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试题

我要化学试题 要典型的分类的 还有方法及有解析的
谢谢 急用

第1个回答  2007-01-15
选择题
1.考查关于化学基本概念知识的选择题
这类选择题考查考生对化学基本概念的掌握、理解和运用情况.其中一类是考查学生对一些重要的化学基本概念的内涵是否掌握得准确、严格.所谓概念的“内涵”,就是在学习化学概念时,通常所说的“定义”.
例如:原子是 [ ]
A.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 B.物理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C.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D.不能再分的微粒
本题的题干——“原子是(什么)”,说明题目考查的是原子的定义.正确地回答本题,要求考生必须准确地掌握原子的概念,初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而且还应能够正确地区分原子和分子这两个容易混淆的重要概念.否则,就有可能错选为D,或错选为A和B.
另一类题目考查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的适用范围(即所谓概念的“外延”)掌握得是否正确.
例如: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
A.白磷在空气中自燃 B.干冰在室温时变成二氧化碳气体
C.用盐酸除去铁锈 D.加热蓝色胆矾变成白色粉末
本题考查学生能否运用物理变化的概念正确认识选项中所给出的四个变化,判断出哪个选项属于物理变化.要求学生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物理变化(即物理变化的定义),其次要抓住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这是关键),最后要从选项中识别出“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B.当然,如果考生达到了熟练掌握以上三点要求,并且对于某些典型的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能够迅速作出判断(如“同一物质的三态变化肯定属于物理变化”等),则能更快地得出本题答案.
有些选择题考查了学生能否清楚地从不同角度掌握同一个概念.
例如:关于H2S、H2O、H2SO4、H2四种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都含有氢元素 B.氢元素都以化合态存在
C.氢元素的化合价都相同 D.都含有两个氢原子
在题干所给的四种物质中,前三种为化合物,第四种为单质,所以学生能比较明确地否定选项B和C.但对A和D这两个叙述,会有一部分学生识别不清楚.正确地回答本题,要求考生在考试时应认真、仔细审题;同时对于物质的组成的叙述,必须分清是从宏观还是从微观角度进行的.本题的题干中说“四种物质显然是从宏观角度,所以对应的正确答案应选“元素”——A,也是从宏观角度叙述物质组成的.对于答案D,若将题干加以修改,就是正确答案了:“四种物质的一个分子中”,“都含有两个氢原子.”
又如,在CO2、SO2和NO2分子中含有一样多的是 [ ]
A.氧元素 B.氧原子
C.氧化子 D.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因为题干中说“在……分子中……”(微观),所以应从微观角度确定正确答案B.
有些选择题在一个题中考查多个概念的知识点.
例如:下列物质中,具有还原性的单质是 [ ]
A.一氧化碳 B.氧气 C.二氧化碳 D.碳
这个题既考查对有还原性的物质的掌握情况,又考查能否区分单质和化合物.选项中有还原性的物质是A、D;其中属于单质的是D.由于本题所属的大题开头,在提示性说明中指出“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而选项的顺序中又把“一氧化碳”放在A,如果考生审题不细心,将“单质”误认为“物质”,或仅看到“具有还原性”就答题,很可能选A丢D,使本题不能得分.
又如,在t℃时,某物质的饱和溶液x克,蒸干后得不含结晶水的晶体y克,则该物质在t℃时的溶解度和t℃时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应是哪组表达式 [ ]
 
 

这个题同时考查学生对溶解度和质量分数两个概念的掌握情况.正确回答本题,首先应掌握溶解度、质量分数的概念;其次要认真审题,搞清楚题中给出的已知条件和求解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将题中溶液、溶剂、溶质三者的质量关系弄清楚.
溶液质量:x克 溶剂质量:(xy)克 溶质质量:y克
设溶解度(t℃)为S, 溶质 溶剂
y xy
S 100

同选项A一致. 再求质量分数:

也同选项A一致.所以本题正确答案是A.
2.考查关于化学基本理论的选择题
这类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初中化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和对有关规律的应用能力.
例如:下列微粒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阴离子的是 [ ]
 
题目中让指出表示阴离子的结构示意图.考生应了解构成物质的几种基本微粒——分子、原子、阳离子、阴离子等;还要知道它们的基本特征——分子和原子是不带电的,因而微粒中的质子数和电子数应相等;阳离子和阴离子是带电微粒,其中的质子数大于电子数的是阳离子(如选项中的B),而电子数大于质子数的是阴离子,即本题正确答案是C.
这类选择题中,有些考查学生对核外电子排布相同、最外层电子排布相同或有某种变化规律的微粒是否能够识别.
例如:下列各组微粒中,核外电子排布与氖原子结构相同的是 [ ]
A.F的Na B.Mg和S2
C.O2-和Na+ D.Cl和S
考生要对核电荷数为1~18的各元素原子结构及其简单离子的结构有比较清楚的了解,才能正确地回答此题.氖的核电荷数是10,其原子核外电子分别排布在K层和L层,K层有2个电子,L层有8个电子.符合题干要求的微粒应是原子核外有两层电子的非金属元素(如F、O、N等)的阴离子,或原子核外有三层电子的金属元素(如Na、Mg、Al等)的阳离子.因此,只有答案C符合题意.
从另一角度来考虑这个题目,可能会更快地得出正确答案:其他元素构成的微粒,由于核电荷数与氖不同,而核外电子排布又与氖原子相同,则这种微粒一定是离子,不会是原子.因而否定了答案A、D;答案B中有一种微粒是原子,也被否定了,于是只剩下答案C,这就是本题的正确答案.
考查学生掌握原子结构初步知识的选择题,还有一类是通过原子结构与形成化合物的分子式的相互关系来命题的.
例如:A元素原子最外层有6个电子,B元素最外层有2个电子,则A、B两种元素构成的化合物的分子式为 [ ]
A.AB B.AB2
C.BA2 D.BA
从题干的已知条件看,元素A应属于非金属元素,形成化合物时可通过夺取2个电子形成2价的阴离子;元素B应属于金属元素,形成化合物时可通过失去2个电子形成+2价的阳离子.因此,元素A与B构成的化合物中二者的原子个数比为11;又根据书写分子式的一般原则,金属元素符号写在左面,非金属元素符号写在右面,所以本题正确答案是D.
又例如,下列各组数据是元素的核电荷数,其中二元素能形成X2Y型化合物的组是[ ]
A.11和17 B.16和12
C.1和8 D.6和16
本题与上题相似,但在题干中是给出了分子式,而选项中是各组元素的核电荷数,从各选项中的核电荷数可知各组的元素各是什么,进而可推断出该组元素形成化合物的类型:A组为XY型(NaCl);B组为YX型(MgS);C组为X2Y型(H2O);D组为XY2型(CS2).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就是C.
利用选择题,也可以考查学生掌握初中化学中电离理论的初步知识的情况.
例如:有A、B、C三种金属,将它们同时放入盐酸和A的盐溶液的混合物中,发现在A的表面没有气泡产生,而在B的表面既有气泡产生又有A析出,C无反应.则A、B、C的活动性顺序应为 [ ]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应用能力.解本题时应分别分析A、B、C跟盐酸的反应和B、C跟A盐溶液的反应现象,然后再综合出总的结论.在跟盐酸的反应中可知,活动性BA,BC;从B、C跟A盐溶液的反应中可知,活动性BA,AC.将二者结合起来,本题的正确答案就是B(BAC).
3.考查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选择题
在选择题中考查学生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掌握情况,一类是考查对物质性质的掌握情况;另一类是考查对元素、化合物知识与概念、理论、实验及计算等的结合点的掌握情况.前一类情况比较简单,后一类则比较复杂.
例如:在下列条件下的氢氧化钙溶液,质量分数最大的是 [ ]
A.80℃的饱和溶液 B.20℃的饱和溶液
C.20℃的不饱和溶液 D.80℃的不饱和溶液
这个题目实际上是考查学生对氢氧化钙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变化趋势是否了解.在固体物质中,氢氧化钙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不同于绝大多数固态物质,而是个例外,即当温度升高时,其溶解度呈下降趋势.另外,一种物质在相同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相比,不饱和溶液的质量百分比浓度较小.因此,考虑到上面两个因素的后一种因素时,选项C和D被淘汰;考虑到前一种因素时,选项A被淘汰.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又例如,不能与水直接化合的酸性氧化物是 [ ]
A.氧化钠 B.氧化铁 C.二氧化硅 D.二氧化硫
选项A、B是碱性氧化物,被淘汰;选项D能直接跟水化合,也被淘汰.正确答案是C.
从这两个选择题可以看出,考虑常常从许多有关物质的性质等化学知识中挑选具有特殊性的物质或性质来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全面性、准确性等.因此,在学习和复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时,要注意方法,对化学知识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要抓规律;对具有特殊性的问题,则要下功夫个别记忆.
注意区别是属于将元素、化合物知识与其他方面的化学知识结合起来的选择题,还是属于多知识点选择题.
例如:下列物质能与水反应,且溶液的pH值大于7的是 [ ]
A.CaO B.CuO C.CO2 D.SO2
解答这个题,要求考生掌握氧化物中哪些能跟水反应,反应后的生成物其水溶液的酸、碱性,溶液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等知识.根据以上几点判断.本题题干中要求的物质应是选项中的A(即能直接与水反应的碱性氧化物).与这个题类似的还有,如:
下列物质能溶于水并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的是 [ ]
A.CuO B.K2O C.MnO2 D.SO2
本题通过指示剂变色说明反应后溶液的酸、碱性.而上一题是通过pH值说明反应后溶液的酸、碱性.本题思路同上题,答案是B.
将元素、化合物知识与简单计算结合起来命题,增强了题目的思考性,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一块质量为7克的锌中可能含有下列某种金属杂质,当它跟足量盐酸反应后生成氢气0.2克,则金属锌中含有的金属杂质是 [ ]
A.Cu B.Fe C.Ca D.Mg
从题干的已知条件看,若0.2克氢气全部由锌跟盐酸反应生成,则根据化学方程式可以计算出,参加反应的锌质量为6.5克.而现在不纯的锌质量为7克.所以锌中的杂质应是不能跟盐酸反应生成氢气的金属,或是跟盐酸反应生成同量氢气时消耗的金属质量大于锌的金属.因此,答案只能是选项中的A.而选项中的B、C、D三种金属均能跟盐酸反应产生氢气,而且生成同量氢气时消耗金属的质量均小于锌(同是生成0.2克氢气时,分别消耗铁5.6克,钙4.0克,镁2.4克).若这三种金属中的任何一种作为杂质混于金属锌中,这种不纯的锌7克跟足量盐酸反应产生的氢气必多于0.2克.
4.考查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选择题
这类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掌握化学实验知识和技能的情况.内容一般包括常用实验仪器的选择与使用,常用试剂的存放与取用,常见反应的实验现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等等.
考查仪器使用的选择题如:
下列仪器中,能用来给液体药品加热的是 [ ]
①试管 ②量筒 ③蒸发皿 ④广口瓶 ⑤烧杯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①③④ D.①③⑤
这是一种组合选择题.题中可供选择的答案较多,而符合题干要求的又往往不止一个答案,这时用各独立答案的序号(本题中的①②③④⑤等)组合成A、B、C、D各组,答题时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组作为正确答案.回答这种类型选择题时,一种方法是先从①②③④⑤等备选答案中选出符合题意的答案,再从A、B、C、D等选项中找出由上述答案序号组合起来的选项作为正确答案.另一种方法是“淘汰法”,常在对某些备选答案拿不定主意时使用.这种方法就是将含有肯定不符合题意答案序号的选项淘汰掉,剩下的就是正确答案.如本题备选答案中的②、④肯定不能用来加热,因此含②的选项A、B和含④的选项C被淘汰,则D就是本题的正确答案.这两种答题方法中,究竟用哪种方法更好?这要因题、因人而异,不可一概而论.类似的题目如:
用托盘天平称量苛性钠时,则药品应 [ ]
①放在烧杯中 ②放在洁净的纸上 ③放在左盘上称量 ④放在右盘上称量
A.①和② B.②和④ C.①②和③ D.①和③
回答此题时,只要明确知道称量苛性钠不允许放在纸上,将选项A、B、C否定(即含②的选项被淘汰),就可确定D为正确答案.
这种组合选择题也可出现在元素及化合物、基本概念等部分的题目中.
例如:根据氯元素化合价从大到小的排列:NaClO4,(a),HClO2,HClO,(b),NaCl.应在a、b括号内填入的物质是 [ ]
①Cl2 ②CaCl2 ③KClO3 ④KClO2
A.a① b② B.a③ b④ C.a③ b① D.a② b④
将题目审查清楚后,就会决定应在a处选填+5价氯的化合物(③),在b处选填含0价氯的物质(①).因此答案为C.
在选择题中考查学生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的题目较为多见.
例如: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 ]
A.倾倒液体药品时,试剂瓶上的标签要对着手心
B.把固体颗粒放入试管时,应使颗粒缓缓沿壁滑下
C.用剩的药品可以放回原瓶
D.用胶头滴管向容器中滴加试剂时,滴管不可接触容器的内壁
答案为C.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离不开物质的性质.因此,结合实验操作考查学生对物质性质的了解,也是这类题目中的一种形式.
例如:某气体既能用排水法收集,又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则该气体具备的性质是 [ ]
A.易溶于水,比空气轻 B.难溶于水,比空气轻
C.易溶于水,比空气重 D.难溶于水,比空气重
能用排水法收集,应难溶于水;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应比空气重.所以,正确答案为D.这个题说明,实验操作与物质性质密不可分,操作反映性质,性质决定操作.化学实验技能的形成,不仅要动手操作,而且也要善于动脑思考.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
在实验题中,除杂质、选试剂的题较为常见.例如:硝酸中混有少量盐酸.要想除去盐酸.可加入的一种试剂是 〔 〕
A.BaCl2溶液 B.NaOH溶液 C.AgNO3溶液 D.Ba(NO3)2溶液
解这类问题时,首先要分析杂质(盐酸)与主要成分(硝酸)的差别(酸根不同),然后再确定选什么试剂能够除去杂质,而又不致带进新的杂质.本题应选AgNO3溶液(C),可将盐酸转变为氯化银沉淀和硝酸,这样就将杂质转变为能分离出去的物质(AgCl沉淀)和主要成分(硝酸).
5.含有计算因素的选择题
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化学基本计算技能.这类题目中都含有计算因素,但一般属于简单运算,而且数字也不复杂,关键是看学生对化学原理是否清楚.
例如:把6.5克锌分别放入足量的下列各溶液中,片刻后取出,溶液质量减少的是[ ]
A.Al2(SO4)3 B.CuSO4 C.H2SO4 D.AgNO3
题干中问的是“溶液质量减少的是哪一个选项.符合题意的答案应具备:(1)跟锌发生反应.(2)反应时溶解的锌在质量上应小于析出的物质(气体或不溶性固体)的质量.用这些条件衡量,选项A被淘汰〔不满足条件(1)〕.选项B、C、D的溶液跟锌反应,从化学方程式得出的关系式中可以看出,分别溶解6.5克锌时,B析出铜6.4克,C放出氢气0.2克,D析出银21.6克.
B:ZnCu C:ZnH2 D:Zn2Ag

x=6.4(克) y=0.2(克) z=21.6(克)
因此,选项D为正确答案.
有些题目不仅要进行简单计算得出数字结果,而且还要结合反应的实际情况.
例如:某同学用氢气将8克氧化铜完全还原成铜时,实际上消耗氢气的质量是[ ]
A.0.2克 B.大于0.2克 C.小于0.2克
D.0.125克 E.以上都正确
经过计算,将8克氧化铜完全还原成铜,参加反应的氢气为0.2克,但A不是本题的正确答案.考虑到反应的实际情况:在给盛氧化铜的试管加热之前,应先通氢气赶走试管内的空气再加热;氧化铜全部还原成铜后,先停止加热,继续通入氢气至试管冷却再停止通氢气.这样,实验过程中实际上消耗的氢气质量当然要超过0.2克.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B.
化学计算关键在反应原理.
例如:将6.2克Na2O溶于93.8克水中,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是 [ ]
A.8% B.6.2% C.16% D.约6.6%
这个题看起来很简单,6.2克Na2O溶于93.8克水中,得100克溶液,溶质为6.2克,所以答案是B.这就错了.因为Na2O溶于水时发生反应生成了NaOH,所得溶液是苛性钠溶液,溶质质量是8克,而不是6.2克.所以,本题正确答案是A.
在溶液质量分数的计算题中,有一类是浓溶液稀释或浓、稀溶液混合的简单计算.
例如:含氨15%的氨水2千克,稀释到含氨0.3%时,需要加水 [ ]
A.98千克 B.100千克 C.102千克 D.104千克
若按一般计算过程解这个题,则可分几步求出答案:
(1)2千克15%氨水中含氨质量=2×15%=0.3(千克)
(2)含0.3千克氨的0.3%质量分数的氨水质量:
0.3千克÷0.3%=100千克
(3)浓氨水稀释时需加水的质量=100千克2千克=98千克
答案为A.
还有一种简单计算法,即“十字交叉”法,计算这种类型的题目比较简便迅速.这种方法可表示为:

其中A表示浓溶液的质量分数.
B表示稀溶液的质量分数;若是水,则B为0.
C表示浓、稀溶液混合后的质量分数.
D为C与B的差.
E为A与C的差.
D与E的比值,即浓溶液与稀溶液混合时的质量比.由于D与E只求比值,所以A、B与C在上式中可以弃去百分符号(%)取值.
以上题为例,用十字交叉法求解为:
 
即用15%的氨水与水配制成0.3%的氨水时,15%的氨水与水的质量比为0.314.7即149.题干中15%氨水的质量为2千克,则需水98千克.用这种解法,看来是简便多了.
又例如:用质量分数为60%的酒精溶液A和25%的酒精溶液B配制成45%的酒精溶液,所以A、B溶液的质量比为 [ ]
A.12 B.23 C.43 D.31
E.无法确定
用十字交叉法解此题为:
 
质量比AB=2015=43
因此,正确答案是C.
在选择题中有关溶液质量分数的计算,还有一种从体积比求质量分数的题.
例如:用密度为1.84克/厘米398%的浓H2SO4,配制110的稀硫酸,其质量分数为[ ]
A.9.77% B.9.8% C.15.23% D.11.74%
题干中欲配制110的稀硫酸,是体积分数,而要求解的是质量分数.这里一要弄清楚溶液、溶质、溶剂各自的质量及其相互关系;二要注意分清楚体积与质量,联系两者的桥梁是密度.具体计算为: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C.
第2个回答  2009-06-06
[分析]:
(1)"C为红色固体"则可能为铜,"在A中加热C得到黑色固体甲",则c肯定为铜,A为氧气,甲为氧化铜;
(2)"D为灰黑色固体粉末",则可能为碳,"D与甲混合,高温灼热得到C与一种无色气体乙",则D肯定是碳,与甲氧化铜得到铜和二氧化碳;
(3)"将B通过灼热的甲,又可得到C与一种常温下为无色液态的物质".说明B为氢气,
解:
A:氧气
O2
B:氢气
H2
C:铜
Cu
D:碳
C
甲:氧化铜
CuO
乙:二氧化碳
CO2
第⑴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点燃
O2+2Cu===2CuO;
第⑵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高温
C+2CuO
===CO2+2Cu;
第⑶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加热
H2+CuO====Cu+H2O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