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酒释草书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1
        我有一壶酒,可以慰风尘,尽倾江海里,赠饮天下人。古今文人墨客大多爱酒,“斗酒诗百篇”的李白,潇洒自如的张旭………书法也借酒开创了醉中狂草的独特风格,掀起了中国书法史上浪漫主义的第一次浪潮。

        关于草书与酒这个话题非常有意思,草书,是书法情感自由表达方向发展的一场邂逅。从汉朝开始书法的历史进入了裂变,汉字的起初功能是实用,最早时篆书隶书作为官方的字体,这样的字体受着结构,笔画,组合等的约束,因此在书写的时候不够畅快,不够抒情,于是书法在东汉时期进行了变革,当时其实草书行书楷书也都有所体现,但是相对而言草书成熟得较早。

        东汉时期的赵壹写了一篇文章《非草书》,对当时的习草之风之盛作了生动的描述,并对这一风气予以了尖锐的批评,文章中说到,当时很多人在学草书,草书也日趋完善与成熟,可是这些人“不务正业”,并没有在他们的工作岗位上去认真工作,只是每日废寝忘食地聚在一起琢磨探讨如何写草书。由此可见的草书的新奇和魅力,以至于那么多人,疯狂的为他着迷,它的艺术性是其他的书体所不能比拟的。首先是它的造型,结构,章法都非常奇妙,书写的速度快,因此会有许多不可控的因素,最后呈现的效果和中国画中的“泼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平常所熟知的很多草书往往都跟酒密切相关。比如唐代的颠张醉素,比如像明代的徐渭…………这些草书大师,在一些古代的书论,前人的诗歌中常常描绘成“醉来信手两三行”的状态。

那么,酒于“颠张醉素”到底为何物呢?

饮中八仙歌

唐 · 杜甫

知章骑马似乘船,

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

道逢麹车口流涎,

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兴费万钱,

饮如长鲸吸百川,

衔杯乐圣称世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

举觞白眼望青天,

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

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一斗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

脱帽露顶王公前,

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

高谈雄辨惊四筵。

在这首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中“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非常生动形象描绘了张旭在喝了酒后大醉,一切规矩礼数,个人形象都不必在意,他将胸中块垒化为笔底的波澜,醒来自视手迹,甚是神妙,不可复得。曾有趣闻,张旭兴致来时,甚至还拿头发直接蘸墨写字。草书书写速度快,挥毫落纸间潇洒肆意,犹如古代的行侠仗义的剑客刀光剑影,势如破竹。

        张旭并非每一次写作品必定要喝酒,也并非只会写草书,越是这种纯艺术越是这种带着强烈主观感受需要瞬间来表现的艺术,其实就越要非常扎实的基本功。

        张长史真书《郎官石记》,东坡谓“作字简远,如晋宋间人”。论者以为知言。然学张草者,往往未究其法,先挟狂怪之意。岂知草固出于其真,而长史之真何如哉?山谷言:“京洛间人传摹狂怪字,不入右军父子绳墨者,皆非长史笔。”审此而长史之真出矣。

                                        ——刘熙载《书概》

        我们在张旭的这件楷书的佳作中可以看出张旭除了草书的成就非常高,气势磅礴之外,他的楷书也是深得古法,学到晋代、宋代人的一些精髓,功夫非常扎实。

        这一件传为张旭的古诗四帖。真假姑且不论,在学书法或是鉴赏时,更多的还是关注作品本身好或是不好,这幅作品气势非常浑厚,其中各种对对比元素非常的丰富,整体上给人感觉大方和谐。

        许御史瑶云:“志在新奇无定则,古瘦漓骊半无墨。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戴御史叔伦云:“心手相师势转奇,诡形恠状飜合宜。人人欲问此中妙,怀素自言初不知。”语疾速,则有窦御史冀云:“粉壁长廊数十间,兴来小豁胸中气。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戴公又云:“驰豪骤墨列奔驷,满座失声看不及。”目愚劣,则有从父司勋员外郎吴兴钱起诗云:“远鹤(锡)无前侣,孤云寄太虚。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

                                  ——怀素《自叙帖》节选

怀素的自叙帖传闻是宋代人仿的,其中把怀素的一些事件更为夸张化,让它带着更多的故事性,可是不一定就是真实所见,既然如此,那说明怀素,平常应该也是类似于张旭这般潇洒自如或者是醉酒之后兴致盎然地书写草书。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也说明了他大醉时状态潇洒放松,清醒时却无法回到那种状态中。

古人的大纸张较少,所以在写大草的时候往往会提壁,古人的题壁如何我们是无从得知了,毕竟随着朝代的更迭很多古建筑都荡然无存,“粉壁长廊数十间,兴来小豁胸襟气”说明面积大,“忽然绝叫三五声,满璧纵横千万字”可看出怀素他应该是属于特别喜欢表演的,传闻也有说他当时也是喜欢在一些王公贵族之间进行现场的书写创作,行云流水,气势磅礴。

        怀素的《苦笋帖》,虽然只有短短的两行,但十分精彩,而且极其到位。

        我们可以得知。颠张醉素,他们确实是跟酒有非常深厚的一些缘分,他们用大唐的一壶美酒,写醉了草书千年。

        李白在《将进酒》里有言“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艺术家包括文学家,与酒为伴,更加的豪迈,而且会令作品带着些传奇的色彩。

      张长史草书必俟醉,或以为奇,醒即天真不全。此乃长史未妙,犹有醉醒之辨,若逸少何尝寄于酒乎?仆亦未免此事。

——苏轼《书张长史草书》

        东坡先生他在这一段文字的最后一句说:仆亦未免此事。也就是说东坡先生觉得他自己跟张旭是一个级别的,在很多时候的创作中一些好的文章和作品是要依赖于酒的,但是王羲之是不需要的。

苏东坡的这个说法究竟是否正确?

        东坡先生提到张旭写草书时要喝酒或是醉了之后会诞生一些奇妙的作品,醒来以后却没有那种天真,自然浪漫的感觉,于是东坡先生说,其实像王羲之这种真正的最高水平的书圣他就不需要依赖于酒了。

        王羲之的草书不需要依赖于酒,可是王羲之在进行书法创作时究竟喝不喝酒呢?应该是喝的通过兰亭序的一些介绍我们大概知道当时一帮文人是在微醺的状态下大家一起吟诗,于是在这种轻松自然的状态下成就了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以于敬之豪翰,绍右军之笔札,虽复粗传楷则,实恐未克箕裘。况乃假托神仙,耻崇家范,以斯成学,孰愈面墙!后羲之往都,临行题壁。子敬密拭除之,辄书易其处,私为不恶。羲之还,见乃叹曰:“吾去时真大醉也!”敬乃内惭。

——孙过庭《书谱》

我们可以看到《书谱》当中一段文字,也是传闻中的一些奇闻异事。说的是王献之当时与王羲之在书法上并称为大小王,而且书法水平非常高,后来有一次偷偷的把王羲之的字擦掉,然后自己写了一段上去王羲之回来之后叹息道:唉,我走的时候看来是喝醉了,写的不好。这时王献之才明白,原来他自己跟他爹还是有非常大的一个差距。通过这几句话我们得知王羲之喝醉之后跟没喝酒时书法水平是不太一样的,也就是说书圣终究还是书圣,不喝酒时或者在微醺的状态下他才能够把精妙的笔法表现得淋漓尽致。

        说到此处,不得不提五代的杨凝式,人称杨疯子,一日午觉醒来,恰逢有人赠韭花,十分可口,遂执笔写下《韭花贴》以表感谢,他的楷书功夫非常扎实,草书也是时常有提壁。我们看到他的这几件代表作,风格差距非常大。

        由此看来,酒确实可起调剂的作用,让艺术家在进行创作的时候有更加放松潇洒的状态,但最重要的一个前提还是在于书法基本功要扎实。就像前两天王义军老师提到的执笔,你再好的握笔,可是你的功夫不到,那就相当于拿着一个宝剑还是被别人空手给杀了一样的道理。

        本人虽喜酒,可惜不胜酒力,偶尔会小酌几杯,关于喝酒也给自己定下了不成文的一个小规矩吧:非好友好酒不喝。最理想的喝酒状态就是几位好友同聚,喝好酒,几个人随意的喝,不拼,不醉,那种火候适宜聊天,如果再来一段诗歌,再美好不过。

        当代的传统书法中我最敬重的几位老师,像陈忠康老师,王义军老师包括我的中国画老师方严先生,他们几位也都不喝酒,所以,其实酒与书法并没有说有着百分之百的关系,这些都是因人而异,有的酒不醉人人自醉,有的酒不醉人书醉人,有的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