五峰林场收购。
红旗林场,1976年,面积1780亩,2000年冬归入源并国营林场 。 麻山地区工业历史悠久,特别是煤矿的开采始于晚清时期到民国初年,有德国人在金万塘(即现麻山镇津源村大金坡煤矿处)开办了麻山第一个煤矿,一年后由于地下水太大,又无机械抽水设施,无法继续开采,被迫停办,德国人撤走后,当地农民便开始小规模采挖煤井了,其次是石灰石矿的开采和烧制石灰,最早的石灰厂于1914年在津源村石灰冲和景星村炉前湾同时开办,特别是景星村炉前湾已建有2座立窑,较大规模烧制石灰,满足人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炉前湾便由此而得名。三处工业虽有形,但规模均不大且全部为手工生产,真正的工业兴起应始于解放后。
1、各主要厂矿的开办时间及现状
麻山煤矿创建于1958年,在全国大炼钢铁的需求下,公社将大金坡大队小井收归公社作为集体煤矿,并添置矿桶、架设井下轨道,进行大规模半机械采煤,当年产量4万吨,矿职工300余人。1993年破产倒闭,现已改建为麻山镇第一花炮厂。
麻山第一花炮厂,创建于2003年,正在创建之中。
麻山福利厂,创建于1984年,于1992年更名为“萍乡无机颜料厂”。年产值500余万元,容纳劳动力80余人,其中福利人员70%,1992年底,将该厂50万元拍卖,售给麻山李和良,李又将该厂更名为“萍乡市诚通化工材料厂”,年产值达1000万元,利税达200万元。
麻山水泥厂,创建于1958年,年产量为10000吨,产值4万元。1974年企业履行,设备改进,年产量达4.4万吨,产值增加到600多万元,2002年度,产值已达700多万元。
麻山三山水泥厂,创建于公元一九九三年,年产量为8.8万吨,产值达1000万元,容纳劳动力400余人。
麻山高车水电站,创建于公元一九七二年,水轮发电机四台,年发电480千瓦,发电量为2200000度,为缓解麻山镇工业用电起到了积极作用,容纳劳动力40余人。
麻山建筑公司,(原名麻山建筑队)创建于公元一九七三年。创利值700余万元,容纳劳动力200余人。
麻山印刷厂,创建于公元一九七二年,现已倒闭停业。(厂房归麻山建筑公司)
麻山农机厂,创建于公元一九五八年,于公元一九八二年更名为“麻山铸管厂”。于公元一九九六年,欠款还债,倒闭停业。现已改建于麻山中心小学。
麻山汽车队,创建于公元一九七0年,于公元一九九六年更名为“萍乡市诚信化工材料厂”。麻山汽车队不复存名。
麻山化工厂,创建于公元一九八四年(现归属于“萍乡诚信化工材料厂)。
麻山镇招商引资于公元二00年,创建桐田鞋厂,鞋厂老板台属人员,可容纳劳动为千余人,解决了麻山镇剩余劳动力七、八百人次,特别是妇女劳动力占80%以上,对麻山经济发展,利税收入都是一个更新图景,人民心乐意足的好势头。
2、主要工业产品及注册、发明情况
麻山主要工业产品有麻山水泥厂的“五峰”牌水泥;善洲的添加剂厂的“添加剂”。
肖启安于公元一九八七年发明了“A尔型”水泥堵漏器。并获得上级的精神和物质奖励,还颁发了荣誉证书。
麻山镇的水泥和煤炭,销路极广,直销湖南、广东、广西、福建及其他省市,产品经常脱销,供不应求。煤灰曾直销上海、四川、浙江、福建等省市。麻山镇的腐纳直销上海、南京、北京各大城市。麻山镇的瓷泥可说是湖南专购主户。
3、境内市、区厂矿
萍乡市上官岭煤矿,坐落麻山镇津源村境内,创建于公元一九五八年,创建时名为“金万煤矿”。于公元一九七六年更名为“上官岭煤矿”。
萍乡市麻山铁厂,坐落麻山镇麻山村、连山村境内。创建于公元一九七九年倒闭停产,现在只有一个“铁厂留守处”。
萍乡市麻山铁矿,坐落在麻山镇连山村境内创建于公元一九七二年,于公元一九七九年与铁厂同时倒闭停产。
萍乡自来水厂,坐落麻山镇高车村,创建于公元一九九五年,解决了萍乡市城市居民饮水困难的大问题,同时也解决了麻山镇部分村民都能饮上自来水。
4、矿产资源及其分布
麻山镇境内矿产资源丰富,现已查明有十五种之多,主要有煤、石灰石、瓷土、高岭土、铀、钴、瓷石、石英等,特别是石灰石更遍布全镇各村,其具体分布情况如下:
(1)石灰石:
津源、景星、横江、中坪、下横、麻山、连山、桐田、大山、三山、岭背。
(2)煤炭
津源、景星、麻山、新塘、大山、仙峰、三山、岭背。
(3)铁矿
连山、船形、苏坊、三山、汶泉、横岗、善洲。
(4)瓷土、高岭土、石英、瓷石
三山、岭背、善洲、船形。
(5)铀、钴
三山、岭背、善洲 。 1、古道、码头、古桥
麻山镇内现存古道有三条,且基本保存了古道原貌。
一条为麻山镇三山村、岭背村境内,从三山村枫岭组起经坪源组上婆婆岩过白云山至岭背村全长四华里,至今仍为山石阶梯路面,仅能游人徒步行走。
一条为麻山镇横岗村经芦洞水库直登五峰山的沙石山路,全长约为八华里。
一条为麻山镇汶泉江家冲上牛尾巴的古道山路,沿途径“牛尾巴”“七碗水”“过风坳”“百步符”“下牛脑”等地可直达白竺乡,旧时曾称牛头牛尾四十里。
麻山镇内古有两大码头
一座是坐落在萍水河上的桐田码头,具体位置在桐田大子庙前,现桐田大桥下游十五米处,是古时柏树下、白竺等地竹木运往湖南的必经的重要发运地,也是当地的重要水运要道。
另一座是麻山镇 政府所在地,麻山老桥下码头,此码头是麻山的重要水上交通要道,古时麻山地区的货物进出几乎全在此码头装御,上连萍老县城,下通湘江。
麻山境内现存较大型古桥有三座:
1、麻山桥
长40米,宽5.4米,为四拱麻石拱桥,建于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
2、高车桥
长34米,宽4.8 米,为三拱麻石拱桥,无栏,桥面以条石铺面。
3、善洲桥
长72米、宽6米,为六拱石拱桥,有桐油石灰筑就的三合土桥栏,1984年被立为萍乡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现代公路、现代桥梁
萍乡至麻山,原来是一条坑坑洼洼的泥稀烂路,现已建成一条宽阔的现代公路。
麻山至汶泉村通桃源村的地级公路。
麻山至桐田通往三山的现代公路。
麻山至横江通往中坪村的现代公路。
麻山至津源通往上官岭煤矿的现代公路。
麻山至船形通往龙台乡的现代公路。
麻山镇有三座现代桥梁:1、善洲村善洲古桥的上游于1976年修建修建一座善洲现代化善洲新桥。2、麻山村麻山古桥的下游于1986年修建一座现代化的麻山新桥。邓家谭在桥1995年正式通车 。 1、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该镇在沅水河上有石坝三座,其中一座在源并乡境内,两座在该镇高车境内,各自都有灌渠系统。源并渠道11.5公里,集灌溉和发电两用;高车上坝(新坝)有引水渠道2.5 公里,主要灌溉汶泉垅田和连山的部分稻田;下坝(后陂坝)引水渠长3.5公里,起着灌溉麻山村农田和二级站发电之供水作用。
镇内有水库5座。其中小(一)型两座,小(二)型二座。芦洞和三口塘两水库属小(一)型,中间由全长5公里的横岗渠道相连接,特别是通过横岗垅时还用了570米的倒洪引水管;茶冲、花背冲、平原水库都属小(二)型。另外全镇还有大小山塘368口;所有山塘、水库都养了鱼,因而在水资源的利用上都具有养鱼和灌溉两大功能。
2、水利设施情况
名称 修建时间 备注
茶冲水库 1952年 修建
花背冲水库 1958年 修建
芦洞水库 1973年9月 修建
三口塘水库 1977年 扩建
平头源水库 1977年 兴建
横岗倒洪管 1975年 兴建
横岗渠道 1974年1月 始建
源并渠道 1968年11月 始建
桐田治河 1977年8月 始建
桃源西渠 1984年 兴建
3、灌区分布及管理情况
源并渠道,灌溉面积2200亩,由水管所管理;
横江渠道,灌溉面积1500亩,苗圃兼管;
芦洞水库,灌溉面积1500亩,苗圃兼管;
花背冲水库,灌溉面积400亩,苗圃兼管;
三口塘水库,灌溉面积600亩,苗圃兼管;
平原水库,灌溉面积800亩,三山村管理;
汶泉村渠道,灌溉面积800亩,汶泉村管理;
麻山村渠道,灌溉面积1000亩,麻山村管理;
茶冲水库,灌溉面积600亩,中坪村管理;
桃源西干渠,灌溉面积500亩,桃源村管理 。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