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巨变《百年县庆》800字

帮帮忙!!!!!!!!!!!

第1个回答  2013-12-18
记录我的百年县庆
2008年是我的家乡古蔺建县100周年,对于古蔺人来说无非就是回顾吧、庆祝吧、高兴吧、展望吧,对我来讲,可不只是这样,甚至这些感受只能算轻若鸿毛,重如泰山的是交给我负责的开展县庆活动的任务。
9月23日23点,我为之付出一年心血的县庆活动基本圆满结束,可以放下心情、放下任务、放下过去,走向新的开始。可是从那天直到现在,我都还是很忙很累,忙得没有时间好好梳理那段特别的时光,累得没有心情细细品味成功的酸甜苦辣。
其实很想把这个过程记录得生动活泼、神采飞扬,问题在于每次想要提笔时,那么丰富的过程竟然无处着手形容。尤其是隔了那么久,落笔的时候更加生涩。
还是把县庆总结会上的情形说一说,为今后留个纪念吧。

县庆后,情绪莫名其妙的低落,嗓子马上开始沙哑,腰椎间盘疼痛开始发作。26号下午,何县长召开县庆总结会,各部门各单位依次发言,之前我告诉主持人彭部长,我嗓子沙哑就不发言了。可是听着大家回顾,往事一幕幕浮现,情绪渐渐升温。快要结束时,正好彭部长发短信来“你要发言不?”我略加思索,回复“时间允许的话我还是发个言吧。”于是彭部长把我安排在部门发言的最后一个。
我说:我想把参与县庆工作的全过程概括为六个阶段。
一、激情飞扬、信心百倍。成立组委会、组建县庆办的那一个月,想象着县庆的神圣、隆重、庄严,作为一个热爱家乡的人,充满向往,希望所有的古蔺人都和我一样为家乡欢呼、自豪,为古蔺的发展振奋精神。心甘情愿地接受了县庆任务,为自己即将在这项重大工作中接受挑战和锻炼充满兴奋。
二、热情洋溢、大张旗鼓。征集活动建议、古蔺精神、县庆主题、县花、县标志的日子里,我和大家一起忙忙碌碌,不停地探讨、修改,非常充实,感觉十分有意义。这个过程使我真正深入了解了古蔺的历史人文。特别是关于古蔺精神的定位,书记县长各自的想法不一样,为此我们很慎重很小心,倒不是为了讨好谁、将就谁,因为两位领导的见解都非常深刻,不过是为了达成共识,得到更大范围的认同。最后灵感来自于一位机关年轻干部的建议,我们把这个建议和其他比较重要的意见建议汇总,在县委中心组学习会上讨论,在全县进行投票公示,最终定为“乐观自强,神采飞扬”,应该说还是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赏。
三、规模收缩、低调推进。年初遇到冰雪灾害,工作重心放到抗灾上,本想按照县志记载,把县庆启动仪式和新闻发布会定在2月26日,结果推迟到3月26日,同时举办了双沙菜花节。原以为要进入正轨了,谁知又遇到到汶川地震,县庆的调子只好更低,方案做了不知多少次调整,工作量却没有减少。最终定下了庆祝大会、地方特色文艺演出、百年成就展、迎宾晚会、郎酒之夜、太平陈列馆开馆仪式、投资项目推介招商会、商品展销会,加快县庆十大工程建设,完成了《古蔺赋》。
四、集中力量、加快进程。第五次组委会后离县庆主体活动时间就只有一个月了,开始把工作重点放在安保、后勤接待、应急保障、项目验收等方面。这段时间和各部门联系特别密切,大家工作都很忙很累,用他们的话说“火气也很旺”,在似火骄阳下,不停地开会、督办、查看现场,少不了争论和误会,免不了生气着急。我尽量地调和矛盾,主动承认失误和承担责任,让大家减少摩擦。
五、聚精会神、奋力迎战。最后的一周极度忙碌和紧张,开了第六次也是最后一次组委会,然后不停地开展现场演练、查漏补缺。嘉宾的的名单迟迟不能确定,很多工作只好等待到最后一刻才能赶出来。除了协调统筹外,我还具体负责三个会场的现场布置、观众组织和部分议程、节目,工作量和难度都非常大,整天马不停蹄,幸好身体健康、精神抖擞,像鼓足风的帆船,开足马力冲刺。
六、感受成功、满怀感恩。回想主体活动的两天,当时的情绪仍然如临其境。一是紧张——第一次参与组织这样重要大型的活动,代表着古蔺形象,全县80万人民和县外各界人士给予高度关注。二是焦虑——时间紧迫,过程波折,变化频繁,疏漏多多,人手不足。三是气愤——少数部门不重视、不积极,少数工作人员不敬业、不作为。四是感动——很多领导和同志全力以赴、毫无怨言,县领导的理解和关心,身边同志、亲友的问候和鼓励。
总结经验教训:一是工作不细,例如迎宾午宴和投资项目推介招商会都安排在兰尊酒店三楼,忽略了时间的冲突,后勤工作人员的培训、临时工的安排没有细化等。二是统筹调度不科学,效率不高,各个工作组之间的衔接配合、资源整合和现场工作事先考虑不周、现场调度凌乱。三是过于乐观,对形势和困难估计不足,如观众人数、会场布置的时间人手等出现了意外的难度。
值得欣慰的是在将近一年的工作中,即使有争论,但没有发生影响工作推进的摩擦,得到大多数领导、同志和群众的认可,总算顺利地完成了任务。因此更多的是感谢,感谢组委会领导对我的信任、指导,感谢人生中有这样的经历得到锤炼,感谢所有参与的同志和朋友对我的支持、帮助、宽容、鼓励、肯定。
说到中途眼泪就流下来了。其实我是可以控制得住的,犹豫要不要放纵它,最终还是自己本性中偏要打破常规的性格选择了释放。
在当晚的庆功宴上没有不喝或者少喝的理由,当然醉倒,有点失态,热泪横流。也许旁人以为缘于委屈、辛苦,自己觉得更多的是感慨和对未来的茫然。

到现在,很长一段时间了,记忆中回放得最多的是23日中午,40度的高温烈日之下,在毫无遮挡的体育广场,眼看郎酒之夜的演出时间一分一秒逼近,而准备工作进展缓慢、失误频现,工作人员都疲惫得不想动弹,我站在密密麻麻的凳子中间,顶着明晃晃的太阳,眼睛刺痛得含着泪睁不开,着急难过得全身紧绷、精神沮丧。不停地打电话,不停地穿梭,不停地调度人请求帮助。好不容易解决了场内的问题,又去检票口,面对越来越拥挤的人潮,不停地喊话,不停地解释,不停地提醒工作人员。先生一直陪着我,都看不下去了,斥责我“这些事又不一定要你来做,你冲在前面干什么?”我还吼他一声“你知道什么!今天的检票压力太大了!我不带头,他们更不肯尽心尽责!”深夜,曲终人散后,坐在一片狼藉、空荡荡、黑黢黢的广场上,落寞迷茫。终于完成了这件任务,坦然交差,如释重负;县庆办即将解散,自己也将离开宣传部,难免不舍,怅然若失。

往昔渐渐淡去,隐隐作痛的心渐渐平静,酸楚的情感也渐渐隐藏。是时间在发生作用,也是自己有意无意去忘却。想来若干年后,此事恐怕便只是一句话的回忆了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