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片笔记写作法》总结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31
       上篇我们一起学习了《卡片笔记写作法》中的第一个特点: 我们都知道写作很难,那么它的突破口究竟在哪儿 ;本篇我们一起学习后面两个特点:第二部分, 我们来说说卡片笔记写作法是什么,它好在哪里 ,第三部分,我们来了解一下, 如果我们想要实践这套方法的话,作者给了哪些实操方面的建议 。

        第二部分,我们就来说说,这究竟是一套怎样的方法,它又是如何帮助我们的大脑,进行自下而上的思考的呢?

       在书中,作者将卡片笔记法比作集装箱。集装箱的装载和运输非常方便,人们设计专门运输集装箱的船只,码头和运输系统,最后整个体系变得非常高效。作者说,卡片笔记法也是如此,它是一个非常高效的体系。具体来说,卡片笔记法是这样的,在记笔记的时候,我们一般是写在笔记本上,而卡片笔记法是把笔记写在单独的卡片上;在整理笔记的时候,我们一般是把一本一本的笔记本放在一起,而卡片笔记法是把记录的卡片放在一个卡片盒子里。

       这样听下来,这个方法也没什么了不起啊,不就是用卡片记笔记,放在盒子里么。有什么特别之处么?

       首先,作者认为,这套方法可以节省我们大脑的关键资源。我们的大脑不擅长同时关注多个事件,而因为卡片上能书写的地方有限,所以我们每次只能表达一个意思,从而减少了注意力的耗散。同时,每写完一张卡片都可以让我们产生一种任务已经完成了的感觉,这 不但减轻了短期记忆的压力,而且会让我们产生一种成就感 ,像游戏一样让我们欲罢不能,不需要动用意志力强迫自己专注。

       当然,卡片笔记的好处不仅仅是节省大脑资源,它还可以帮助我们的大脑进行自下而上的思考。

       我们每天接触的大量信息会刺激我们的思考。带给我们灵感的可不光是课堂或者书籍,还可以是一段视频,一次谈话,一场电影,一篇微信公众号,等等。我们不太擅长管理这些零星的启发,以至于有些人认为这是碎片化阅读,会让人变得浅薄,缺乏思考。

       但是本书作者认为,碎片化输入本身并不是一个问题。最直观的例子就是,大多数人的母语都是依靠碎片化的输入慢慢习得的,而不是依靠系统学习语法。因此,问题不是碎片化输入,而是我们缺乏管理和整合碎片化信息的手段。

       在这方面卡片笔记的优势很显著。卡片笔记非常灵活,可以很好地配合我们的思想自由地驰骋。不管接受的内容是来自电影,谈话,还是公众号,我们需要做的,只是拿出一张卡片,把自己的思考写下来。卡片笔记不仅操作简单,而且可以直观地衡量我们的收获和成长。因为每张卡片上只会写一个关键点,所以有几点收获,就会写几张卡片。这样一来,卡片积累的数量就成了我们成长的进度条。

        这样的成长是扎实的。我们大脑里的某个想法可能转瞬即逝,但是在卡片盒里的思考永不忘记,新的想法会变成一张张新卡片。这就意味着,思考的成果是可以不断累积的。我们用卡片盒子的时间越久,里面成形的想法越多,我们思考结果的质量也就越高。同时因为里面信息彼此之间差异极大,所以很多之前看起来完全无关的想法,可能突然产生链接,孕育出意想不到的奇妙创意。

       在金融领域有个术语叫复利效应,是指本来不多的钱在长时间不断利滚利之后,可以变成一笔巨大的财富。这个效应在卡片笔记法中也是成立的。我们每次记录的卡片,都可能推动下一次的思考。这样一来,卡片越多,我们越容易产生新的想法和思考。卢曼教授出版了58本学术著作,数百篇论文,积累了9万张卡片,但他平均到每天需要写多少卡片呢?只有6张。这就是复利效应的威力。

       当卢曼教授将自己的卡片笔记法应用到学术写作中时,他似乎就开了挂。不少学者还在为写某一篇文章焦头烂额,他已经凭借自己卡片盒里的大量想法,同时写作很多篇论文。他的学术产量非常惊人,同时质量也很高,充斥着极为精彩的思考。有人评价卢曼说他担心的似乎不是字数不够,而是学术论文的篇幅无法装下他那么多精彩的思考。当被问到自己为何如此高产时,卢曼的回答显得很谦逊,他说,“不是我想出来的,是卡片盒子想出来的”。

       这样看来,卡片笔记法和我们传统的笔记不同,它不是把知识搬到纸面上的记录,而是从输入到输出的一个思考系统。这个系统可以更加有效地推进我们大脑进行自下而上的高质量思考,而轻松地完成大量论文,似乎更像是这个高效系统的副产品。

       有不少人在读完这套方法之后很兴奋,想要着手搭建自己的笔记系统,实践一下卡片笔记写作法。但是在实操的过程中,很多人会遇到一些意料之外的所以第三部分,我们就来看看, 如何实践卡片笔记写作法 。在这个部分,我们会聚焦三个问题,分别是写好一张卡片笔记的窍门是什么?怎么管理卡片盒子?怎么产生一个关键性洞见?

       让我们先从写卡片说起。这是卡片笔记的基本要素。每张卡片上我们只需要写三个内容: 编号,主要内容和来源 。比如,我在读一本叫作《稀缺》的书,书里提到稀缺这种心理状态会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稀缺的心理状态就是,当人们感到时间有限或物资有限的时候,会产生一种感到珍惜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可能会改变他们以往的行为模式。比如,一个喜欢同时间做各种事情的人,突然有一个马上交稿的任务,他就开始集中精力写稿子,不再像以前那样同时做很多事情,因为时间很有限;再比如,本来一个人喜欢点外卖,但他突然发现自这个月自己剩下的钱不多了,他想想自己买菜在家做饭菜比较省钱,于是开始在家做饭吃。稀缺这种心理状态改变了他们的行为方式。我觉得非常有意思,那么我就可以写一张卡片,先给它一个编号,比如24号,下面写上我想记录的句子, 稀缺迫使我们产生权衡式思维 。让 我们做事情更理性,更有选择性,规划性 。底下再写上来自《稀缺》这本书的第80页。这张卡片就完成了。

       每张卡片只表达一个意思,那如果我进一步的思考还有很多,意犹未尽呢?比如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呢?有没有什么相关的研究可以佐证这个想法呢?再比如我想到我下周去买东西的时候需要列购物清单,不能想到啥买啥。没有关系,在刚才的24号卡片背后,再追加一张卡片,编号25就可以了,再不够就继续往下写。

       那如果我在写24号卡片时产生了另一个想法呢?比如我突然想到,除了稀缺这种心理状态会影响人的个人行为和选择,还有一种状态也会,例如,本来一些人饮食很规律,可是当他们面临巨大压力的时候,就开始暴饮暴食,导致肥胖,那压力是不是也会影响个人的行为和选择呢?这个想法和我之前笔记的方向完全不同,那怎么办?我只需要再写一张新卡片,夹在24和25号之间,给它编号24a就可以了。

       按照这个方法记卡片笔记,我们的卡片盒子就可以慢慢壮大,变成一个为我们提供思路和灵感的小帮手。但是不少人在自己的卡片多了之后,会觉得里面零碎和无关的信息太多,并不能发挥出书里所说的效果。作者提醒我们说,要注意提高笔记的质量。因此,他将笔记分成了三类,第一种是 我写的下周要去采购的购物清单 ,这是要做的专门的某个项目,这叫 项目信息类 ;第二类是我读《稀缺》时顺手抄下来的里面的精彩段落,这属于 文献摘抄类 ;第三类是我根据摘抄的段落想到的压力与肥胖的想法,这属于 想法类 。作者认为,为了提高笔记的质量,我们应该去除卡片盒子里无关的笔记卡片,只保留想法类的笔记。文献摘抄的卡片可以放在另一个文献卡片盒里,方便我们写论文时查找,至于项目信息类的笔记,可以全部整合在一个专门的文件夹, 项目结束之后,直接把文件夹扔掉即可,无须放入卡片盒里 。

       但即使卡片盒里存放的都是自己的思路和想法,这也还是不够。作者建议, 把平时记录灵感的卡片设立为闪记笔记,只记录,不存档,有想法就记下来 。过一段时间我们回来再看,也许自己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更好的想法,这时我们只留下有价值的笔记, 完善一下卡片里的想法和表达 ,作为永久笔记保存在卡片盒里。这样一来,卡片盒子里留下来的主要是自己经过反复思考后的精华,因此卡片盒中的思想纯度更高,优秀的想法更加容易发生碰撞,产生更多的好想法。

        这样整理过后,卡片盒子可以成为我们产生新想法的有力武器。但是新想法并不会从天而降,需要我们在翻找卡片盒子的过程中,去总结和发现。那么有没有什么寻找新想法的窍门呢?作者在书里推荐了两种方法,分别是,寻找不常见的联系,和寻找有差异的解释。

       我们先来看看不常见的联系。我们一般说到的创意,其实是发现别人没想到的新组合。就像古腾堡发明的印刷机是一个划时代的发明,其中两项关键发明是用合金批量制造的字母模具,另一样是把涂上油墨的字板压在纸上的螺旋压机。但其实古腾堡在很长一段时间从事的工作是金匠,需要批量制造出金属镜子。他制造字模的工艺其实来自制造镜子时积累下来的手艺。此外,他的故乡美因茨盛产葡萄酒,当地已经有一种机器可以用来压榨葡萄。古腾堡只是把这种机器加以改造,用它去把字压在纸上。因此,古腾堡的关键发明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他找到了一个别人没意识到的新组合,把已有的技术迁移到了新的领域。作者说,我们在翻找卡片的时候,可以大胆地去一些看似完全没什么联系的领域,看似无关的卡片往往会有很多我们意想不到的收获。

       新的想法不仅可以来源于没什么关联的信息,也可以来自特别接近但有差异的信息 。作者说,产生一个新的想法有一个特别快的办法,就是构建对立面,也就是针对同一个问题寻找截然不同甚至是相反的观点。这不是为了抬杠,而是为了人为地制造差异。有差异,我们就必须要去看,这两者的共同点在哪里,说的不一样的地方在哪里,哪里说的有道理,为什么不一样。作者尤其提醒说,如果我们在翻找卡片盒子时,发现我们有两张卡片在说同一个概念或者同一件事儿,但是说法略有不同,那么赶快把它们抽出来放在一起比较看看,究竟是哪里不一样,这个时候我们很容易产生新的想法。

       最后,我们再回到刚开始的那个场景。一个对健身行业完全陌生的人,该怎么写出一篇有洞察的调查报告呢?关于健身这件事,很多上班族虽然会办健身卡,但是很少能坚持下去。这是为什么?是不是健身房离公司和家太远?是不是人比较懒?要不要先养成健身习惯?如果要写这方面的调查报告,我们试着用卡片笔记法来做,我开始翻找卡片笔记盒,看到了一张我读《稀缺》时的笔记,说在稀缺状态下人的心理状态也会发生改变,例如当自己要在几天内完成一项任务,没时间就不会想去健身;然后,我又找到一张卡片上的想法,说人在巨大的压力下会改变自己规律的作息。根据这两条笔记,我想到了一个不太常见的思路:人们办了健身卡,又经常不去健身,有没有可能是因为工作强度太大,时间变得稀缺,因此改变了时间安排呢?有没有可能是因为,加班、保证睡眠的优先级永远都排在健身前面,因此一直都给自己找理由没健身呢?

       就这样,我利用卡片笔记法,找到了几条思路,就可以开始写关于健身的市场报告了。

       总结:作者认为,写作真正的难点不在于确定某种固定的流程,而是我们缺乏对大脑自下而上运行的管理方法。卡片笔记写作法是一个不错的解决办法。一方面是因为它可以节省大脑的关键资源,另一方面是因为它可以更加有效地支持我们碎片化地输入信息,并且对信息进行消化和整合。在实际操作时,我们要注意只在卡片盒子里放入和想法相关的卡片笔记,同时提升输入的质量,确保我们的卡片盒子里思想浓度。在如何产生创意的部分,作者建议我们可以在看似无关的卡片之间寻找联系,也可以在不同的解释中比较异同,可以增加很多新的想法。

       最后,我想跟你说说我自己的一点想法。巴菲特的合伙人查理·芒格认为,如果我们想应对这个复杂的世界,我们需要掌握多个学科的不同核心概念,把它们整合到我们自己的思维当中,结合我们的经验,不断修正,获得跨时空跨学科的智慧。这本《卡片笔记写作法》里介绍的方法,正是一个广泛吸纳不同领域的知识和经验,融会贯通,不断发展想法的成长利器。 我们所有的努力,收获,想法都可以随着卡片盒子积累,不断重温,不断生长。让我们在面对这个复杂的世界时,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