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水乡的自然景观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2

雷祖殿
湘潭县西南的雷祖殿,旧名狮形山。因形似天狮而得名,以395米高度雄视邻山,位于分水乡石江村与排头乡交界处。雷祖殿原在山下寒婆坳,那天,庙祝颜三盘老倌丢了雷祖菩萨,七寻八寻,在岭上寻到清回安放好,第二早又丢了,又在岭上寻到了。他说:“雷祖老爷!您是想到这里来住吧,可这里凸凹不平,起不得屋呀!”就是那晚雷电大作,惊天动地。次晨一看,山顶已铲得一敞平,正好建庙。
在岭上建庙,要很多钱。正好这里是十一都、十四都、十五都交界处,便由三个都共建,故又名“三界寺”。
古色古香宋贞桥
湘潭县西南隅之宋贞桥,以古朴清香著名。此桥位于分水乡同合村,乘车沿湘潭至分水乡公路南上至曲江桥下车,沿河南走,浅流汩汩,杨柳依稀。步行约一公里半,迎面一圆山,婷婷玉立。在两峰之间,松柏盈头,青翠欲滴,恰似玉髻中簪瓮内青螺。此螺陀山也。
绕过螺陀山,是两山夹峙峡谷。谷中一河,河上横跨古朴雄伟独拱宋贞桥。
宋贞桥,是农村少妇,披身秀发,全是红色块石砌成。苔痕爬遍,带着浓浓的泥土芳香,半拱桥身,为碧波衬映,百庞满月,波光跳媚,简直摄魂夺魄,令人倾倒。秀发舒张,平伸两岸,迎来送往,过担驰车。桥侧石凳,俯首低寻,可看到横额上三个菩萨:容貌清秀的宋贞娘娘在中,峨冠长髯的府君伴左,粗眉大眼的牛黄大王待后。
桥始建于800年前的南宋宁宗时。富户刘大寿想修桥,未修即死。妻子宋五娘完成了遗愿。越600年,桥毁于洪水。两岸阻隔六十多年。到清光绪廿六年,乡绅李春圃、彭礼园为首集资重修。修桥中,出现两件神话般的事情:
一、桥下两把剪刀。清翰林院编修赵启霖在重修宋贞桥序中写道:道光戊戌大水桥址塌损,露剪刀两柄,见者异之,仍置桥下。又数十年,至光绪庚子重修,方鸠工时,二剪刀者仍于潭底得之,光泽莹然如新。众益异之,复置桥内,并发表议论,维古今递嬗(同“禅”更替之意)陵谷迁贸,独精诚之至,足以自存于天地而不敝。甚或一器一物,留遗千数百年,类有神灵护持之者。
其二,承包石匠因亏了本,末期,只好带饭凿石。最末块尖石(要不差分毫,才能吻合)怎么也凿不好。午来一老妪乞食,石匠与共食之。食毕,老妪自荐凿石,果然天衣无缝。事后,老妪不知何去,也无人认识。众猜想,宋五娘成神,特来遂初衷成桥。如是崇为宋贞娘娘,冠名宋贞桥,香火旺极一时。
桥西隙地,原有二庙,宋贞庙、水府庙。设水府庙,因此地扼全乡85平方公里水道瓶颈,远望昌山淡淡,近树婆娑,垅田开阔,楼台星罗。暴雨则烟波浩淼,雨阳时若,则稻穗飘香。据说百多年前,涓江舟楫可上溯至此。经考:同治年间,绰号都督的彭咏六,为拦阻雷下坝财主偷运谷米出境,砍下大树横在宋贞桥上河面,使船无法下驶。又光绪年间彭彩二在晓南港丢了货,将拖货的船拖回,吊在中湾大塘数年。且附近现有屋场曰钉船厂,自是当年造船处。以水口为冠的水府庙联:水府接三湘七泽;口碑传万古千秋。十四字概括了古事今情。
古老的山乡,古老的风光,古型的桥洞,古朴的传说,桥名宋贞,屋名钉船,人名都督,山名螺陀,仿佛生活在古老的时代,喷放出古代的书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