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斋,谈夸大自体之《陕右某公》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0
 ——精神分析下的《聊斋志异》

其实某公的这一波操作并不少见,古人很喜欢借鬼神来做自我宣传,比如举兵造反就会声称天有异象,天降神喻之类的,以示正统。某公的这件事情从科学角度来理解,他后肩上应该是长了巴掌大的胎记,而且上面长了很多毛,不过某公是否真能记前世那桩冥府事情那就是不得而知的事情了。 但是有一种大胆的假设,某公编造了冥府事情,这是因为那胎记 让他从小受到了不少嘲讽从而产生了自卑感,冥府事情却是能帮助他去面对别人的嘲讽,让他的与众不同显得更有逼格再不是自卑。

从自体心理学来看,夸大自体(Grandiose self )是指自恋人格当中自体的浮夸和暴露形象,科胡特认为这是在儿童正常心理结构里的固着。 随着在共情性发展的情景(empathic developmental conditions)中,儿童期的夸大自体会逐渐变得驯服,然后整合进了成人人格当中,这个夸大自体的夸大幻想就可以变成推动个体最大程度地运用自己能力在现实中实现最大成就的动力。但如果儿童受到了自恋创伤,那就有可能让夸大自体一直停滞在其原始期待中,而无法更好地整合进人格当中。

某公小时面对自己身上长了巴掌大的胎记,这是和别人很不一样的地方,甚至因为古时迷信有人会认为这是一种不好兆头的情况下,某公很可能会对此很有自卑感。但是在儿童时期的夸大自体作用下,儿童天生会觉得自己与众不同,会有着出类拔萃的出色表现,某公会自然而然地对自己的胎记有着很传奇的解说,来帮助提升自己的自尊心。

这种提升自尊心的办法需要有合适的前提,就是儿童的共情性发展的情景(empathic developmental conditions)是良好的。 所谓 共情性发展的情景(empathic developmental conditions )简单而言是指父母对于儿童的想法和感受能否进行足够的感同身受回应 ,也就是说某公对自己胎记的想法和感受受到家人的认可,家人也觉得某公小时说的话果真如此,真有此事,这样帮助了某公的夸大自体得到顺利发展,也更好地克服了某公的原本自卑感。

如果当年某公家人对于某公小时的话当成是胡说八道,嗤之以鼻,那某公有可能对自己的那块胎记特别自卑,无法容忍别人对自己有任何的指点或者非议;有可能变得神叨叨的,逢人就说那个传奇般的说法等等。 因为某公如果得不到家人更好地共情性认同,某公的自体就会受损,造成自恋创伤,那某公的内心就会一直停留在如何去弥补因为生理上瑕疵引发的心理上缺陷。 不过,古时对于神鬼之说是特别迷信的,而且某公长大成人后又成为进士,所以某公这么去解释自己身上的胎记还是很有说服力的,还是能得到大众的认可。而某公这么努力成为进士,这背后的潜意识动力也有可能是想让自己的解释更有权威,更说服力。

自体心理学关心的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对自尊的掌控。每个孩子在小时候都是很脆弱的,生理上的局限会促使心理层面去寻找自我强大的证据,并希望 表现出来后能得到周围人最重要是父母的认同。 比如小孩子会拿着一幅自己很努力地去画却不怎么样的画给到父母看,小孩子会努力地去有模有样地拿起自己小工具箱去修理自己坏的了玩具,小孩子会尝试去给父母洗碗、洗衣服或者做家务等等。这时的孩子就是在练习寻找自尊心,学会如何去自信—— 我是有能力去做好的,我是最棒的 ,如果此时孩子的尝试不断地遭受到父母的不以为然或者贬低,小孩子的自尊心就会低到尘土里,从此就更别谈自信了。

这也就意味着要想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父母就要学会去从孩子各种拙劣的努力当中正确地 去欣赏鼓励孩子,帮助孩子学会从不同以及更多角度来欣赏自己,找到属于自己的自信。 比如孩子没有把家务做好,也很笨拙,那家长也可以学会去欣赏孩子是多么努力地想去学习新技能,多么努力地想去帮父母干家务活。

而 对于成人来说,如果出现了自恋受损,那就需要通过咨询去重新修复,让夸大自体重新发展起来,重新和人格更好整合在一起,成为自己努力发展的正向动力。 比如自己小时画画被家人笑话难看,长大后这事情如果成为了自己的一根刺,那就需要在咨询中让自己的当初想法得到更好回应和共情,让自己受损的这部分发展成为自己今后画出一幅幅好画的努力源泉,而不是让自己过于纠结于别人对自己画画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