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相信刘嘉讲的心理学实验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0
偶然看到“得到”微信公众号中有一篇文章说刘嘉讲的30个心理学实验的故事的其中五个,幸好,我学过一些心理学知识,所以这些个所谓心理学实验,我一个都不相信。

我只写评论,原文自己看链接:http://mp.weixin.qq.com/s/moaBoSpLWiMI_7SRLhTMDQ

一、关于猴子吃香蕉形成社会规则的实验

首先这个实验不可能在猴子中形成“习俗”,可以判定实验是假的,这是一个传说罢了。

原因有三:

1、大脑局限

在意识层面,猴子的大脑虽然也有哺乳动物的群体感知,但那是识别猴群个体之间的关系,而非传递一种文化概念上的习俗,文化上的习俗需要语言和文字来传承,猴子的叫声并非语言,而只是简单的信号,根本表达不了不能吃香蕉的这个意思,充其量就只能是预警。

2、基因局限

在下意识层面,有些动物通过冬眠躲过饥恶的寒冬,还有些动物天生就有捕捉其他动物的本领。但那都需要几万年的长期反复习惯才能在族群中形成下意识的行为模式,电击猴子这件事即便电击一百年都不可能让这群猴子形成不吃香蕉的下意识。

3、记忆局限

在记忆层面,猴子和哺乳动物一样,缺乏长期记忆能力,不会长期记得吃香蕉被电击这件事,所以一旦停止电击,用不了多久就会有猴子吃到香蕉。

综上,所谓电击猴子吃香蕉从而形成社会习惯这个实验纯属无稽之谈。

二、双胞胎实验

爬楼梯这件事根本就不是一项必需通过学习才能习得的技能,正如走路、跑步和跳跃一样,任何一个正常人都能在其发育成熟的阶段自发而获得。比如假设一个人从来没有爬过楼梯,他只要发育足够成熟,根本不需要任何学习和训练,只要前面有一个人爬一遍,他看了就能立即学会,而且即便没有任何人的演示,如果一个梯子摆在他面前,而他有爬上去的动机,他稍微试几下就能爬了。

这个实验本身的假设基础根本不成立,还要用这个实验来说明父母的教育问题,简直是荒谬至极。

三、铁锁吊桥的实验

这特么也叫做心里实验?!叫做“胡思乱想”好不好!这个实验就只能在脑袋里面臆想,根本就不能真实地去做。为啥?因为傻子都知道,同一个女孩你只能在某一个地点第一次遇到她,而不可能在两个不同的地点都第一次遇到她。那特么只能是你第一次遇到她以后就失忆了,否则第二次遇到怎么可能又变成第一次呢?

一个胡思乱想的故事居然也叫做心理实验,还得出一个看似有道理的结论,并被这么多人看了后点头称是,我顿时觉得整个世界都不好了。。。

四、“返老还童”实验

我无法知道是否真的有这个实验,如果有,那也与其结论“控制”没有什么太多关系。

为啥呢?因为这是一个常识,即社交是人的基本需求,社交可以焕发一个人的活力,这与年龄没关系,任何年龄的人都需要社交,然而老年人会更显得突出。因为能够存活下来的老年人,其身边的老朋友会越来越少,而老年人又没有什么工作上的社交,所以相对年轻人,老人的社交会明显减少。

所以将16个老年人放到一起呆一段时间,无论是否是在时间胶囊中,他们大部分都会通过社交而在精神面貌上得到改观,这就像组织一群人去旅游,他们当然会因此而兴奋一段时间,无论他们是否有20年前的东西玩。

所以这个实验的结论其实违背常识,或者说绕开了常识性的因素,杜撰了一个所谓的“控制”理论,纯属特么忽悠。

五、斯坦福监狱实验

这个实验的出名是因为被拍成电影,但电影有多少夸张的成分我们不得而知。

好在目前能够通过网络资讯看到一些端倪,据我查询,这个实验的真实情况并非像刘嘉讲述的那样,但我想不通的是广告上说的一个学了心理学有二十年的人,居然会拿这种案例来讲。

具体自己去查,这个案例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另外心理学实验一般需要双盲测试,即测试人和被测试人(被测试人通常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都不能知道哪一组人受到真正的测试标的(药物、仪器干扰、语言内容等)的影响,这样才能观察出比较客观的结果,知道额外变量在心理上起到的真实作用。

然而这个实验从一开始就告知了大家的角色和场景,因此与其说是一种心理实验,毋宁说是一次行为引导,根本不具有任何科学价值。

总上,作为一名心理学爱好者(特别强调,我仅仅是看了几本书,参加了几次所谓的心理学大会,没有任何正规专业学习和训练),我对于刘嘉讲的这些东西嗤之以鼻!

我不知道那些真正受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学专家会怎么看,但我知道有相当多的人可能是真的相信了这些故事,并用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这大概除了变得愚蠢以外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所以我觉得我有必要提出上述这些看法,虽然我也知道不会有多少人看,但总比没有要好。

另外作为“得到”APP的用户,我想说:如果以后这样的内容多了,将失去顾客信任,要知道能够愿意看书、听书的人,一般都不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