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人生日用的事,都是他们的教育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4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一切人生日用的事,都是他们的教育。”对孩子的未来产生深刻影响的,并不只是课堂和老师。孩子在参与家务、学会管理自己物品的过程中,也一样可以锻炼这些能力,甚至可以说,一点儿都不比在学校学到的少。这是本书最让我触动的一句话。

《教孩子学整理:从收拾玩具到管理自己》书中作者从儿童空间整理技巧,到儿童物品收纳详解,以及一学就会的整理法则和分龄整理游戏等内容进行分块讲解,并用大量的案例来举例说明帮助孩子养成整理的习惯,习得受益终生的能力的重要性。

20个一学就会的整理法则,特别实用,分享给大家:

法则1 父母的角色随着孩子的成长而变化:示范、教练、支持。

法则2 简单指令,直接示范。

请把“收拾一下”换成下面的句式:“把小汽车放到红色的筐里吧!”“把积木放到这个抽屉里吧!”“把书本都合上吧!”

法则3 阶梯式增加难度。

孩子需要立竿见影的结果来获得信心,但又不喜欢总是原地踏步。他们学会一件事情的过程,是由一个一个小小的进步组成的。

法则4  让孩子完成最后一个动作。

大多不爱学习的孩子,都是因为在学习中体验不到成就感。不喜欢整理玩具的孩子,也是因为在整理中从来没有体会到“我可以把这件事情做好”的满足感。

法则5 不打断玩耍。

选择一天的结束,一起玩的小伙伴们离开时,作为固定的时间来进行收拾整理。

法则6  不随意改变物品的位置。

法则7 谁用谁整理。

法则8 多用自然约束。

法则9 体验自然后果。

“自然后果法”是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的。如果孩子的行为造成了不良的后果,父母不要进行干预,而是让他亲身体验并承担自己所犯错误造成的不良后果,从中接受教训。只有当孩子把自己的“行为”和“结果”能够对应起来的时候,他才会去主动调整自己的行为。

法则10 给孩子适当的选择权。

希望孩子做一件事情的时候,给他一个选择权,比直接下命令有效。给孩子选择权,关键并不是“孩子选择了什么”这个结果本身,而是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的。

法则11 故意犯错。

有的时候,与其要求他做“对”,不如由我来犯“错”。爸爸妈妈不用事事都在孩子之前觉察,像个直升机一样,随时空降帮他们处理问题。尽管等着他自己去发现吧!“我找到了爸爸妈妈的错误!”——对孩子来说,这可是得意得不得了的事情呢。

法则12 符合孩子的思维特点。整理没有标准答案。

法则13 用提问代替回答。

用提问代替回答,可以得到他们更为积极的回应。站在和孩子有一点儿距离的位置,用旁观者的视角去参与孩子的整理,你也许会从孩子的处理方式里得到意想不到的答案。对于自己想出来的方法,孩子也会更愿意执行。

法则14 用建议代替制止。

从“不”到“是”的思维转换,可以让我们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变得更有效。

法则15 用感谢代替称赞。

心理学家阿德勒对此有不同的解读。他说,当我们去称赞一个人的时候,意味着我们是高人一等,是站在“俯视”的角度去看待别人的。用感谢代替称赞,就可以从“俯视”切换成“平等”,让对方感觉到自己不是被评价,而是被尊重的。于是,当孩子把散落在客厅的玩具收到自己的房间后,我把“你好棒”改成了“谢谢你”“这下客厅看起来整齐多了,你真是帮了大忙”。

法则16 用排序代替取舍。

取舍的本质,并不只是粗暴地“要这个,不要那个”,而是在条件受到了约束的情况下,对物品进行一个优先级的排序。

法则17 用“四分法”做决定。

法则18 温柔地告别。

我们要把空间留出来给新的小伙伴,你总是不跟它玩,它也会不开心的。一起来和它告个别吧:“谢谢你陪我。”合个影,然后就说再见啦!和爸爸妈妈一起把它送到楼下。我们可以把它放在一个干净的盒子里,写上“自取”的字条,然后放在垃圾桶边,再说一声“再见”。回到家,孩子可能会眼泪汪汪。抱抱他,给他鼓励,因为他已经学会了人生里无比重要的一课。经历了有仪式感的舍弃,留下来的才会好好珍惜。

法则19 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小朋友们学习整理,目的并不是让他把自己的东西收拾得多么整洁——这个结果真的一点儿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学到的东西。“我已经有这么多的小汽车了,盒子都放不下了,下一次可以不买了。”——孩子学会了观察。“同类的玩具就放在同一个盒子里。”——孩子学会了分辨和归类。“睡觉前把玩具都归位。”——孩子知道了要日事日毕。

法则20 玩的时候就是乱糟糟的。

最后,请记住:

孩子模仿自己喜欢的人。首先,把自己变成孩子喜欢的人,然后,把那些我们希望他们去做的事情,变成自己日复一日的行为。你会发现,孩子自然而然就会像我们期望的那样去做了。

让孩子学会整理的初心是:无论他将来是住着几百平方米的大别墅,还是挤在几十平方米的小房间里,都会用一颗认真的心去对待生活。即使一个人生活,也会好好吃饭,好好休息,把自己的物品管理得井井有条,把自己的空间打扫得干干净净。无论将来走到何处,当他推开家门时,那里都会是一个能够给予他支持和疗愈力量的空间,是不依托于任何外在条件的,让他的内心安如磐石的存在。让家成为能够给予孩子支持和疗愈力量的空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