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专业设置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31

学院现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信息与通信工程)、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安全);8个硕士点(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计算机应用技术、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密码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以及2个工程硕士点(计算机技术、电子信息工程);
学院现设8个本科专业和专业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软件工程、通信工程、信息安全、自动化、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微电子技术。 该校早在60年代初就由已故中科院院士曹建猷教授等创办了计算技术专业,是全国最早设办该专业的高等学校之一。后因故停办,1978年恢复招生。1981年又首批获得该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已培养出该专业本科生2000余人。
该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较好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硬件、软件)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与方法,能在科研部门、教育单位、企业、事业、技术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单位从事计算机教学、科学研究和应用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毕业生具有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分析研究、系统设计、技术开发能力,能从事多媒体信息处理、数字通信、计算机网络及数据库开发应用和管理方面的工作。
该专业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现有教师20余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0人。 我院于1993年开办通信工程专业,现属通信工程系。经过短短几年的建设和发展,该专业已形成了涵盖2个博士点、3个硕士点,包括教授14人,副教授14人在内的30余人的师资队伍以及通信工程实验室和通信实验基地在内的良好的办学条件。现已毕业5届本科生300余人,目前在校研究生100余人,本科生800余人。
通信工程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在30余名教师中,有1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博士生导师、现任院长范平志教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家首届发明奖金奖获得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国内外知名信息论与编码专家、神经网络与计算机专家、博士生导师靳蕃教授,知名密码专家何大可教授。另外,学院还聘请了中科院院士陈芳允教授、王守觉教授、朱中梁教授、保铮教授、简水生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乐民教授、叶尚福教授、吴佑寿教授等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任名誉教授和兼职教授、客座教授。
本专业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有:移动通信、卫星通信、光通信与光通信器件、通信编码、通信保密与安全。
通信工程专业培养具有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络等方面的知识、能在通信领域从事研究、设计、制造、运营及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国防工业中从事开发、应用通信技术与设备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
毕业生具有计算机系统分析、设计和开发应用能力、能从事通信领域的程控交换、移动通信和光纤通信系统工程设计、技术开发和企业管理方面的工作。 我院于1976年开办自动控制专业,该专业在新颁布的专业目录中为自动化专业。20多年来,已培养该专业本科毕业生700余人,其中不少已成为路内外技术骨干。
本专业培养具备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控制理论、自动检测与仪表、信息处理、系统工程、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和网络技术等领域的知识,能在运动控制、工业过程控制、电力电子技术、检测与自动化仪表、电子与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管理与决策等领域从事系统分析、设计、运行和科技开发与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毕业生具有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分析、设计和开发应用能力,能从事自动检测、自动控制、过程控制、铁路、公路及城市交通信号控制等方面的工程设计、技术开发和企业管理工作。
该专业属自动化系,现有教师近20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3人。 我院于1986年开办信息工程专业,该专业在新颁布的专业目录中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现已培养出该专业本科生300余人,深受路内外用人单位欢迎和好评。
本专业培养在电子信息控制和信息处理工程中应用微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及电子技术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毕业生可在交通运输、各类工业和技术部门从事电子技术和计算机信息处理方面的应用研究、设计运用、技术管理等工作,并可从事相关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
该专业属电子信息工程系。现有教师10余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4人。 我国目前只有少数高等院校设置信息安全课程,教学内容尚无法涵盖信息安全的全部领域。另一方面,在一个较长时期内,金融、商业、公安、军事和政府部门对信息安全人才的需求量是很大的。目前,信息安全人才严重供不应求。为此,以西南交通大学密码学硕士点数年的建设为基础,西南交通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开设了信息安全本科专业,专门培养信息安全高级技术人才。
信息安全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涉及信息论、计算机科学、通信和密码学等多方面知识,其主要任务是研究计算机系统和通信网络及其所承载的信息的保护方法,以实现系统内信息的安全、保密、真实完整和可用。信息安全的核心是密码技术。西南交通大学1996年获得密码学硕士学位点授权,并在通信与信息系统博士点设有信息安全研究方向,有能力在信息安全领域进行各层次学位的人才培养,并且已经培养出一批信息安全方面的研究生。学院还设有计算机安全与通信保密研究所和信息安全与国家计算网格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承担了国家及省部级信息安全课题取得成果,形成了一支稳定的中青年教师队伍。包括西南交通大学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成都中心)在内的实验环境能够满足信息安全专业的实验教学需求。
欢迎有志于信息安全领域的青年报考本专业。 本专业培养在信息产业部门从事软件工程项目的分析设计、开发和项目工程管理工作,以及在企事业单位从事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管理维护工作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具有扎实的专业技术基础,良好的规范化的软件工程设计开发素养,较强的软件设计开发能力,较好的外语水平,能够解决软件工程中的实际问题。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软件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和较好的外语水平,熟练掌握多种常用的软件设计开发工具,受到软件工程设计开发的专门训练,具有在信息产业部门从事软件工程项目的设计开发、项目管理和系统管理维护的能力。
毕业生面向信息产业部门从事软件工程项目的系统设计、开发和项目工程管理工作;可在企事业单位从事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管理维护工作;或从事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良好的规范化的软件工程设计开发素养,较强的软件设计开发能力,较好的外语水平。是在信息产业部门从事软件设计、开发、管理,以及教学科研的中、高级专门人才。
西南交通大学从1978年开始恢复招收计算机应用本科生,是首批获得国家计算机应用专业硕士学位授权单位之一。目前有三个相关专业的博士学位点和六个硕士学位点。已培养计算机大类本科生近3000人,硕士、博士研究生500余人;目前在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1000余人,计算机应用专业硕士研究生200余人。在长期的教学、科研中,建设了一支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所属的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计算机中心、软件实验室、电子信息中心拥有较为先进的教学实验设备,可保证学生的实验实习条件。
学校有先进完善的图书信息系统,可提供多种资料和网络查询,能够满足师生的教学和科研需求。该校拥有国内一流的校园网络,已连接到每个教工住宅和学生宿舍,可为学生提供网络化、数字化的学习环境。该校与四川省内的信息产业企业,迈普、托普、银海等有长期的紧密合作关系,可为学生的实习、实践提供良好的环境。 西南交通大学通信工程专业实验室随着1993年通信工程专业的恢复招生而成立。短短的十余年来,在留英回国专家范平志教授及一大批教师的辛勤努力下,以“通信与信息系统”一级学科硕士点、“通信与信息系统”和“信息与信号处理”一级学科博士点、“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信息与通信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为依托,通信工程专业实验室得到了发展壮大。
2005年至2006年期间,通信工程专业先后被评为首批“校品牌专业”和“四川省品牌专业”。在通信工程品牌专业的建设经费支持下,建立了“无线Mesh网络实验系统”和“无线传感器网络实验系统”,并与深圳市安泰信电子有限公司共同建立“西南交通大学—安泰信射频微波实验室”,从而通信工程专业实验室在设备规模、实验环境、运行机制等方面都得到了综合发展。
2005年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依据“西南交通大学实验室工作三年规划”,优化配置、资源共享,联合通信工程专业、网络工程专业和信息安全专业共同申报 建设“现代通信网络及信息安全实验平台”,成为第一批专业323实验室建设项目,并于2006年得到教育部专项资金修购项目经费支持。该平台的建成,将使通信工程专业实验室更加完善,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认知环境、测试环境、综合调试、研发和个性化实验环境,培养学生对实际工程设计、调试、维护和管理能力,对新技术的研究开发能力。 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综合自动化实验中心前身——自动控制专业实验室成立于1978年,是我院历史悠久的实验室之一,从事自动化专业技术课程的实验教学。经过自动化系教师和实验室工作人员多年来的认真工作,特别是近年来,在该校专项资金的重点支持和建设下,以厚实的国家级重点学科——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学科为依托,综合自动化实验中心在实验环境、仪器设备规模、运行机制等方面得到综合发展,形成了以铁路自动化为特色、实验教学与科研并举的实验教学特点。
综合自动化实验中心座落于该校犀浦校区,建筑面积约600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近300万元;实验设备150余台套,其中自制与监制教学设备与实验装置20余套。中心定编人员1名,兼职人员4名,平均年龄40岁。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2人,具有博士学位1人,硕士学位3人。每年都有多名教师与实验人员共同开发新实验、自制实验设备并指导实验,曾多次荣获校、院教学改革优秀奖。图1为自制的微机数控系统模拟实验台。 软件工程系实验室是以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微机实验室为基础组建而成。该实验室已经建成软件应用基础实验、PASCAL语言、C语言、C++、网页设计、SQL SERVER数据库实验环境;可以随时提供Matlab数学类科技应用软件、EDA电子自动化软件、 System view通信仿真软件实验环境。
实验室建设的目标是:建立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相适应的的软件应用基础实验环境;建立与软件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专业实验环境。该环境支持多媒体实验教学、支持网络软件开发和软件工程训练、支持工程实践项目和毕业设计的开展,并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软件工程专业实习的主要基地。
软件工程系实验室具有丰富的软件基础实验资源,制度完善的实验室开放机制,实行每周7天开放制,并提供优质的实验服务。欢迎广大师生来该实验室完成你的实验! 信息安全实验室随着2005年学校第一批专业323实验室建设项目的开展而成立,并于2006年得到教育部专项资金修购项目经费支持。短短几年来,在中国密码学会理事何大可教授及一大批教师的辛勤努力下,以“信息安全”一个博士点,“密码学”和“信息安全”两个硕士点,以及“信息安全”一个本科专业为依托,信息安全专业实验室逐渐发展起来,并于2007年秋季学期投入使用。
信息安全实验室作为本科专业教学型实验室,主要面向信息安全、网络工程、计算机、通信工程、软件工程等学科专业,开设有《信息安全综合实验》课程,并承担《密码学》、《认证理论及应用》、《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电子商务安全》、《信息系统安全工程》等专业理论课程的配套实验。主要设备有网络信息安全教学实验系统、指纹采集仪、智能卡读写器、数据密码卡等。信息安全实验室以专业性强,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为特色,并努力建成一个具有优良的实验环境、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体现学科最新发展方向的专业性实验室。 随着计算机网络应用的逐渐普及,社会对网络方面的人才需求不断增加。为了满足社会需求,培养有特色专业的急需人才,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该校于2000年开始设置网络工程方向,并于2002年成立网络工程专业,开始招生。
在所制定的网络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中,《计算机网络》是网络工程等全院所有八个专业(含专业方向)的必修课;《网络工程与设计》是网络工程专业的必修课;《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是网络工程和信息安全专业的必修课;《网络编程技术》是网络工程、软件工程和信息安全专业的限选课;《计算机网络(综合)实验》是网络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软件工程、交通信息控制、自动化等专业的必修课,是通信工程专业的限选课。为了满足学科的发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在学校、学院的努力下,与2002年成立了计算机网络实验室。
实验室建设之初,学院、学校共同投资30余万元,购买了一批网络实验设备,虽然设备型号比较齐全,但数量较少,大多数实验同学不能亲自动手操作,主要用于教师讲解演示。但正是通过这些设备的应用,在几个任课教师的努力下,成功地探索出了网络室建设方案,逐步形成了完善的计算机网络实验大纲,发表了多篇较高质量的教改论文,进行了多项实验教改项目。并于05年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网络工程技术与实验教程》,该教材入选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教材。实验室的软件环境建设取得可喜成绩。
2006年,为了整合资源,共谋发展,学院把<通信工程实验室>、<网络工程实验室>、<信息安全实验室>合并成《现代通信网络与信息安全实验中心》。在“国家教育资金专项修购”项目、学校“323”项目、“计算机品牌专业建设”等项目的支持下,学校、学院共投资150多万元用于购买计算机网络综合实验设备,建成了功能完备的 万兆全IPv6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实验室设备的数量和种类基本可以完成与网络专业相关课程的所有实验项目。网络实验室的硬件条件也位于全国高校先进行列。 随着微电子行业的高速发展,社会对微电子方面的人才需求不断增加,IC设计人才奇缺。为满足学科发展,培养高质量微电子专业人才,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于2006年元月成立微电子技术专业实验室,承担微电子技术专业和全校与微电子技术相关专业的课程实验、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任务。
实验室位于X6404,面积约65m2,硬件平台由3台SUN工作站(2台Blade2000、1台Ultra45) 、1台IBM服务器、26台PC设计终端构成的局域网络组成, 其上可运行Cadence、Synopsys、Mentor Graphic等著名公司的大型IC设计软件,可供28人同时设计或仿真验证电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