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看吃亏!盘点买保险时会遇到的36个坑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5-14

一、销售误导的“坑”


说句实话,倍领哥最讨厌的职业是“销售”,最敬佩的职业也是“销售”


讨厌销售的死缠烂打、油嘴滑舌,敬佩销售越挫越勇的信心和耐心。


就拿保险销售来说,行业犹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还能坚持本心,销售保险,那你是真英雄。


不过,保险销售滥竽充数者太多,讲清保障的没几个,看懂条款的更是砂里淘金,由此也给保险博得了很多名声:保险都是骗人的;保险只有两个不赔,这不赔那不赔。


保险销售误导的坑,小则受气,大则拒赔。


其中,以下 3 种可以说是销售误导最常见、影响最严重的坑,坑值等级最高,务必要重视。


1、健康告知随便填—保险买了个寂寞


保险能不能买,不在于钱多钱少,而取决于“健康告知”


说白了,也就是保险公司需要审核你的健康状况。


健康正常,保险公司求着你买;健康异常,唯恐避之不及。


健康告知随便填,相当于保险买了个寂寞,就跟买彩票一样,能不能中,都在赌。


然而,就是如此重要的事情,却被某些无良销售连哄带骗,满嘴跑火车:“只要没住过院,健康告知都填否;如果不确定,那就凭感觉填”。


压根没把健康告知的的重要性放在眼里,


也对,毕竟这些人的眼里只有“提成”,只管卖不管赔。


不过,倍领哥要说的是,不认真对待健康告知,足以颠覆我们的理赔结果。这不是倍领哥在吓唬谁,实在是拒赔案例见得太多了。


所以,如果大家不想跟保险公司推诿扯皮、对簿公堂,前提还是要认认真真做好健康告知。


具体怎么做,其实还是那 2 句口诀:“有问就答,不问不答”


这种做法当然也是有法律依据的:


《<保险法> 司法解释二》第 6 条:投保人的告知义务,限于保险公司询问的范围和内容。


总之一句话,能买就买,不能买就作罢,千万不要带着赌徒心态去坚持投保,一旦出了事,不仅白交几十年保费,关键时刻连一份有效的保障都没有,得不偿失。


2、熬过两年一定赔—谋财害命


“两年不可抗辩”这个词大家应该不陌生,切切实实维护了消费者的许多权益。


但你要说它“熬过两年一定赔”,那就是保险行业最大的谎言了,严重程度相当于谋财害命。


为什么会有这个说法,是基于《保险法》第 16 条:


简而言之,就是这 3 句话整体表达的意思:


(1)首先,对于健康告知,保险人有义务询问,投保人也有义务如实告知;


(2)投保过程中,若投保人隐瞒部分事实,且这部分事实会影响承保结果,两年内,保险人有权解除合同或拒赔;


(3)投保后,若保险合同超过两年,不管投保人有没有如实告知,保险人都不得解除合同;我们已经给了保险公司两年的时间去调查,但保险公司为了节约成本不调查,那超过2年就自动丧失解除合同权利。


条款的本意是好的,但却被一些良莠不齐的业务员为了销售保险而钻了空子,很多业务员会拿这条条款去引诱消费者带病投保,并声称过了两年一定会赔。


会赔吗?遇到这种情况,保险公司的第一反应就是“拒赔”


但如果上诉法院打上官司,且保单生效时间已超过两年,会存在赔付的情况;不过,如果是投保时重疾已经发生拖延到 2 年后再进行理赔的恶意隐瞒行为,法院就不一定会帮你,到时候的理赔结果只能是作茧自缚


总之,不同法院对相同案例的判决也会不一样,可能有的会赔,有的会拒赔,大家还是不要存在幸存者偏差,两年不可抗辩并不是我们带病投保钻空子的理由。


3、存款变保险


保险名声臭,银行有一半功劳。


去银行存钱反被忽悠买保险,新闻漫天遍野,父母深受其害。


很多人去银行存钱,被工作人员推荐购买其他“收益更高”的产品,出于对银行的信任,很多人没有过多考虑就掏钱了。


等到急用钱上银行取时,才发现“存款变保险”,急用钱时只能退保,而退保又面临着损失,把老百姓套路的体无完肤。


当然,除上面 3 条外,还有一些大大小小的销售误导,需要我们用火眼金睛去看待:


(1)关于理财险,把不确定的分红说成是确定的,以历史较高收益率宣传并承诺保证收益;


(2)诱导消费者退保购买新产品


(3)假借产品停售名义进行虚假宣传,实际并未停售


(4)不顾投保人经济情况,硬推高价产品,保险反而成负担


(5)一味盲从大品牌,贵的才是好的


......


如果你踩了任意一条,也决不能当闷葫芦,倍领哥教你 3 招讨回公道:


① 与保险公司友好协商,和平解决


② 通过银保监会投诉,介入调解


③ 上诉法院,终极大法


二、产品类型的坑


保险产品琳琅满目,一着不慎,多花十几万冤枉钱在所难免。


其中,有 3 类产品,未见其物,先闻其名,已然让消费者深受其害。


其一,号称“有病治病没病返还已支付保费”的——返还型保险;


其二,号称“一张保单保所有”的——捆绑型保险;


其三,号称“既有保障又有分红”的——分红型保险。


这三类保险的坑,赤裸裸的被割了韭菜,妥妥的交了智商税。


下面不废话,我们直接来看这三类保险是如何坑人的:


1、返还型保险


保险,本身就是一份射幸合同,对购买人而言,他有可能获得远远大于所支付的保险费的收益,但也可能没有利益可获。


而返还型保险,无疑是为赌注加码,拿多交一倍甚至更多的保费去为“可以返还已交保费买单。


我们只知道其“有病治病,没病返还已支付保费”的口号,却忽略了返还已支付保费的限制条件。


要想顺利返还已支付保费,必须满足两个硬性要求:不能生病,不能身故


然而,谁也不能保证自己几十年内健康顺遂,中途一旦出险,那不仅不会返还已支付保费,几十年多交的保费也打了水漂;有一计孙子兵法很应景:“本想着一石二鸟,到头来却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文字苍白无力,我们直接上案例,来算算这笔账:


可以看到,附加返还,价格直接贵了一倍,


如果顺顺利利(未生病、未身故)到了66岁还行,至少可以一次性返还 40.3 万;


而如果66岁之前一旦出险,那就亏大了,这笔钱不仅不返还,之前多交的保费也打水漂了。


拿十几万去为一个“可以返还已支付保费的产品”买单,这赌注未免下的大了点。


所以,不要觉得有返还就是锦上添花,如果我们把每年多交的 9337 元拿去理财,只要年化收益达到 2.9% ,在 66 岁同样能拿到 40.3 万,只要高于 2.9%,那我们就是赚的。


这样一来,既规避了双重风险,又有稳定的财富增长,何乐而不为?


当然,千万别告诉我你连 2.9% 的理财方式都找不到,一抓一大把。


2、捆绑型保险


捆绑型保险的魅力在于:“一张保单保所有”


不管是生病住院,还是身故残疾,都在保障范围内。


乍一看,觉得挺好,别人三四张保单才能解决的事,我一张保单搞定,省了不少麻烦。


然而,正是因为这种偷懒心理,才给了保险公司割韭菜的可乘之机。


捆绑型保险是如何坑人的?一起来看,诸如此类:


我们先来剖析一下这张保单:


21万的终身寿险+20万的终身重疾险+20万的长期意外险+5万元的意外医疗+杂七杂八;身故、意外、医疗和大病风险都保上了,看上去还挺不错,但其实很多坑就在细节中。


首先,寿险和重疾险保额共用,二赔一


如果生了大病重疾险赔了 20 万,寿险就只剩下 1 万。


相当于你交了两份钱,只获得一份保障,这赔本买卖,我们就不凑热闹了吧。


其次,意外险的保障,垃圾的很


20 万保额一年 780 元,而一年期的意外险 50 万保额一年才 100 多,保费贵了十几倍,而且还没有意外医疗保障。


虽然又另外附加了一份意外医疗,但一年得 318 元,抢钱呢?这个价钱可以买到 100 万保额,而且身故/伤残/意外医疗/住院津贴/猝死保障一应俱全,保障不知道好了多少倍。


最后,整体保障太差,价格太贵。


保额整体偏低,20万俨然不能满足现在的消费水平;而5000多元的保险配置,足够让这保障翻上一番。


以上三坑,便是我不推荐捆绑型保险的理由。


3、分红型保险


分红型保险,既能保障,又能拿到分红收益,一举两得,也收获了一批忠实粉丝。


很多人听到“分红”就两眼放光,其实暗藏着许多消费者不知道的陷阱。


(1)分红险收益低,而且收益并不确定


一位客户的真实案例分享:


5年前妈妈被忽悠买了“分红两全型保险”,年缴万元保费,说是合同期满可以全额返还。


刚好今年到期,我拿出保单按照合同条款按了一通计算器,结果算完到期利息还不如银行三年定期高。


分红险的收益,在保险公司股东拿走大部分利润、扣除运营成本以及各项费用后,剩下多少钱可以分、怎么分,完全取决于保险公司的意愿,这些并不透明,所以有的年头分红是 0 都很正常。


而且分红险的分红是不确定的,不会写在合同里,无法保证


(2)分红型保险,保障并不好


就拿我身边的一位小伙伴为例,多年前妈妈由于被业务员误导,买了一份带分红的两全保险。


保单信息如下:


主险为两全保险,附加险为定期重疾。


奇葩的是年交 6 千多保费,保额才 2 万。


一旦出险,赔付的钱只怕是杯水车薪。


总结:不知道你发现没有,保险公司找客户的逻辑很简单:“充分筛选+精准收割”;不管是返还型、捆绑型还是分红型保险,都找准了受用人群, 然后看人下菜碟。


三、四大险种的坑


普通人最需要且最实用的四种保险:百万医疗险、重大疾病险、意外险、定期寿险


医疗险:可抵御大病风险,几十上百万的住院费用都能 cover 掉;


重疾险:可用来弥补大病导致的收入损失,用作护理费、日常开支等等;


意外险:能覆盖生活中大大小小的意外,受伤、残疾、身故都在保障范围内;


定期寿险:只保身故和全残,主要为了应对这些极端情况“孩子无人哺育,父母无人赡养,家庭分崩离析”的发生。


可见,保险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能为我们的生老病死保驾护航。


不过,保险虽有用,但显然很多人已经被坑怕了,宁愿不买,也不愿趟这趟浑水。


为此,倍领哥一口气把四大险种的坑扒了个遍,已经把 95% 的坑都为你填平了。


字体标红的坑,我们前面都一 一举了案例论证,就不展开赘述。


字体标粗的坑,将会严重影响到理赔结论,倍领哥会展开细讲。


至于其它坑,虽然影响不大,但大家也有必要了解。


话不多说,我们一个个来看:


1、重疾险


重疾险是诟病最多的险种之一,一起拒赔案件就能激起千层浪。


人云亦云,重疾险“这不赔,那不赔”的声音就传的漫天遍野。


重疾险的坑,一半来自保障,一半来自条款。


我们详细来看:


(1)保障缺斤少两


除28种法定重疾外,银保监会还规定了 3 种法定轻症:恶性肿瘤—轻度、较轻急性心肌梗死、轻度脑中风后遗症,所有的的重疾险必须包含这些病种,并且理赔条件也一模一样。


但实际上,最高发的轻/中症疾病远不止3种,根据倍领哥以往的经验来看,而是有12种


比如轻症会看含不含原位癌


、冠状动脉介入术、慢性肾功能衰竭等。


中症一般会看含不含中度脑中风后遗症、中度面积烧伤等。


如果有的产品偷工减料,减少一两种,势必就会影响我们的理赔概率。


(2)确诊就能赔


重疾险,本来的寓意挺简单,得了病就赔钱。


然而实操起来却是过程艰难,以及各种拒赔情节上演。


因此有网友总结出来一句至理名言:确实80%的人一生都会得重疾,但你却很难病成合同要求的样子


重疾险是得了病就赔钱,但也并不是确诊就赔!


银保监会规定的28种常见重疾,理赔率占据了95%,其中有 3 种疾病确诊即赔,有 6 种疾病做了手术才能赔,有 19 种达到疾病的约定状态才能赔


当然,大家也不用担心这样的赔付条件会过于苛刻,毕竟确诊即赔中的恶性肿瘤理赔概率就独占60%-90%;而且这也是行业规则。


行业内有这样一句话:买重疾险就是买条款白纸黑字的理赔条件,既是约束、也是保护。只有这样,才能让重疾险真正发挥出它的作用。


除了上面两种大坑,在保障方面,还存在一些影响较小的坑,如:


(3)重疾险一定要保身故,不生病也能拿到钱


重疾险要不要保身故?历来都是热门话题。


倍领哥的建议是,若预算充足,可以附加;若预算有限,重疾险+定期寿险的组合会更划算。


(4)重疾病种越多越好


并不是,法定的 28 种高发重疾,理赔率已经占据了95%,多余的病种只是滥竽充数而已。


如果你遇到的是这种宣传:“重疾保700多种!除了指甲头发牙齿不保,其他都保”,那得务必小心了,非坑即骗。


(5)重疾赔付次数一定越多越好。


其实重疾多次赔付是好事,漫漫人生,谁都不能确定重疾和癌症的得病次数;只不过要考虑预算,如果在相同保费情况下,买更高的保额比多次赔付更实用。


当然了,重疾赔付次数也并不是越多越好,人一生得两次重疾已实属不易,重疾险能赔五六次的大多是噱头而已。


(6)分组多次赔的重疾险,癌症没有单独分组。


分组多次赔的重疾险,同组疾病只能赔其中一种。


所以,高发重疾分组越分散,多次理赔的概率才越高;如果癌症与其它高发重疾分一组,消费者二次理赔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


文字有点拗口,大家可以直接看图:


如上,A产品要比B产品理赔概率高,因为A产品恶性肿瘤单独分一组,高发病种也比较分散。


2、医疗险


医疗险是报销类险种,在满足条件的情况下,花多少报销多少。


但影响报销的因素也很多,如不在保障范围内、去错了医院等等。


而且测评一款医疗险很重要的一个维度“续保”,保险公司也很容易埋坑。


下面,我们来共同了解:


(1)基本保障缺斤少两


百万医疗险的基础保障有 4 个:住院医疗、特殊门诊、住院前后门急诊、门诊手术。


正常情况下,这四项保障是所有百万医疗险都必须涵盖的。


如果缺少了以上任何一项保障,那这款产品的基础保障直接就是不合格。


比如:臻X无限医疗2021,缺少门诊手术;京X一生2020,缺少门诊手术和住院前后门急诊


(2)能续保一辈子


很多人都被这类产品误导过,只要前两年通过健康审核,就可以续保一辈子。


消费者一面听着业务员的忽悠,另一面看到条款里的保到99岁、100岁字样,便信以为真。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样的续保条款存在一个重大 bug :那就是“停售”,产品停售后自然也就不能再续保。


前段时间,太X人寿就闹了个乌龙,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印象;


太平人寿代理人声称自家的医疗险能保证续保到80岁/100岁,后续产品停售后,就发生了震惊全网的“代理人声讨自家公司”事件。


这是保险公司的锅,培训的时候就告知众代理人可以一直续保;但代理人也脱不了干系,条款白纸黑字,就没一个人细看吗?


总之,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款百万医疗险能保证续保一辈子,最长的不过20年


例如:好医保长期医疗险20年版


而且我们还要认准续保条款中的 “保证续保” 这四个字,即使产品停售,这20年的保障不会发生变化。


所以,再有人胡扯百万医疗险能一直续保下去,就别上当了。


(3)不保外购药


百万医疗险,无疑是近几年很火的一类保险,几百块撬动几百万的杠杆。


但就在保障越来越同质化的同时,“外购药”成了拉开产品距离的一项亮眼保障。


虽然有不少治疗癌症的靶向药被纳入了医保目录,但这些药品在各大医院普遍处于缺货的状态,而且医保并不能100%报销。


外购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现在仍有不少产品缺少这项保障,如:国X如E康悦C、平X e 生保2020等。


除此之外,下面这些医疗险注意事项也应当心里有数:


免赔额一定越低越好,并不一定,1万免赔额是大多医疗险的标配,虽然有0免赔的百万医疗险,但价格也会翻倍;而且0免赔的百万医疗险,续保并不稳定。


报销不限医院,去错了医院可能直接拒赔,大多百万医疗险只能报销二级及二级以上的公立医院普通部。


重要保障限额,比如说泰X年年,就在特殊门诊里埋坑,对治疗癌症最烧钱的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项目,每年最多只能报销20万。


不能预先垫付医疗费用,几万几十万的住院费用,很多人难以承担,如果保险公司可以先行垫付,就会解了我们的后顾之忧;这项保障一般在增值服务中,没有挺可惜的。


3、意外险


意外险,保障简单,保费便宜,但绝不是随便买一个就行。


我见过一字之差被拒赔的,也见过不符合高空定义从高楼摔下来被拒赔的。


最便宜,猫腻还不少的险种,我们来扒扒其中的坑:


(1)保障缺斤少两


意外险有三项核心保障:身故/伤残/意外医疗,缺一不可


但并非所有意外险的设计都那么让人满意,有的意外险会缺少意外医疗和伤残保障。


虽说意外非死即伤,但毕竟伤占大头,倍领哥经手过很多理赔案例,也是生活中的磕磕碰碰居多。


所以,意外医疗的作用不言而喻


还有的产品更另类,不保伤残,只有全残才能赔付,基本上要达到「双眼失明」「全身瘫痪」这种状态。


伤残保障作为意外险独有的王牌保障,没有是天坑。


而保障缺失的意外险,大多发生在线下产品,如:平X人寿安心百分百、中X人寿百万如意行。


(2)很多猫腻藏在特别约定/投保须知


意外险 90% 的拒赔事项都隐藏在特别约定和免责条款里面;


大多业务员不会提,从而导致你忽略,最终造成拒赔结果。


这儿仅指部分产品,以某款产品条款为例:


其中影响最严重的是第 3 条和第 7 条。


3)高空坠落有限制


这儿的高空定义为 10 米以上,也就是差不多三层楼的高度。


这就意味着,如果你在4楼,超过10米的高度坠亡,你买的意外险就一分赔不了。


假如我们去登山旅游且不慎意外失足坠亡,也会被无情拒赔。


因为保险公司可能搞不清你是失足,还是恶意骗保。


还有的产品高空定义为 3 米或 5 米,我们一定要重点关注。


4)单车事故、溺水死亡,保额减半


单车事故、溺水死亡,保额只赔一半。


保险公司做这样的规定,大概率是为了避免道德风险,以防有人利用高空坠落自杀,或者溺水来骗保。


但对其他想要获得一份意外保障的人来说,真的很不公平;还好现在有的意外险产品已经对这两项没有特别约定,大家买的时候可以重点留意一下。


除此之外,意外险以下的注意事项也应当了解:


意外险对职业要求高,虽然大多意外险没有健康告知,但对职业的要求极高,毕竟消防员、交通警察发生的风险要比办公室白领高很多。


猝死、中暑、个体食物中毒...并不是意外,保险中的意外始终要满足四个条件:外来的、突发的、非疾病的、非主观的,而这些意外大多由疾病导致。不过现在很多意外险都附加了猝死保障,可以格外留意。


投保要求多,部分产品有健康告知;还会询问年收入,例如年收入低于 10 万就不能买;还会有保额限制,如小蜜蜂2号:


部分医院不保,发生意外时,在某些地区的医院治疗不能报销,例如北京平谷区、怀柔区、密云县


等;是因为这些地区经常发生骗保事件,保险公司为了规避这类事件的再发生,把这些医院列入黑名单。


4、定期寿险


寿险最简单,只保身故和全残,也没有那么多坑。


但有一些注意事项,我们不能放松警惕。


(1)保障缺斤少两


个别奇葩产品不保全残,如:平X人寿小安定寿。


这就意味着,如果发生如下这些全残项,这款产品一分都赔不了。


全残和身故的区别还是挺大的。


(2)免责条款


寿险虽然保障简单,只保身故和全残,但也并非所有身故都会赔付。


免责条款部分,都会拒赔,常见如:故意伤害、两年内自杀、违法犯罪、酒驾吸毒等。


这些拒赔项也在情理之中,毕竟保险不是你犯罪的保护伞。


不过有一条是我们尤其要注意的,酒后驾驶、无合法有效驾驶证驾驶、驾驶无有效行驶证的机动车发生的事故,大多寿险也是不赔的,这些情况极易发生在我们生活中,我们要爱惜生命,遵纪守法。


(3)有收入限制,保额限制


比如收入不能低于 5 万元,过往寿险累计保额不能高于 300 万元。


为什么要审核投保人的收入和限制保额,其实还是为了防范道德风险,害怕骗保行为。


毕竟“杀害亲人”骗保行为时有发生,手段极其恶劣。


四、品牌的坑


不得不说,很多人对保险的“戒备心”,都用错了地方。


不关心产品保障,唯独对“品牌”情有独钟;


不追求经济实用,却始终坚信一分钱一分货。


虽然这些也是常规观念,但却被保险信息差阻隔在了千里之外。


买保险,每个人都不想多花冤枉钱,每个人都希望出了事能顺利理赔,但并不是保险越贵,就一定能理赔,没有半毛钱关系。


保险就是一纸合同,赔付条件与要求都白纸黑字写在了条款里面,能不能赔,看的是条款约定,而不是金钱,更不是所谓的大公司。


不过,总归是各有所爱、各持己见,倍领哥能做的也只是指出其中利弊,最后做决断的还是大家。


不唯品牌论,原因如二:


1、大公司保障更好?


有人花 1 万只买了一份重疾险,有人花 7 千配齐了四大险种。


这样的案例不在少数,很多人也因此而叫苦不迭。


可以看到,某大厂的一份重疾险,保费盖过了四大险种。


价格悬殊,保障也天差地别,为所谓的“大品牌”买单,真的没必要。


另外,如果你知道保险公司注册资金就要超过 2 亿,如果你看过各家保险公司每年的理赔年报,或许不会只执念于品牌。


2、大品牌理赔更快?


保险理赔的关键,是看条款约定,跟保险公司大小还真无关系。


如果符合条款,所有保险公司都会赔;如果不符合条款,任何保险公司都不会赔。


保险公司的理赔报告就可以说明一切:


有数据有真相,无论大小公司,获赔率都在 96% 以上 ,各家差距并不大。


可能有的朋友觉得,大公司最看重口碑和声誉了,闹一闹就会赔,这样想就大错特错了,保险公司也不是慈善机构,哪怕是对簿公堂,该拒赔还是拒赔,除非案情对我们有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