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写作与天水名胜楹联赏析 艾 叶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8-17
名胜楹联写作与天水名胜楹联赏析
艾 叶

名胜楹联是一种特有的艺术形式。在祖国各地的风景名胜和文化遗址上,都有千百年来文人墨客所撰书的楹联。这些楹联,与山川同在,与胜迹共辉。不仅为风景名胜增添了艺术情趣,更重要的是它能够贴近历史、贴近人文、贴近时代,形成独具特色的名胜楹联文化,成为旅游文化中最璀璨、最耀眼的一朵艺术奇葩。名胜楹联是一个地方文化宗教艺术的综合反映。其品质的高下,也往往成为衡量一个地方文化积淀的标志。因此,名胜楹联不仅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状况的“脸面”,而且是其文化内涵的最直接的反映。现在,尽管一些名胜古迹和文化遗址已经荒毁无存,那些附着于胜迹上的楹联也随之消失。但是,就历史人民和先贤备加保护而存留下来的胜迹遗址中的楹联仍然是极其丰富的。这些楹联不仅具有艺术感染力,而且对名胜古迹起着历史见证的作用,一向为人们所重视。如邓宝珊书清人董平章城隍庙联:
楚逼荥阳时,凭烈志激昂,四百年基开赤帝;
神生成纪地,作故乡保障,千万载佑笃黎民。
这副楹联上联歌颂了纪信为汉王朝的建立壮烈献身的精神,下联歌颂其作为城隍保佑地方人民的功绩。字数不多,却极具高度概括、题旨点意、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
可以说,人们旅游的动机,除了欣赏领略各地自然风光外,最主要的还是感受那里的历史文化。譬如故宫楹联大肆渲染吹嘘帝王功德威仪,杭州楹联侧重云光湖色,而昆明大观楼、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山西鹳雀楼等,则主要因诗联而名闻天下。应该承认,自然景观只是外在的形式,而文化内涵却是灵魂所在。如果从各地名胜中抠去这些文化的东西,建筑物和自然风光便仅剩下躯壳。只有各地独特的自然风光与地域文化相结合才能共同构成各具特色的旅游文化资源。
一、我市名胜楹联的现状
我市旅游资源相对丰富,是甘肃风景名胜最集中的地方之一。现有景点有寺庙、道观;名泉、溪、湖、峡谷;山、崖、洞,纪念址等。这些旅游资源,目前除少数已开发利用外,大多数都还处于原始自然状态,有待开发。就是已开发的景点,也往往因自然景观较差(特别是植被破坏严重、建筑物残破)、服务设施跟不上等原因,还处在一个低档次存在状态,其旅游价值不高,效益不明显。特别是因文化内涵的缺失,几无优势可言。例如许多寺庙道观,只是宗教活动场所,毫无文化影迹。倘有个别匾额,也大多是群众祈神还愿捐送的“神灵保佑”、“有求必应”之类的陈腐辞语。因此,尽管我市旅游资源不甚匮乏,但整体文化品位还是相对较低。究其原因,除客观因素外,最根本的是名胜与文化没有很好地结合、相互补充。大力挖掘旅游文化资源内涵,是发展旅游的重要举措,而楹联即是最能够直接彰显地域文化的形式。
市内名胜景点楹联数量倘不很多,除了人文因素欠缺外,因年久遗失毁坏的也不少,故往往出现有景无联,有联无书的状况。这与旅游业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相比,差距不言而喻。其实,古今文人墨客对市内景点所撰书的楹联也不少,但保存下来的却不多。就楹联而言有明代朱炽宏为仙人崖撰“政令全提,长安市上作宾作主;宗风大振,陇右山中学释学儒”;王了望为仙人崖和瑞莲寺分别撰书的“处处无非菩提海,山山尽是普陀崖”及“在何所在,试参来,青莲叶底谁拜月?音实无音,聊说起,碧海潮头作甚观”。又为麦积山撰“千尺冷门庭,凭我东来西往;一条乌藤杖,任尔打雨敲风。”武天骏撰天水镇高皇庙联“艰难我俱尝,万里远游,开口只呼高皇太祖;凭依神在德,一行作吏,居心要对白日青天”等俱堪为珍品。麦积山于右任撰书的“艺并莫高窟,文传庾子山”,罗家伦撰书联:“行经千折水,来看六朝山”颇觉传神。石门山佚名联“明月到楼忘是夜,凉风入袖便成秋”亦很有情趣。卦台山佚名联“日月象其明,明垂千古;乾坤授以法,法统三爻”,典雅贴切。邓宝珊为双玉兰堂撰联:“万丈光芒传老杜,双柯磊落得芳兰”。冯国瑞为麦积云雾山撰联:“云深不知处,雾散各有游”。东柯杜甫草堂佚名联“避秦州山谷间,曾向边城作客;为唐代文章伯,岂惟诗界称王”。演营寺联“路自登山,高看上下分途,举步时,牢把脚跟立定;川仍归海,阔览东南形胜,会心处,急将眼界放宽。”原马跑泉国民革命骑兵军官学校教育长胡竞先为该校撰联“先贤此屯军,竟得甘泉泽后世;吾辈重策马,愧无伟绩准前人”……大多都因种种原因未能够恢复。水月寺原来也有许多很有意境的楹联佳作,可惜都遗失了。
近年来,各地都对名胜楹联予以高度重视,或收集整理、恢复原有楹联,或请名人名家制作新的楹联,以文化吸引游客,达到带动旅游经济发展的目的。尽管市内名胜楹联较一、二十年前有很大发展,但存在问题也不容乐观。其中最突出的是在景点建设上只注重设施建设而忽视文化建设现象仍十分普遍。一些景点只有不够高雅的联,这不仅起不到“景”上添花的作用,反而大煞风景,破坏了自然景观与人文内涵的和谐统一。因此,全面恢复和制作名胜楹联已显得刻不容缓。这方面,近年来的一些做法,很值得借鉴。如霍松林先生为卦台山撰书的楹联“纳皮兴嫁娶,结网教畋渔,渭河犹奏立基乐;设象契神明,布爻穷变化,陇坂长留画卦台”与其所撰《卦台山碑记》同为斯景增辉不少。其为龙园所撰联:“成纪三阳毓秀,看石门吐月,麦积摩云,仙人叠翠,赤谷炼丹,玉泉飞殿,清渭萦村,蜗台布卦,南郭镌碑,至今美景纷呈,更联旧景添新景;伏羲一画开天,赞作蜀兴儒,纪信扶汉,充国屯田,李广御侮,德舆相唐,刘锜保宋,世甫敦诗,其昌育士,自古名贤辈出,还望时贤继昔贤”。也使这一人文景点,内涵顿显丰富,这当然要归功于名胜名联的名人效应。客观地说,名人效应虽说众说纷纭,但对于提高一个地方文化品位,不无帮助。比如我们在外地旅游,看见名人题写的楹联,就不免会多驻足欣赏一会。相反,如果是冬烘先生或当地所谓地方官员撰书的联,一般也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前面所提的市内楹联,也多出于名家之手。因为他们本身的文化素养和社会认可度较高,其效果就显著得多。因此,如何充分发挥文化优势,撰书名胜楹联已成为当务之急。要做到这一点,一要认识到位,深刻认识文化对名胜景点的影响和作用。二要资金保障。三要有精品意识,即撰、书、刻都要精细,真正制作出高质量、高档次的楹联,甚至宁缺勿滥,有精品意识。从撰、书、刻三个方面考虑,有的人撰得好,但书法水平一般;有的人书法上造诣深一些,但不擅撰联,当然也有撰书俱佳者。我们要在具体工作中,尽量发挥各自特长,使作品撰书相得益彰。当然,刻工也不可忽视,书法最终要通过雕刻传神,好的技法能够使书法作品更显笔力遒劲,神采飞扬。就总体情况来看,能书者较多,擅撰者较少,工刻者更少(除电脑制作)。近年来见到的一些景点楹联,连起码的格律都不讲究,更不用说孰优孰劣了。因此,尽快撰书一批高质量、上档次的优秀景点楹联,供制作时选用,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策略。这项工作,可将思路放远点,采取在大范围内征集、精心筛选的方式。经筛选出的楹联,再请名家书写,使自然与人文完美结合,达到和谐统一,以促进旅游经济发展之目的。
二、楹联基本知识
楹联,是我国文学样式的一种独特形式,民间通俗叫做对联、对子,楹,就是堂屋前的柱子。又因最先写在桃木削成的板上,以避邪之用,所以又叫桃符。它与书法相联系,又是竖排,这只有一字一音的汉字才能做得到。清人梁章钜在《楹联丛话》中说:“楹联之说,肇于五代之桃符,孟蜀余庆长春十字(即孟昶“新春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其最右也。至推而用之楹柱,盖自宋人始······元明以后,作者渐多。”他的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严格地说来,对联是从魏晋南北朝的骈体文中游离出来的,是骈体对句形式的运用。尽管自对联产生以来,有人就视之为“短言片语”、“文字小品”、“骈俪之绪余”,可是,千百年来人民群众却非常喜爱它,运用它。清代有人说,对联这种文字样式,使“神祠怀古,名胜记游,高山大川历历如绘,尤足发思古之幽情,动乘风之壮志”。自唐以来,楹联逐渐受到文人的重视。虽然又受到朝代的更替,名胜古迹屡遭毁劫,但因诗文楹联而名的名胜古迹屡不鲜见。如鹳雀楼、黄鹤楼因诗名,岳阳楼、滕王阁因文名,大观楼、杭州西泠亭因联名等。
唐代诗歌的兴盛,特别是近体诗的盛行,使楹联的发展具有了更加优越的条件。律诗要求每首四联八句,每两句合为一联,两两相对,对联的这一名称,也就是从律诗中得来的。自唐宋以来,楹联已经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而存在了。在许多名山古刹,常有一些名人题写的楹联受到人们的喜爱,成为人们记事铭志,评古论今,写景寓怀的文学样式。尤其是名胜古迹处的群众,旁及墨客骚楹联,大都出自名家之手,这些对联以真,草,隶,篆,行等多种书体书写于山水之间,名胜古迹之上,受到万千游客的驻足凝思,反复吟诵,辗转传抄。因此,名胜楹联就成了体现名胜景点人文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一个名胜景点,是否有高质量的楹联,不仅影响着该名胜景点的文化档次,而且反映了一个地方的文化内涵。因此,要发展地方旅游业,不仅要在打造景点硬件上下功夫,而且也要在名胜楹联这样的软件上下功夫。这就要求这些名胜楹联的创作,必须做到意境深远,语言凝练,构思精巧,对仗工稳,书法瑰丽。只有真正做到了这些,文化才能为景点锦上添花,才易于流传,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正因为名胜楹联与山川风光,历史陈迹的这种割舍不断的联系,使它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写作方法。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楹联不受严格字数的限制。格律诗受到严格的字数限制,对联则不受这样的限制,根据需要可长可短。最长的联有三五百字,最短的可以上下各四字,共八字。长联中著名的如孙冉翁撰的云南大观楼联180字;短联如北京半天云岭亭“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麦积山罗家伦联等。
由于楹联不像律体诗那样受字数限制,这样就使作者既可以览物抒怀,挥洒自如。也可以言简意赅,凝义点睛,只要上下对仗,左右成偶就可以了。同时,楹联长短无律,也给上下联的节奏带来较为自由的变化。这不仅使作者写景达意。褒贬时事有了自由发挥的余地,而且使游人咏诵时不像读律诗那样千篇一律,易于引起人们的兴趣。如我在《天水名胜百景》中,对每一景点都撰有一联,共100联。长联如木门道大门砖刻联(孙执中书):
古道映斜阳,纵一脉秋云,两山翠屏,难赋诗愁。问村边牧童,可知诸葛否?
小溪荡曲岸,觅三国遗韵,十里红叶,堪作画本。看天际归雁,又过木门耶。
短联如槐花寺联:
一花一世界;
三教三源流。
2)、上下联字数一定要相等,平仄声交错和谐,这样读起来才能音节铿锵,节奏感强,虽长也不平板。尤其是上下联的尾字,一定要仄起平落。
这一点,是撰联者最常出毛病的地方。很多人不懂平仄,没有写过律诗,不知道上下两联相对词语平仄要相对,尾字上仄下平的要求,结果,撰出的联平仄不和,平起仄落或仄起仄落、平起平落,贻笑大方。叫外地游人看了,就会轻视天水当地文化。在我市一些名胜楹联中,犯这样毛病的不少,特别是一些所谓的官员、名人撰的楹联里,这种错误相当普遍。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下面,再以我为卦台山所撰楹联(牧歌书)为例,简单地 说一下楹联的的平仄问题。
八千尺危峰,侵碧凌云,御风但觉星河动;
| — | — —,— | — —,| — | | — — |;
十二亿后裔,寻源问祖,追思尽仰玉墀来。
| | | | |, — — | | ,— | | | | — —。
3)、 上下联相同位置上词性必须相同。这一点多数人都能做到,以我给甘泉古镇牌坊撰的联为例(董晴野书):
诗波泛东柯,映竹穿沙,渺千秋少陵吟履,土室草堂,溪月还似昔时。古镇玉兰重开,富裕人民,争夸盛世;
商衢重陇右,通川连陕,饶五湖陆海物品,旅游经贸,产业已如旭日。新纪步伐初迈,和谐社会,更展宏图。
4)、名胜古迹楹联大都与历史陈迹和山川风光相联系,歌颂的也往往是历史名人的轶闻趣事,风物传说,名山古刹的壮观景色,所以上下联分工上各有不同。一般来说,上联叙景,下联抒情。这样才能做到寓景于怀。当然,这不是绝对的,有时也可以上联叙事,下联绘景,这要从作者的实际感受出发。以我为曲溪所撰联为例来说明:
云护万峰青,怜尚嫩春寒,醉遍莺簧,初涨山溪,红遍鹅掌;
花耀双眸明,喜重归林燕,唤却客意,闲来兴政,荡却诗肠。
最后,将笔者近年来为市内名胜景点撰写的部分楹联附之于后,以作引玉之砖并求教于大方。

1、麦积山
每至烟雨春来,草长莺啼,翠蕴六朝名山,溪折瀑流,花映林泉胜地;
自从乙弗仙去,庾铭杜咏,文涵八代异彩,石雕泥塑,光耀艺术奥堂。
2、伏羲庙
开文明于鸿蒙,鸾鹤常栖护古柏;
昌风气乎愚昧,虹霓每来掩翠宫。
3、玉泉观
穿翠屏,临幽篁,过石桥,遍登八百台阶,方称真临一小境;
踏红叶,携佳侣,赏丝竹,尽忘三千尘虑,才算不虚重霄游。
4、卦台山
三十里渭川,看不尽春畦碧流,烟柳人家。想当初,伏羲氏俯察仰观,一画开天,极宇宙无穷奥秘;
五千年历史,孕育了秦皇汉武,华夏民族。看今日,共和国久安长治,两制图国,创神州未有繁荣。
5、纪信祠
当年刘季身困荥阳,百官怵心,唯有将军敢蹈火;
今日纪信魂归天水,万人仰目,岂独祠堂能接云。
6、天水关
我来恰是三秋,仰看百仞翠峰,万里霜天,遥想武候当年,六出祁山,姜伯约一夫当关,勇挫蜀将十数员。细思量,其势何如危也;
菊绽又逢重九,遍赏四面红叶,五云溪谷,欣见文会今日,八方骚客,西汉水七步成韵,飞逝时光两千载,再吟咏,此兴足可豪哉!
7、铁堂峡
满目悲凉忆当年,一袭葛衣,数声寒鸦,西风萧瑟落尽黄。趁残阳,杜子策驴而来,此情谁堪再回首?
无边斑斓看今日,三秋霜叶,万里征雁,汉水苍茫翻作泪。逢盛世,诗人酹酒相约,这事我犹记在心。
8、女娲庙
自从造人,我辈方能共浴日;
若非炼石,神祗未必可补天。
9、齐寿山
眼前总迷茫,群山俯首指顾间,莫辨烟云。其势足可称雄哉,何须再据典引经,来考证是否番冢?
心里最清楚,三皇生地附会处,难定真伪。此事诚已谓远矣,大不必论今稽古,去追究有无轩辕。
10、炳灵寺
西来文殊,化作十万佛身,依塔凌云近夕照;
东去武曲,不辞半滴溪水,汇流入海成汪洋。
11、赤峪丹灶
每于春秋来,见霜叶桃花,丹映云霞。况老君炼丹遗灰,也成赤土;
恰逢朋友聚,依溪水柳岸,碧侵杯盏。愿苌弘化碧余沥,尽作绿醅。
12、街亭
此事我尚疑,当年武候六出祁山,未尝摇羽中原,然犹出将入相,奈何因一役斩首马谡?
其人谁敢议?彼时军师独专朝政,难免属意皇室,故欲倾权排异,无非是百般借题街亭。
13、庞德墓
纷乱三分国,随马超建殊勋,终归曹封候。忆彼在襄阳时,抬棺摧锋,其势何威猛也;
寂寞一抔土,循貆道觅遗石,竟披荆得墓。叹我于斜阳里,临风洒泪,此情足悲壮哉!
14、冯国瑞故居
折取花木少许,勾留斜晖,是亦为吊古;
驰聘情思无限,寻觅旧迹,聊当作赋诗。

15、关山牧场
日落马背听牧笛;
风吹草底见牛羊。
16、诸葛军垒
莫道史如烟,诸葛司马皆销,再回头,往事只遗一丘土;
应怜花似锦,芍药芙蓉尽绽,待驻足,流光已剩半天霞。
17、大地湾
眼前乃是首化先民,钻木筑巢,磨石制陶,后世绵绵承光焰;
脚下恐有未掘遗迹,刻契造字,祀神观象,上古源源创文明。
18、文庙
圣人本不孤,陇上有弟子三人,教化西来,边陲亦幸被余烈;
盛世宜永昌,域中赖论语一部,礼义东去,海隅也终归同风。
19、植物园
君来如是三春,可倚碧弄红,临溪闻莺,观烟波,听林涛,其乐在山水;
最妍当推九月,喜流金耀紫,友麋狎鹿,邻鸥鹭,醉霜叶,斯陶为性情。
20、仙人崖
湖山聊共一处,倚奇峰拂云,泛轻舟寄身,到此谁无子陵意?
襟怀何分四季,趁阳春遣兴,醉霜林染目,感时我有世外情。
21、仙人湖
返棹归来,正湖山媚妩,从前游人倚过栏,恰搁吟目;
踏浪相别,犹情怀荡漾,明宵残梦惊醒处,还泛客舟。
22、石莲谷
我与元叔同宗,诗文有渊,平生憾未逢羊陟;
谷作仲翔别号,草木无碍,逸兴每能寄石莲。
23、姜维墓
志向本远,天命不与酬远志;
当年未归,英魂犹且报当归。
24、木门道
古道映斜阳,纵一脉秋云,两山翠屏,难赋诗愁。问村边牧童,可知诸葛否?
小溪荡曲岸,觅三国遗韵,十里红叶,堪作画本。望天际雁,又过木门耶。
25、南郭寺
发古思幽,感老树空庭,二妙诗碑,光耀宇寰。纵盘根阶槐,当年许曾搁吟眸。往事渺耶,都共清泉北流去;
抚今揽胜,喜名城新貌,三农政策,泽被桑梓,且拦水藉坝,明朝亦可荡画楫。来日长兮,独畅壮怀东归来。
26、水帘洞
洞外水帘,云山画图谁能卷?
眼前春色,鸟语花香我尽歌。
27、石门夜月
孤月起时,应爱鹤峰正吐月;
红叶落处,晃似仙人还下棋。
28、李广墓
射石飞翎,应是后羿遗世物;
破胡利剑,化作昆仑撑天峰。
29、龙园
十九尊外岂无遗圣?
二百年后大有传人。
30、马跑泉公园
一湖云山,几只黄鹂,马跑泉容我漫说由来。邀三五亲朋,荡舟品茗,隋亡唐兴话今古;
千年历史,百尺铜塑,尉迟恭勒马演绎故事。值七八月份,纳凉消暑,海空天阔论英雄。
31、胡文斗故居
烈胆侠肝,英魂不幸归樟树;
流云飞雨,浩气依旧荡人寰。
32、导流山
一川晴烟,十里平畴,自禹斧导流以来,地形钟灵占二水;
四时佳气,千年淳俗,从羲卦开天之后,人文峻起誉三阳。
33、织锦台
烛泪催莺梭,夜夜情思织斯锦;
燕翼报春讯,年年柳色上此台。
34、双玉兰堂
香气从郁兰飘来,百步亦馨,堪喜此地孕嘉木;
文脉自老杜归去,千年不绝,深信其间有魁星。
35、净土寺
禅悟俗虑中,慧心宜静;
寺藏尘嚣外,净土不虚。
36、隗嚣宫遗址
项羽与高祖争雄,司马迁曲笔成文,厥有本纪一篇;
隗嚣同光武抗手,公孙述平波起澜,当应悔恨终身。
37、交龙寺
岂不伟哉,一寺雄踞峰巅,八千台阶如梯,拾级晃在登云路;
何其穆也,二水幽汇脚下,四面林涛若海,举袂觉似御仙风。
38、花石崖
飞崖万丈俯溪流,见层岩斑斓,花木缤纷,谁云深山无锦绣?
峭壁千寻凌霄汉,睹寺观参差,廊宇曲折,始信绝域有洞天。
39、南北宅子
千秋杰构,傍天靖云山,年年藉水绕州城,曲岸春色归宪第;
大明俊士,充东林党籍,章章疏奏振朝野,直谏官声属寺卿。
40、张辉烈士陵园
山雨欲来,已见草木含悲,廿六岁仆地身躯,化作长虹贯日月;
溪云初起,应欣河山变貌,七十年闻世征路,谱写壮歌泣鬼神。
41、东柯草堂
往事思来何堪,药囊吟巾,泪眼望中酸,溪槐差可伴诗人,土室一陪杖锡客;
圣迹追忆聊慰,砚台涧水,关河梦里冷,茅屋未能遮秋雨,草笠直到浣花村。
42、黄家峡
此中直疑世外天,岩锁老藤,涧叠湍流,百重晓岚迷樵径;
图上欲截峡里水,坝拦巨浪,景绽绝壁,一叶扁舟问桃源。
43、牧马滩
三千年秦陵尚存,烟迷关河,霜染疏林,漫天余霞挽夕照;
十万里江山犹在,代迭唐宋,风悲华发,一行征鸿动客愁。
44、曲溪
云护万峰青,怜尚嫩春寒,醉遍莺簧,初涨山溪,红遍鹅掌;
花耀双眸明,喜重归林燕,唤却客意,闲来兴致,荡却诗肠。
45、云雾山
仰之弥高,见之弥巍,出岫云幻天上境;
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归巢鸟宿寺边林。
46、补天石
既有补天抱负;
何悲弃荒石头。
47、分水阁
此真奇观哉,屋水因势而分,各择江河,到头来清浊迥异;
诚堪细思也,世人以类相聚,自近善恶,待终结祸福总明。
48、渗金寺
七八株古柏参天,枝拂层云,暮鸟归巢听禅语;
十万众香客礼佛,花散法雨,清风过耳渺梵音。
49、西枝土室遗址
春雨来时,翠拂柳堤,土室犹疑赞公在;
秋风过后,红压霜叶,阳坡又觉老杜来。
50、吴砦古城遗址
千古痛金骑,并西夏君臣,渭水河边,戍楼空坠残照里;
三秦幸吴氏,作中原屏障,马蹬石上,吁声长没断鸿中。
51、万寿宫
泽被庭槐,海内四时沾化雨;
光耀门宇,寰中万物沐和风。

52、金龙山
景色眼前山,望断秋鸿,依旧渺渺烟云,吁一声,夕阳无限好;
襟怀愁时酒,醉卧霜叶,莫怨潇潇风雨,怜双鬓,高处不胜寒。
53、大象山
释迦来时,羲皇已去二千载。词客游时,释迦亦去二千载;
渭水流处,黄河正转十八湾。大佛坐处,渭水也转十八湾。
54、拉捎寺
兴衰证浮屠,看泥塑石胎,尽历沧桑,冬去春来,不易寒暑;
宠辱忘仕路,问汉侯秦相,俱作泥土,唐封宋拜,何如烟云。
55、老君山
老君道山何其多哉,此亦无他,唯云林直类雄岳;
小子仕路这般艰矣,我本有耻,况性情不惯谀辞。
56、柏林观
观中阅历春秋,紫气东来,放眼都成仙世界;
心里惭愧名利,青牛归去,回头即是小瀛洲。
57、木梯寺
览世界三千,惟爱此疏林闲云,掩翠赤霞,入目苍山归玄鸟;
阅人生四十,偏惯这深山古刹,染黛红叶,破愁银丝荡清风。
58、石人峰
出云表三千寻,可见嫦娥奔牵牛渡;
怀襟期五万里,堪聆阮籍啸伯牙吟。
59、桃花沟
十里翠峰凌烟,雾锁岚封,置身晃是云世界;
两耳苍鬓向雨,溪浸露洗,放眼何异水桃源。
60、龙头寺
五千年是过隙驹,幸周武商汤,留得传奇供演义;
三万梦乃医心药,叹春莺秋雁,岂无一语作问候。
61、北山公园
野桃开时,紫燕初来,此间云山堪作画;
奇峰望处,红霞正灿,何年骚客再吟诗。

62、凤凰山
承千年文脉耸立峰峦,绝顶才知众山小;
俯百里村郭凝聚气象,仰天便觉片云低。
63、普渡峡
寒林曲流,归鸿唳漫天残照;
淡烟暮霭,晴岚迷万象奇峰。
64、瑞应寺
割秀色一隅,作云林画本;
登悬梯百栈,览菩萨洞天。
65、南郭古柏
相逢乃缘,谁有殊荣,曾经李吟杜赞?
参观实幸,我乏佳咏,附庸汉雅唐风。
66、秦亭遗址
遗址考秦亭,残石断碑,冒犯春寒问史迹;
荒村满烟月,细草曲柳,吩咐东风过关山。
67、北流泉
我已倦游,依井栏,欲浇花艺圃;
天将残暮,过亭树,看落照归鸦。
68、邓宝珊将军纪念馆
游此地,拂绿揽红,慷慨啸天,情怀激荡三千里;
忆斯人,反帝抗日,和平建国,风云叱咤七十年。
69、赵充国陵园
屯田当年,击匈奴,抗羌人,谥壮候,画图终在麒麟阁;
建园今日,修陵寝,筑甬道,树碑石,英魂长伴牛头河。
70、可泉寺
此间可泉先生曾经读书,陇右才子当稽首;
彼人嘉靖皇帝每能赏拔,天下大夫敢轻心?
71、卧佛洞
厌世界喧嚣,倒头便眠,谁知早过五百岁;
羡相如幸运,负才而立,我恨迟生二千年。

72、二妙轩
右军何其幸哉,少而择师,长而成名,挥洒古今,历百代兮光粲;
拾遗真堪怜也,穷且饿腹,达且诤谏,流寓陇蜀,顾二妙乎涕零。
73、邽县故城遗址
往事越千年,万里车书一统;
遗迹尚孑然,三秋塞雁孤飞。
74、土石林
风雨不磨土为骨;
阴晴有魄月是魂。
75、成吉思汗行宫遗址
驰骋半生,幸疆场留魂,千古英雄谁与似?
纵横万里,得此地安息,一代豪杰天之骄。
76、演营寺
惜乎,故迹荡然,后之来者多扼腕;
幸也,古柏尚矣,从前栖鹤知择枝。
77、卧牛山森林公园
观景喜天然,雪山、森林、山泉、溪流,都无雕琢;
做人宜地道,父母、亲戚、朋友、子女,尽要实诚。
78、灵湫池
气贯岱庙,夏不枯,冬不冰,真有灵欤?
脉通酒窖,香而郁,甘而厚,岂无异哉!
79、香积山
红叶飞时,雁影穿云,却疑桃浦在塞北;
烟雨霏日,溪流漫石,真信香积是江南。
80、蔡家寺
佛法西来,伽蓝峙冀川,真佩菩萨具慧眼;
渭水东去,安澜泽甘谷,可谓大禹有私心。
81、尖山寺森林公园
此地堪筑茅庐,水作琴,鸟作朋,曝日吟诗,放鹤友鹿;
何时也择野菜,朝采薇,暮采蕨,寻幽探胜,食云餐霞。
82、瑞莲寺
见孔丘、释迦、李耳同尊,知三教宜归一统;
悟人类、自然、社会共处,须万物终要和谐。
83、滩歌明代一条街
何处觅遗迹,初见惊木构石街,置身晃有魏晋气;
谁曾考岁月,细推历清代民国,放眼疑是永乐春。
84、华严寺
取华严悟禅,百面人生善是福;
以论语治国,千条方略仁当先。
85、清水温泉
泉从何时温起?
我自池中游来。
86、佛公峤
鸟道荒林,相传通蜀有云洞;
人迹溟杳,却疑入内即桃源。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