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乱了,病就来了,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10

前言

外求是小道

内求是大道

养生 的最高境界是养心


就 养生 而言,下士养身,中士养气,上士养心。

看一个人也是一样,观相不如观气,观气不如观心。


01 病从心生,从心治

现代医学也证实,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对身体的影响是很大的。无论正常人还是病人,中和的心态,不但有益于防止疾病的发生,对疾病的治疗也起到很大的作用。

例如有些病人,在确诊前还能与疾病缠绵很长时间,一旦确诊却很快就会过世?这就跟心理因素有关系了。

有一句俗话,叫做“哀莫大于心死”,如果一个人,他的潜意识里失去生机,那么他的生命之火也就会渐渐熄灭。

“生机”相对的是“病机”

“病机”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最关键因素。箭欲发,必先拨动“机”;“机”是安装在关键部位,触动后可引发强烈变化的装置。任何事情都有“机”,即事情发生的关键因素。它是点,不是面,但触动这个点,就能带动面。

病机一开,人就进入了病的恶性循环。 外求是小道,靠求医求药只是对标治疗。

人体自有大药,是说人的身体有一种自我调节、自我修复、自我进化的功能。这种自我修复机制,你越用它,它就越强...

生机一开,人就会进入康复这个良性循环。 内求是大道,靠 养生 养心养性来标本兼顾。

俄罗斯著名的心理治疗医师,希涅利尼科夫先生,在引用扁鹊的六不治时,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没有治不好的病,只有治不好的病人。

一切病从心生,一切病从心治。 只要你还活着,你就有生机。找到了这个生机,对症而治,你就有有机会康复。


02 百病生于气,万病源于心

现实生活中,多少人因工作压力、家庭矛盾、夫妻关系等等深陷情绪的深渊苦苦挣扎,身体每况愈下,长期处在紧张、焦虑、压抑、自责中,甚至患上抑郁症。

我们时常会听到“百病皆生于气,万病皆源于心”,中医强调七情致病,正所谓:“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气”在中医理论里,既是生命活动的基础物质,也是身体 健康 的保证。

“气”的概念,更是进入到我们生活中每一个角落,并指导我们的日常生活。诸如“中气十足、气势汹汹”等关于人神采的形容,都无一不和“气”有关。

人体中的气血是一对阴阳,血为阴为体,气为阳为用。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气不足,易得淤积之病,如肿瘤、血栓等;气太过,易得脑出血之类的病。 所以,只有气血平衡,人才能 健康 。

七情六欲之过伤元气、伤心肾。 多嗔伤肝,多淫伤肾,多食又伤脾胃。睡时如有思想,不能安着,切勿在枕上转侧思虑,此最耗神。

普通人要做到缓解内心压力,平复波涛汹涌的情绪,谈何容易!中国有句老话:心病还须心药医,解铃还须系铃人。

寻其根,其根在心,心空则一切自化。 针、药、灸、按摩等手段只是辅助治疗,帮助血气之流通。


03 健康 ,从调节心性开始

心净则身净。 健康 ,从调节心性开始。

药物对治病来说都是治标,不是治本,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

因为病都是错误的因产生错误的果。错误的因不除,错误的果就不会绝根。与其相信药物,不如相信自己所具足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这 需要在你得道(智慧开了)的前提之下,才能分辨这一切

人的大部分生病现象是人体在调节、清理身体垃圾时所表现的现象,是人体自动调节平衡所表现出的状态,所以应该把它们当成正常的生理现象,而不应该去把它当成病因来消灭。

所以当人在生病的时候,一定不要有怨恨心, 心里要安定,心定则气顺,气顺则血畅,气顺血畅则百病消 。 人生最忌是个乱字,心乱了,对外可以紊事,对内可以打扰血气,使之失正常。

烦恼怒恐喜忧昏疑,都是乱,为多病的根源,不但养病时不应乱,即平居时亦忌心乱。

人违背了 养生 法则,虽不一定会立即得病,但一旦形成习惯,就会大大增加得病的机会。这就和交通规则一样,你违背了交通规则,不一定会出事故,但其危险性是显而易见的。


04 三种增加人体自愈力的方法

1、动则生阳,静则养阴

动则生阳,适量运动能治愈很多疾病,特别是慢性病。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法。

人体的十二条经脉,都连接着我们的四肢,五脏六腑运转时,难免产生一些内热,于是就需要通过四肢的活动来疏散内热。运动时,我们会出汗,这也是在散热,如果体内有湿、有火、或是有伏邪,也能随之排出一些,可谓是一举多得。

静能养阴,俗话说:三分治,七分养。可见养的作用很重要,这种养包括充足的休息和有规律的生活。

2、均衡饮食,重建生命之源

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但不能过饮过食。

人须保持一定的饥渴才是对 养生 有利。其实这就 是“虚”的妙用

道家讲,虚则灵。这和谦虚使人进步,自满使人落后一样,所以人必须经常保持“虚”的状态,才能时时保持清醒,保持 健康 。


3、调节心性,养浩然正气

中医讲心为君主之官,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都由此而出。

如果指挥系统出现了问题,身体的各个器官就不能很好的工作。因此, 养生 重在养心,养心重在净心。

邪气正气,唯心所现。 心正,气则正;气正,则一切正 。这就是《黄帝内经》讲的“主明则下安,以此 养生 则寿”,整体就会平稳 健康 。

调节心性需要学习圣贤传给我们的大智慧 。正确的观念更能帮助患者消除疾病。因为有了正确的观念,你才会有正确的决定,就会有正确的行为,可以预防许多疾病的发生。


05 养心要养德,德高神凝气定

身体是心灵的一个表象 ,如果我们把疾病归为身体出了问题,我们治疗的就是症状,而我们永远解决的是症状,没有解决症状背后真正的原因。病来病去,病来不去,病去还来,都只是暂时解决了问题。

那到底是谁在决定我们的生命?是谁在决定我们的身体?

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体中都有位“神医”跟随,“神医”在哪里我们是能看到的。

比如:我们身体上划了口子流了血,但不会血流不止,血会自己凝固。为什么?是我们自身的自愈能力。我们不需要告诉血液让它快凝固,伤口快愈合。

这就是这位“神医”,他的力量是最强大的。

道家认为,这是“道”;佛家认为,这是“如来”,儒家认为,这是“中庸”。

那为什么我们这个“道”不起作用呢?因为背道了。

“道”怎么才能产生作用呢?就是 回到“道”中去 ,回到康复的“道”中去。

当我们真正回归的时候,“道”就起作用了 ,身体内在的自愈能力、康复能力就开始启动了,我们的身体就自然 健康 了。

养生 先养心,养心贵在静心,静心的至高境界是乐心。 养心务必要养德,德高才能神凝气定 。养心重在养神,养神说到底是净化人的灵魂。 如果你的灵魂始终是美丽的,那你就拥有了“不老之药”。
心病不解身病难治,儒家思想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干的第一件事应该是修心,先正其心。 修心之后自然可以修身,心不正身修不好。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心灵养护其实就是为了更好的做我们的 健康 养护。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