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宇航员太空出舱时没有抓紧脱离了宇宙飞船怎么办?会怎样?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07

如果宇航员飘离航天器还有几种补救方法,第一,顺着那根安全绳爬回来;第二,利用身上背负的喷气背包进行太空机动,返回飞船;第三,另一个绑缚牵引绳和装备喷气装置的宇航员出舱进行营救。如果以上方法都无济于事,我们只有向那位为人类航天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航天英雄默默致敬。飘进太空的宇航员要么成为围绕地球运动的“人造卫星”,最终在太空尘埃的作用下逐渐减速变成闯入地球的大火球;要么成为太空漂浮物,在宇宙高能射线作用下,慢慢成为宇宙尘埃的一部分。

宇航员太空行走的防护措施

宇航员在太空中出舱作业通常会有两种保护措施 ,第一种牵一根保护绳,每到一处,就在航天器表面固定卡扣,确定稳固后再进行下一个动作;另一种是直接背上喷气背包,利用喷气动力进行太空行走。

如果出现《地心引力》中的极端情况,安全绳被太空垃圾割断,宇航员被迫脱离飞船 ,此时,他们还能通过喷气背包产生的反作用力靠近飞船,在同伴配合下,返回舱内。普通大众可能会认为这个喷气背包上面会有什么黑 科技 引擎,实际上其动力核心部分只是高压氮气。 当宇航员漂离太空船的时候,可选择喷气背包上的不同喷射孔来调整飞行姿态 。由于太空中的阻力可以忽略不计,高压氮气所产生的运动速度并不是特别强劲,谁能相信这么高端的推进装置能产生的推进极速仅为13m/s呢?不过它长达7小时的续航时间也足够用了。

若是遇上太空飙车党,那就没什么办法了,人家选择个微型火箭发动机背包你也无话可说, 只是有点费人。

宇航员进行太空行走,最离不开的是宇航服上面的生命维持系统 ,在不大的背包里面集成了身体机能检测、系统通风、二氧化碳清除、热量交换、水分分离、通信、压力调节器等数十种技术设备,正因为其系统复杂性和精密性, 世界上能独立生产宇航服的也就只是那么几个航天大国

在某种程度上,决定宇航员舱外漫步命运的是航天服的生命维持系统所支持的最长太空行走时间。 以苏联1977年使用的Orlan宇航服为例,该系统最多只支持3小时的舱外活动,也就是说,往返超过这个极限,宇航员基本就交待在太空中了。 NASA发布的新一代登月宇航服倒是性能逆天,居然可以实现长达6天的生命供给,实在令人垂涎三尺。

一旦宇航服的生命维持系统失效,宇航员将会是什么样的命运?

他们将要面临的第一威胁是缺氧, 大多数人在屏息状态下坚持不过1分钟,当生命维持系统失效后,宇航服就成了一个密闭的缺氧壳子,带着宇航员在太空飘荡,其体内的细菌可能还来不及繁殖便会被宇宙的低温冻结,再花上个数月或者数年, 遇难宇航员体内的水分蒸发殆尽,变成低温木乃伊。

即使宇航服具备宇宙射线防护功能,也架不住长达数年的射线摧残啊。 或许在某一刻宇航服就会被锋利的宇宙垃圾划破,又在高能射线的作用下,低温木乃伊慢慢失去外壳, 宇航员遗体就此在太空中分解,或变成细碎的太空尘埃,或变成零散的骨头残渣。就此漫无目的地游荡,不知岁月长。

如果是在近地轨道附近失了手,宇航员起初会成为一颗真正的人造卫星 ,围绕地球旋转,当其碰到的太空尘埃越来越多,慢慢减速,经过足够长的时间,他就会像一颗已经失去动力的卫星,坠入到大气层,在极快的速度下,瞬间气化于大气中。 地球上的同胞,可能会在不经意间看到天空划过一颗流星,甚至还有人默默许下一个君子佳人终成眷属的佳愿。

宇航员在太空中遇难,该如何处置其遗体?

目前人类还处于载人、载物航天发射的高成本阶段,很少有国家考虑过如何处理在太空中遇难宇航员遗体的问题。 但不排除在不远的未来,会出现相应的处置机制,其中可行性最高的一种是直接把不幸罹难的宇航员遗体存储在空间站中,由专门的运输飞船接回来,地球袍泽以极度崇高的礼仪迎接他们回故乡安眠。

如果他们是在远离地球的征途中牺牲,可施行另一种可行性较高的安葬方式, 以液氮将宇航员遗体急速冷冻,再利用声波震荡将其变成颗粒,存储在专用格子中,待旅程结束,再安葬到人类航天英雄纪念馆。这一葬礼形式需要飞船上配备相应的技术装备,对火箭载重能力是一个不小的考验;还有一种可能,让已故宇航员以小型火箭为棺,太空为墓,永不停歇地流浪,直到成为某颗行星的卫星,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恐怕是最浪漫独特的葬礼了,它代表着航天英雄的至高荣耀。

舱外太空服有哪些特殊之处?

太空服的初始灵感来源于高空飞行员的密闭服 ,在一战期间,随着涡轮增压技术的更新升级,飞机飞行高度再创新高,高空缺氧和低气压以及低温对飞行员生命造成了严重威胁。一旦飞到12000多米的高度,飞机驾驶舱内温度立马骤降至-50 ,这样的极限条件下,飞行员会因缺氧而丧失意识,从而造成机毁人亡的惨剧。

1936年,英国皇家空军少校在一位美国人潜水服理念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发明了低压防护服 ,直接把飞机飞到了15000多米的高空,创造出新的世界级飞行高度记录,一年后美国空军研制出了全压服, 不过那时候的高空防护服主要以橡胶为制作材料,不止是味大,还不透气,穿进去,那叫一个要命。

1961年4月21日,世界上发生了件大事 ,苏联东方一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加加林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类。重要的是,他是穿着宇航服的,虽然只是加压服和生命维持系统的简单组合,却为世界宇航服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美国也不甘落后,按照苏联人的设计思路,对宇航服进行深度改造 ,新增抵抗紫外线和热辐射的材料,甚至在宇航员服装的关节活动处设计了密闭金属链,进一步改善了宇航员在太空中的灵活性,不过这类宇航服只能在航天器内使用。

美国载人航天的成功,极大地刺激了苏联,他们决定用太空漫步压对方一头,于是才有了第一套舱外行走宇航服,1965年苏联宇航员阿列克谢·列昂诺夫身穿鹫式宇航服进行了长达12分9秒的太空行走, 虽然这一次离飞船仅有5米,却成为了人类航天史上的丰碑。

该款宇航服在背包系统里面集成了生命维持系统,增设了气密层、真空环境热防护系统,迈出了人类太空航天服设计革命的一大步。

随着航天技术和新材料 科技 更新迭代,现在的舱外航天服已经朝模块化、行动灵活化发展,生命维持系统以及喷气推进系统已经独立出来,为宇航员在太空中执行各类科考任务提供有力保障。

舱外宇航服按照功能划分,可分为保暖层、液冷通风冷却服、生命维持系统集成外壳。对了, 还有纸尿裤。

保暖层主要是聚酯纤维材质,在执行太空行走任务时会换成液冷通风服,美国和前苏联的舱外航天服又有所不同,美国的可以模块化拆卸,气密头盔、通讯组件、手臂、下肢组件以及生命维持系统等多个部分需要依次穿戴;而 前苏联的则是宇航员穿着液冷通风冷却服整个进入一体化的航天服外壳中(确实很战斗)。





NASA在2019年发布了一款开挂的宇航服, 与苏联时期那种从宇航服后面穿戴的有点类似,只不过美国的是直接挂在航天器上面,出舱时,从衣服后面开出的孔洞钻进去,进舱时后背接上舱门,从宇航服背后爬出。

在人类长达数十年的宇宙 探索 史上,尚未出现过宇航员飘离航天器的事故,但愿未来也不会发生……

如果宇航员不小心掉进太空,他的结局会有多悲惨?

1965年3月18日,苏联宇航员阿列克谢·阿尔希波维奇·列昂诺夫成为第一个太空行走的人,到现在为止,完成太空行走已经达到上数千人次,完成的工作小到出去挥舞国旗招招手,大到维修哈勃望远镜!


但大家一定想过一个超丧的问题,如果太空行走的宇航员没有抓紧,脱离了宇宙飞船怎么办?

宇航员会不小心飘离飞船吗?

其实1965年3月18日当天,列昂诺夫就差点没回到飞船内,因为他搭乘的上升2号出舱后发现自己的宇航服鼓起来了,目测是因为气压原因,并且束缚不好,所以变成了一个“气球”,列昂诺夫只好打开泄压阀门放气才回到飞船内!


不过在此次太空行走中,列昂诺夫距离飞船最远大约5.3米,因为这是安全绳的长度,对了,宇航员其实不会不小心飘离飞船,因为他们出去都会携带安全绳,即使在复杂表面比如空间站外表面操作时,也会有类似安全扣的东西扣入飞船表面专门设计的“栏杆”,只要不忘记扣紧安全扣,那么飘离飞船是不可能的!



除了安全绳外还有太空喷气背包,让宇航员可以抛弃安全绳,带上这个喷气背包,可以在相当远的距离内自由活动!太空喷气背包的像一个没有座位的椅子,安装在宇航员背部,内置高压氮气,宇航员可以通过扶手上的开关控制24个微型喷嘴,调整前进方向,甚至可以后退操作!


1984年2月3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上的两名宇航员测试了喷气背包(MMU),在氮气消耗可接受的范围内,宇航员可以做出旋转、向上、向下、向前、向后自由移动,左右摇摆等动作,另外喷气背包的维生系统还能供给宇航员7小时消耗,最大前进速度可达13.4米/秒,最长工作时间可达6~6.5小时!


如果真飘离了飞船,宇航员会去哪里?

尽管有那么多保障,宇航员还是有可能不小心飘离飞船,那么能救回来吗?准确的说很难,比如宇航员飘离飞船,因为太空微重力状态,一个非常微小的力就能以数米每秒的速度持续飘离,数分钟内就会达到目视无法搜寻的程度!


而飞船变轨操作又不如飞机方便,而且飞船舷窗其实不是为目视驾驶用的,必须地面引导靠近目标,而宇航员目标太小,非常难以追踪,因此宇航员一旦飘离,那么必定是凶多吉少!


宇航员能坚持多久?他能自己回到飞船吗?

一般宇航服内的氧气能坚持6.5-8小时,最高的甚至能达到16小时,不过这呼吸这问题很要命,消耗完了就会窒息而死,所以必须要在这个时间范围内找回来?


回到飞船就不那么容易了,太空中没有着力点,只有两个方式可以参考,如果手里有东西的话,那么反方向扔出东西,会获得一个反作用力,或者打开泄气阀,对准反方向喷气,宇航服内的一个大气压至少释放到0.6个,人体是不会有大碍的!


另外如果能释放氧气瓶里的氧气,那么回到飞船应该没有问题,因为那个气体量更足,足以支持很久,但如何释放又是另一个问题,相信《宇航员太空自救手册》会告诉宇航员飞船特殊的自救方式,而释放氧气瓶里的氧气必定是其中之一。


回到地球?

很多朋友都想象过从太空一跃,然后重返大气层,打开降落伞回到地球,其实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因为朝着地球一跃并不会一直前往地球,只是会改变你的运动轨道,不再和飞船轨道重合而已!


能让你回到地球的只有太空稀薄大气分子的阻力,而这种方式回到地球的,估计也要数年,至少也得几个月,所以宇航员会先窒息而死,或者饿死,最后重返大气层被烧成灰烬,即使打开降落伞也没有,因为稀薄的大气分子不会产生足够的减速阻力,反而是激波高温的来源。


环太阳轨道

假如在环太阳轨道上,那么飘离后将成为环绕太阳公转的小行星,它不会坠入太阳,或者可能和别的小行星相撞,甚至公转到太阳变成红巨星的那天。


在太空中,最终会变成什么样?

宇航员在太空死去,初期由于宇航服的保温和空气环境,尸体会继续腐败,但很快就会终止,因为缺氧环境很多腐败细菌都难以生存,也许可能会因为腐败而胀气,但宇航服非常坚固,几乎不太可能被撑破!


最后的结果是维生系统失去保温作用,尸体渐渐结冰,当然朝着太阳那面可能会表现出火烧状痕迹,因为太阳辐射在太空没有大气层保护实在是太强烈了,足以灼伤宇航员的皮肤!


因此千万别不小心飘离飞船,一旦发生,地面指挥中心和飞船幸存人员会吵得不可开交,因为飞船上你的同伴必定会找你,但地面控制中心认为会让幸存者置于险地,所以这个是一个尴尬的结果,救还是不救?

宇航员飘离飞船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所以在出舱执行任务的时候宇航员都会做好充足准备,必须要扣紧安全带链接在飞船上,并且会背上能喷射压缩氮气的背包。

如果发生意外宇航员飞离了飞船,如果是距离比较近那就可以像火星救援中拍摄的那样出去一个宇航员带上安全绳把他带回来,如果是飘离的太远那就无能为力了。

一般飞船都是在大气层之上,那里空气极其稀薄但是还是有气体存在的。所以飞船会因为空气摩擦需要时常点火加速一下,不然就会变轨了。那么如果宇航员飘离了飞船,本身又没有动力,很可能会一圈圈绕着地球变成人造卫星了。最终的结局就是速度不断变慢,轨道半径不断减小最终彻底入大气层,在空气摩擦下化为灰烬。

地面要想救援的话也是非常困难的,需要发射航天器但这并非是几天就可以准备好的,所以最终的结局可以预想。但在航天史上从未发生过这种事情,要想飘离出去也是非常难的。

欢迎关注我们:科学黑洞!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