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四个“一”改革集体备课] 数学集体备课研讨记录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3-03-14
  进入课程改革实验以来,教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教育教学行为,以研究者的身份行进在课改路上。但在实际的备课环节中,有些学校的集体备课出现形式主义抬头的现象。难道集体备课是一座翻不过去的“山”?学校要不要保留集体备课活动?又该如何组织才能落到实处呢?笔者认为,要做到四个“一”,改革集体备课,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
  1.加强一个阵地——中心备课组,由求同转向求异。传统集体备课的思维指向是求同,对集体备课的基本要求是实现“五统一”,即统一内容、统一目标、统一重难点、统一进度、统一练习。显然,这种求同的思维模式与课程理念是背道而驰的。新课程要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个性化和多样化,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和学生对教材,对知识的理解受到自身知识经验、生活阅历、文化基础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不可能对文本和知识有着标准化的理解,因此也就不需要统一的备课模式。教师在备课中要避免格式化,依据班级学情设计教案,突出个性化的风格特色,以适应学生个性化的要求,满足不同需要。中心组备课,是指把分布在各年级组同学科的教师统一集中,根据学科特点开展集体备课研讨。要求做到定时间、定人员、定地点、定内容。活动内容应丰富多彩,如发布教改信息、钻研教材教法、观看优秀课例、交流实验成果、探讨课改问题、加强业务修养等。活动形式可以是讲座,可以是研讨,还可以是沙龙。这些活动既能发挥集体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又能形成“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格局。
  2.培养一支纵队——青年教师培训,由重个人引领转向重平等交流。教师是强校之本,青年教师更是学校发展的生力军。为了增强生力军的战斗力,在集体备课活动时,可以开展“菜单式”校本培训,即学校列出培训课程单,供教师挑选。课程单有规定课目,也有自选课目。选定时间由骨干教师担任“导师”,在学科中心组或集中或分散培训。其次,加强教学“实战”督查,可以由校行政领导分学科听课、评课,全校教师例会时再由校长把听课结果向全体教师公布。同时,欢迎青年教师听行政领导上课,大家互相切磋,共同提高。与此同时,由工会、团支部继续组织“师徒结对”,以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有了青年教师这支生力军的加入,集体备课中的互助合作是“重个人引领,还是重平等交流”的问题将迎刃而解,真正实现了新老教师的同伴互助、资源共享和共同发展,推动了课程改革的进程,将集体备课的功效落到实处。
  3.接受一次洗礼——合作教学竞赛,由形成教案转向解决问题。合作教学竞赛是指凝聚年级组的力量,在各年级组之间打“擂台赛”,以“一课两上,课例对比”的形式呈现,由教导处选定并公布课题。课前,各年级组的教师先依据所定课题自行熟悉教材,再在组内就 教学设计 发表见解。执教者将本组教师的发言整理、归纳后设计教法并实施教学。这样,一节好课的“出炉”经过了多个教师思考、讨论,是集体研究的“荟萃”。赛课后,当堂给学生发放“合作教学竞赛”课堂问卷调查,从学生的角度评价教师,看教学是否有实效,是否真正促进了师生的和谐发展。同时要求听课教师将“课堂片段回顾”和“听课评议”写入手中的评分表中,在课堂上及时分析总结,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以此实现从理论到实践,又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的飞跃,促使每位教师向科研型教师转变。
  4.增进一项部署——备课模式x+1,由设计教案转向教学研究。 备课模式“x+1”是指依据发挥团队精神,群策群力、资源共享的原则,在教师中开展“人人是作者”的合作备课活动。由组长分配任务,每一位教师集中精力设计一组教材的教学设想,交予全体教师讨论交流,经论证通过后再投入课堂使用。学校把这些精品教案结集成册,后续循环使用。在此基础上,积极引导教师将自我反思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在教师备课本上,增设“课后反思”一栏,即“x+1”的备课模式。“x”代表集体备课,“1”表示施教教师个人补充,可以是学情分析,可以是课堂生成,可以是另辟蹊径……“x+1”的备课模式,体现了“以学论教”,既能发展共性又能凸显个性,使个性和共性得到有机统一。
  只要学校静心钻研,扎扎实实落实以学科中心组为单位的集体备课,就能形成“在培训中成长,在互助中发展,在反思中提升”的教研新局面,使之成为教师开展校本教研的园地与沃土,成为教师发展腾飞的跳板与平台。(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站前路小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