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学生不会写作文怎么办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4

1. 一年级的孩子作文不会写怎么办

一、从兴趣入手,介绍几个小技巧1.

让孩子自己能把一件事联系起来清楚的表达出来

这种训练不妨从孩子喜欢看的动画片开始.

动画片是孩子最感兴趣的,

你让孩子把他喜欢看的动画片里的故事讲给你听,

他觉得你对他喜欢的东西也有兴趣时会非常高兴,很乐意给你讲,这时一定要耐心听,并要时常问问与情节相关的问题.

其次,动画片一般都有引发孩子幻想的空间,

很多孩子把自己当成里面的英雄,

跟孩子一起编故事.

平时,家长可以在画报上找几幅图片,然后根据这些图片和孩子一起编一个故事.在编的过程中,家长可以把看到的比较优美的描写景致的句子说出来.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学习.3.

巧妙借助录音机

有很多孩子说的多,但写不出来.家长就可以借助录音机,把孩子说的话录下来,这种方法常常激起孩子的兴趣,当然很多可能都是大白话,没有关系,整理成书面语言时可以再次修改.

二、注意练习的方式1.

仿语言的表达形式

对最初接触写作的孩子来说,仿写还是很有必要的,它可以教学生学思路、方法和语言表达.仿写就像是用一个词语造不同的句子,虽然用的是同一个词语,但造出的句子却各不相同.

2. 一年级学生不写作业怎么办

去年寒假,我参加了一所小学的教育教学研讨会,老师们讨论的核心问题是孩子的学习习惯养成,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作业习惯。在老师们眼里,坏习惯的表现各式各样,我大致归纳了一下,无外乎这样几种:一是浮躁。孩子做作业时注意力特别不集中,左顾右盼,身体转得像陀螺,耳朵一直竖着,旁边一有动静就赶紧关注。二是懒散。主要是做作业不抓紧时间,一会找铅笔,一会找橡皮,好不容易找齐了文具,又开始要喝水上厕所,写起作业来磨磨蹭蹭,边写边玩,不多的作业总要拖很长时间才勉强完成。三是依赖心理。一部分孩子必须由家长或老师陪做,用案例中老师的话来说,就是“虎视眈眈地监视”,否则就不能完成。还有一部分孩子是作业过程中一遇到问题就申请帮助或辅导,不肯独立思考,作业完成了多半是家长或老师帮助检查。老师们都知道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但在这些令人头疼的现象面前却束手无策,怎么办?

按照心理学的理论,习惯是一种稳固的动力定型,是后天获得,长时间形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或倾向。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凡是好的态度和方法,都要使它成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运用,好像处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行为习惯的问题都不仅仅是行为本身的问题。叶老的这句话更是精辟地点明了培养习惯的两个重要着力点:一是改变态度,二是提供方法。

从态度上说,很多孩子之所以有不好的作业习惯,与其对作业的认识密不可分。在他们看来,作业都是为了家长或老师而不得不做的事情,是学习的额外负担,所以做起来没有积极性,当然是能应付就应付,能逃脱就逃脱。要矫正孩子的这种态度,首先老师要调整布置作业的思路,不一定要千篇一律,全是读写算等常规作业,应该因材施教,根据兴趣和程度布置,更新和丰富作业形式,有些设计类或制作类作业更容易激发孩子的兴趣;另外,将作业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不至于给孩子造成厌恶的情绪或形成沉重的负担;最重要的是引导孩子理解作业的意义在于巩固所学知识,检查自己学习进展程度。通过各种教育使做作业成为孩子的一种需要,使孩子树立我爱学习、我要学习、我会学习的意识。

有了正确的态度,还需要巧妙的方法。老师可以采用一些策略来养成或巩固学生的行为。比如,如果孩子做作业时间长,速度慢,就需要老师根据作业量提出一定的时间限制,如半个小时或50分钟以内完成,并且告诉孩子完成作业之后的时间归自己支配,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孩子建立时间观念和紧迫意识,相当于制订一个预期目标,能够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如果孩子作业遗漏、丢三落四或不能如期完成,老师就帮助他们设计一张作业自查表格,栏目可以有布置时间、作业数量、完成时间和检查结果等,相当于一张备忘录,让孩子自己进行统计或自我监督,连续一周表现良好就给予适当肯定或鼓励。如果孩子做作业精力不集中,就要把重点放在训练注意力上,可以通过家校合作共同完成,如要求家长在孩子做作业时尽量不要干扰,撤除孩子书桌上的玩具、画片或吸引其注意力的物品,提供一个相对安静的学习环境。要求孩子在开始做作业前要做好一切与学习无关的生活琐事和准备工作。为保持思维的连贯和流畅,要求孩子做作业期间不能无故下位子,遇到不会的题目不要急于去问家长或老师,先动脑筋思考,实在不会就暂时搁下,最后一起来问。另外,除非孩子习惯极差,没有起码的约束自我的能力,尽可能不要陪读或监视,一是容易干扰孩子的注意力,二是容易养成依赖或敌对心理。

每个孩子问题的原因可能都是不一样的,解决问题的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在作业问题上也是如此,有的孩子是不愿做或不想做,其主要问题是思想或动机问题;有的孩子是不会做,因为不会而充满了挫败的情绪,没有成功感,所以应重点提高其学习能力。还有一部分孩子更多的是没有养成好的习惯,必须建立有效的行为提高策略或监管体系。无论是哪种原因,有几点都是非常重要的:一是爱心与包容,不要轻易用极端的言辞指责孩子或扣大帽子,这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还会引起孩子更多的反感;二是坚持与耐心,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的心理学试验认为至少需要21天,一个行为才能稳定下来,但实际可能远远大于这个数字。所以,不懈地坚持、适度地鼓励和合理地期待在这个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不记得听谁说过,教育事业是用大爱做小事。事实的确如此,教育博大的爱正是通过平凡教育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折射出来的,而这些点滴小事一天天累积起来,就能成就孩子的良好习惯,也能成就孩子的幸福人生!

3. 学生不会写作文怎么办

写作技巧:

1、审题

(1)找准关键词即题眼,是写作的重点

(2)掌握写作范围

(3)确定写作体裁

2、确定中心——即文章的主题

(1)要正确

(2)要集中

(3)要鲜明

3、选材

(1)要围绕中心去选

(2)要真实

(3)要新颖、典型,不落俗套

4、结构

(1)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安排材料——可按顺叙、倒叙、插叙的方法来写

(2)按时间顺序来写

(3)按空间顺序来写

(4)按实物的几个方面安排材料说明文,多采用此方法

5、列提纲

(1)题目

(2)中心思想

(3)内容要点及写作顺序(段落、条理)

(4)祥写、略写的提示。列提纲可以使中心明确,条理清楚,重点突出。

6、开头——要引人入胜

(1)开门见山,直入正题;

(2)提出问题,引人注意;

(3)说明情况,交代背景;

(4)描写环境,渲染气氛;

(5)巧讲故事,引人入胜;

(6)先说结果,倒叙开头。

7、结尾——要耐人寻味。

(1)自然式结尾

(2)总结式结尾

(3)含蓄式结尾

(4)点题式结尾

8、过渡——力求自然,承上启下

9、照应——即结尾照应开头,后文照应前文,文章与题目照应。

10、作文修改——是作文必不可少的环节,对提高写作大有好处。

(1)内容修改

(A)语句是否通顺,流畅。

(B)内容是否符合题意。

(C)材料是否恰当地表现中心。

(E)中心是否明确、集中。

(F)观点是否正确、鲜明。

(2)格式修改

(A)层次是否清楚。

(B)详略是否得当。

(C)汉字占格、标点占格使用是否正确。

(D)应用文格式是否完整、正确。

(3)修改方法,可采用增、删、调、换等方法,考场作文还要使用相应的修改符号,以保证卷面的干净、整齐。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用!满意请采纳,谢谢!

4. 孩子上小学一年级,不愿意写作业怎么办

一般说来,小学低年级的孩子还难以完全适应学习生活,许多家长为此而“陪读”,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有些孩子作业写得特别慢,家长天天陪着孩子写作业,觉得比上班还累,看孩子写作业那个难劲儿,能把人急死:写字太慢,拖拖拉拉,别人用一个小时完成的作业,他需要三四个小时;记不全老师布置的作业内容,写字潦草、出格、笔画不规范;运算过程中,看错加、减号,对位不准,经常忘记进位。 据调查,大约有20%~30%的小学生完成家庭作业有困难。

小学生出现这样的问题,老师和家长往往简单地认为是孩子的态度、动机问题使然。其实这实在是冤枉了他们。

这些问题的根源是小学生的视知觉动作统合能力低下。 视知觉动作统合能力包括哪些内容呢?主要包括视觉分辨能力、视觉记忆能力、视觉联想能力、手眼协调能力和视觉跟踪能力。

实践证明,培养和提高孩子的这些能力并不是很难的事情,一些寓教于乐、孩子喜闻乐见的游戏非常有益于这些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视觉分辨能力是学生对文字符号或图形的辨别能力。

分不清“戌”与“戍”就是缺乏这种能力造成的,他们不能迅速分辨复杂的线条和图形,当从事抄写或阅读课文时,自然力不从心。视觉分辨能力可以通过辨别图形的异同、仿绘、画画或走迷津等活动来训练。

视觉记忆能力是大脑对所见到事物的印象保留能力。有的小学生对黑板上或教材中的文字与图形,看过一遍就能保留很长时间。

而写作业慢的学生抄写一个生字需要看两三眼,对于一个稍长点的句子看过一遍之后,他们根本记不住。正像有的家长评价说:孩子写作业比上刀山还难。

视觉联想能力是大脑对视觉信息进行想像的能力。有的小学生看见某一图形或形象,便能联想到相似或相反的图形或形象。

而写作业困难的小学生,联想能力低下,他们从来没有产生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丰富想像,读了数学应用题不能产生相应的联想。所以他们在解决几何问题、应用题问题,特别是写作文时,倍感困难,简直无从下手。

家长可以陪孩子经常开展绘画、搭积木、拼图形等游戏活动,培养其视觉联想能力。 手眼协调能力是视动密切配合的能力。

小学生写作业需要眼看、心想、手写。这需要较复杂的视觉与动觉的有机结合。

写作业慢的孩子,拿笔姿势不正确,笔画粗细不均匀,字迹大小不统一,而且速度缓慢。家长可以陪孩子进行拍球、传球、跳绳、剪纸、钉扣子、练毛笔字等活动,训练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提高孩子的注意力和书写速度。

培养视觉追踪能力,家长可以训练孩子的眼球追视、检视物体的能力,如用眼睛盯住天上飞行的鸟和飞机、走迷津等,以提高其视觉广度与速度。 小学生写作业慢,家长千万不能着急,通过复杂的训练,持之以恒,提高他们的视知觉动作统合能力,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中国知心老师教育网站: 。

5. 孩子不会写作文,怎么办

写作文的方法技巧: 一 要积累作文材料 积累丰富的作文材料是写好作文的首要条件。

许多文章高手文思敏捷,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脑子有一个丰富的材料库,写起文章来,就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同学们要写好作文,也必须花大力气积累作文材料。

作家秦牧说:“一个作家应该有三个仓库:一个直接材料的仓库装从生活中得来的材料;一个间接仓库装书籍和资料中得来的材料,另一个就是日常收集的人民语言的仓库。有了这三种,写起来就比较容易。”

这段话中说的前两个仓库正是同学们写好作文应必备的。 1、积累“从生活中得来的材料”,最好的方法是坚持写观察日记。

同学们写日记的通病是记流水帐,自己觉得没意思,也就懒得写了。建议你们照老舍先生教的方法写:“你要仔细观察身旁的老王或老李是什么性格,有哪些特点,随时注意,随时记下来……要天天记,养成一种习惯。

刮一阵风,你记下来;下一阵雨你也能记下来,因为不知道哪一天,你的作品里需要描写一阵风或一阵雨,你如果没有这种积累,就写不丰富。” |2、积累“书籍和资料中得来的材料”,一方面靠课内阅读,把语文课堂中的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另一方面还要靠课外阅读,坚持写摘录式的读书笔记。

如果每段摘录用一张纸片,就是读书卡片。俗话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

记忆力再强,时间长了,要记的内容多了,总会遗忘一些。如果一边读书,一边把认为很精彩的内容摘录下来,不仅能避免遗忘,而且翻阅起来也很方便。

所谓值得摘录的“精彩内容”。与阅读者的兴趣、爱好、水平、需要等等因素有关,并无统一标准。

一般来说,精彩警策的语句,生动形象的描写,新颖深刻的观点,活泼有趣的对话乃至优美的词语,都可以分类摘录。为了以后查阅方便,在摘录原文的后面注明材料的出处也是必要的。

不少同学写过摘录或读书笔记,但坚持写的不多。一项有益的工作半途而废是很可惜的。

有人统计:马克思写《资本论》,写过“摘要”的书籍多达1500多种;列宁写《哲学笔记》,直接引用的哲学著作多达数十种。像革命导师那样,坚持写摘录式读书笔记吧,它能使你成为聪明、充实、富有的人,能使你今后写作时文思敏捷笔下生花。

二 要按循序渐进的规律训练 提高写作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有长期打算,因此,要安排好作文训练的序列。怎样的序列是最合理的,从众多写作人才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异彩纷飞的“序列”,还很难谈那一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下面介绍“七先七后”的训练序列,也许是比较具有普通意义的一种,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情况,参考使用。 1 先练习写记叙、描写文章,后练习写说明、议论的文章。

2 先练习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后练习写别人转述的事 3 先侧重训练观察和积累,后侧重训练分析和表达。 4 先练习写单纯的事,后练习写复杂的事。

5 先不受写作“框框”的限制,放开胆子写;后按不同文章的基本要求及特点作规范训练。 6 先“模仿”,写依样画葫芦的文章;后“创造”,写新颖别致的文章。

7 先力求把文章写长,强调扩展与铺陈;后力求把文章写短,讲究简洁凝炼。 以上“七先七后”,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具体到抽象,和能力培养的规律,由低到高、由拙到巧是一致的。

至于以何时或达到何种程度作为先与后的界限,这又是个不能“一刀切”的问题,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有的同学将上述七先七后交替反复安排,如模仿创造再模仿再创造,也未尝不可。

三 要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同学们从小学进入初中后,作文训练踏上新的历程,要特别注意培养自己良好的写作习惯。从作文比赛获奖同学的写作经验中,我们总结出下面七条良好的写作习惯,供同学们参考。

1 “天天动笔,多少写一点”的习惯。不少获奖同学说他们的作文获奖,归功于他们坚持写日记,时间多则多写,时间紧则少写,哪怕少到几十个字,也从不间断。

这的确是经验之谈。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天天动笔,即能使笔头子练得更灵巧,还能积累许多作文素材。

2 “通篇构思,写作文提纲”的习惯。写作文切忌写了上段还不知道下段写什么,一定要通篇构思,并且用提纲的形式把构思的作文“框架”固定下来。

长期从事写作的人动笔前也是有提纲,不过有的把提纲藏在肚子里,名曰“腹稿”罢了。 3 “默诵文章初稿”的习惯。

古代写诗,有“吟”和“哼”的习惯,因为有很多毛病是“看”不出问题来的,念出声。如果是在考场上,就只能默读,才能发现句子是否顺通,语气是否连贯,文脉是否流畅,音韵是否和谐。

4 “认真修改”的习惯。古人云:“文章不厌百回改”,这是写好文章的金玉良言,也是所有文章高手的经验。

如果没有这个习惯,要写好文章几乎是不可能的。 5 “不说假话”的习惯。

凡是好文章,一定是作者真情的流露,任何一点虚假都骗不过读者的眼睛。如果同学们初学写作就染上无病 *** 的绝症,作文的前途几乎就没有好起来的希望了。

6“不要硬写,强迫自己写”的习惯。鲁迅说写不下去不要硬写,当然是对的,因为硬写出来的东西免不了虚假。

但是,同学们面队老师的作文命题,如果一时写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