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福新政是什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3-01-10

罗斯福新政(The Roosevelt New Deal),是指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任美国总统后实行的一系列政策,核心三R:救济(Relief)、复兴(Recovery)和改革(Reform),也称三R新政。

新政增加政府对经济直接或间接干预,缓解了大萧条带来的经济危机与社会矛盾。通过国会制定了《紧急银行法令》、《全国工业复兴法》、《农业调整法》、《社会保障法案》等法案。

扩展资料

挽救银行危机,改革与开始管理金融制度。为了解决银行货币荒,罗斯福政府委托各联邦储备银行根据各银行资产发行货币,授权复兴金融公司用购买银行优先股票的办法给它们提供流动资金。

为了恢复群众对银行的信任,它规定由财政部整顿银行,并监督银行的重新开业。财政部根据要求采取了支持有支付能力的大银行,淘汰了无偿还能力的不健全银行。为保护银行储备和阻止黄金外流,它禁止储藏和输出黄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罗斯福新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罗斯福新政立法

第2个回答  2022-11-12
罗斯福新政。美国总统F.D罗斯福(1882 ~ 1945)于1933年就职,为摆脱严重的经济危机和萧条,采取了一系列社会经济政策。“新政”一词来源于罗斯福1932年接受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时的演讲,当时他声称要“为美国人民实施新政”。
罗斯福新政-历史背景
从1929年到1933年,美国发生了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危机期间,工业生产恢复到20世纪初的水平,13万多家企业倒闭,失业人数超过1200万。慢性农业危机进一步加深,农产品价格下降2/3,大量农产品积压,农业货币收入减少3/5;进出口贸易额下降约2/5,由于价格大幅下降,进出口总值下降70%;信贷危机发展迅速,破产银行超过1万家,占全国银行的一半。罗斯福当总统时,经济危机和阶级矛盾极其尖锐,整个银行信用体系陷入瘫痪。罗斯福随后大力推行新政,试图缓解经济危机及其严重后果。
罗斯福新政-新政的两个阶段
包括前期(1933-1935年)和后期(1935-1939年)。在历时100天(1933年3月9日至6月16日)的美国国会第73届特别会议的指引下,本届会议通过了一系列“反危机”法律,包括新政的两大支柱——国家工业复兴法案和农业调整法案。1935年至1936年,反对和支持新政的斗争愈演愈烈,上述两大法令因被美国最高法院宣布违宪而作废,于是新政转入后期。罗斯福政府相应地通过了一些变通法和其他新法,继续实施新政,直到二战前夕。
罗斯福新政-主要内容
金融和货币政策的目的是防止金融和信用体系崩溃,稳定美国银行的货币体系。这方面的基本政策是:清算银行、存款保险、控制证券发行、向金融部门发放贷款、货币贬值、黄金国有化和购买白银等。政府对银行的具体措施如下:1933年3月5日,下令全国银行“休假”四天,以制止挤兑造成的银行倒闭。3月9日通过紧急银行救济法,再次延长银行延期存款期限,规定银行必须取得营业执照,财政部行使银行复业审批权,以此消灭中小银行。5月27日,联邦证券法通过,加强对新发行证券的管理。6月16日,格拉斯-斯泰格银行条例获得批准,将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分开,以约束银行利用客户存款进行证券投机;《银行存款保险法》(1934年)颁布,联邦银行存款保险公司(FBDIC)成立。政府为5000美元以下的存款提供保险(后来增加到10000美元以下),以努力恢复储户对银行的信任。1935年8月23日,颁布了新的银行法,加强了美联储银行对成员银行的管理,以及美联储委员会对所有联邦储备银行的监督。此外,还通过前总统胡佛(H. Hoover,1874 ~ 1964)建立的复兴金融公司向私人银行发放了大量贷款。政府的新货币政策包括:1933年4月下令禁止囤积黄金和金券,禁止黄金出口,实际上放弃了金本位制;6月5日通过了废除黄金的联合决议,进一步废除了用黄金支付公私债务的规定。所有债券都可以用法定货币支付;《农业调整法混合修正案》授权总统实施通货膨胀,并于1934年1月宣布美元贬值40.94%,即将每盎司黄金的法定价格提高到35美元。此外,还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购买了大量白银,以增加白银在国家货币储备中的比重。
调节劳资关系的政策包括消除生产过剩的强制卡特尔化,承认工人阶级的一些基本权利以缓解劳资冲突,以及举办公共工程以减少失业人数。中央法令是1933年6月16日公布的《国家工业复兴法》,其执行机构是新建的国家复兴署(NRA)。这部法律规定,各行业应当制定公平竞争守则,确定各行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信用条件、销售定额和雇佣条件。接受该代码的企业可以根据反垄断法免于被起诉,其产品被贴上“蓝鹰”的标签。中国各行业制定了700多项此类规范和补充规范。该法还规定:劳动者有权选择加入和组织工会,并通过自己的代表与用人单位签订集体合同;雇主必须遵守最长工作时间(一般每周40小时)、最低工资(一般每小时30 ~ 40美分)并根据规定的条件雇用工人。它还规定成立公共工程局,在33亿美元的范围内开展各种公共工程,以吸收失业人员,增加就业。1935年5月,最高法院裁定《国家工业复兴法》违宪,国家复兴署也相应撤销。此后,罗斯福政府陆续通过了一些替代性法律,恢复了《国家工业复兴法》的部分内容,包括:1935年8月,通过了《格菲-斯奈德烟煤价格稳定法》,实际上重新制定了《煤炭工业条例》;同年7月,瓦格纳-康纳利劳资关系法获得批准,该法保障了工会通过自己的代表与资方进行集体谈判的权利;1938年6月,通过了《公平劳动标准法》,旨在固定每小时40美分的最低工资和每周40小时的最高工作时间,并禁止使用16岁以下的童工。
农业政策包括调节农业生产的政策和清理农村债权债务的政策,旨在摆脱农业危机,缓和农民斗争。国家调控农业生产的中心措施是颁布《农业调整法》(1933年5月12日),成立农业调整署(AAA)。通过政府的奖励和补贴,可以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从而提高农产品价格和农民收入。政府控制小麦、玉米、大米、棉花、烟草、牛奶、猪肉等七种基本农产品的生产(1934年扩大到裸麦、亚麻、肉类、奶牛、糖等所有主要农产品),并与有关农场签订合同,减少耕地面积。停止耕种的土地作为国家租赁土地支付农场租金,这部分停止耕种土地减少的产量由政府给农场的货币奖金补偿。补贴来自农产品加工。尽管数以千万计的美国人在饥饿中挣扎,但政府却拨出巨款购买大量农畜产品予以销毁。1936年1月,最高法院裁定《农业调整法》违宪。为了延续新政,罗斯福政府于1938年2月16日通过了新的《农业调整法》,保留了旧法的一些特点,并增加了新的内容。它要求确定主要农产品的平价(以1909-1914年工农业产品价格比较为基础)和产量。当市场价格等于或高于平价时,农民可以出售农产品。当市场价格低于平价时,与政府有合同的农民可以等待价格售出,抵押剩余农产品获得政府贷款,或者出售农产品获得差价补贴。这是一种建立“定期清算”的尝试,即在好年景买毁农产品,坏年景卖农产品来调节市场。在梳理农村信贷和债务方面,第一个农业调整法案,即联邦土地银行发行了20亿美元债券,用于帮助农民改善借贷状况,以4.5%的低利率为农业抵押贷款提供再融资资金。1933年6月颁布《农场贷款法》,成立农场贷款社(FCA),将各种农业信贷机构合并,大大扩展了农业信贷业务。
城市政策和其他政策主要是关于住房贷款、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以及建立公共工程。鉴于城市小资产阶级的困境和不满,罗斯福政府在颁布《银行存款保险法》之前,还批准了《房地产业主再贷款法》(1933年),成立了房地产业主贷款公司(HOLC),向城市小业主贷款,帮助他们赎回抵押的房屋。后来,通过了《房地产业主贷款法》( 1934年)和《国家住房法》等。,向小业主提供了用于房屋修缮的小额贷款,并允许一些公民以低租金租房。在失业救济和公共工程方面,主要措施如下: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FERA),拨款30亿美元协助州和地方政府向失业者提供救济;先后成立了土木资源保护队(CCC)、土木工程管理局(CWA)和工程进度管理局(WPA),兴办公共工程,吸收数百万失业人口;1933年5月,田纳西流域管理局(TVA)成立。在包括七个州在内的河谷部分地区,修建了梯级大坝和电站(见彩色地图),植树造林,兴修水利。结果,私营公司得到了廉价的电力,几个南方州得到了灌溉。在社会保障和收入再分配方面,最重要的法律是1935年8月通过的《社会保障法》,规定联邦政府根据雇主支付的工资作为失业保险征税;工人和雇主各缴纳工人工资的1%(1949年提高到3%)作为养老保险;需要帮助穷人、盲人、残疾人和孤儿,大部分救济资金由国家承担。此外,同年8月,提高企业所得税和高收入所得税的财产税法获得通过。
罗斯福新政——新政的实质和作用
以“反经济危机”为特征的罗斯福新政,其实质是通过国家干预,大力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以挽救美国资本主义制度,巩固垄断资产阶级的统治。新政的实施对缓解当时经济危机的严重后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没有也不可能造成经济的复兴和高涨,商品大量过剩,失业大军仍达900多万人,新的经济危机(1937-1938年)随即爆发。新政使美国经济和政治的各种矛盾更加复杂和深刻。罗斯福政府在新政上花费了350亿美元的巨资,造成了联邦财政赤字和国债的大幅增加。更重要的是,新政进一步强化了美国垄断组织的统治地位,首先是八大财团(见美国二战前的财团)。1935年,以摩根财团为首的八大财团的资产高达610亿美元,占全国250家最大的工矿公司、铁路、商业银行和公用事业总资产的3/5以上。
罗斯福新政——新政的意义
罗斯福“新政”不仅缓解了当时的危机,而且对美国社会乃至国际社会产生了一系列深远的影响:开创了国家干预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的新模式。
首先,由于经济复苏,美国的社会矛盾得到了相对缓解,人们对美国国家体制的信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从而遏制了经济危机导致的法西斯势力,防止美国走上法西斯道路。
其次,作为应对危机的手段,罗斯福改变了以往中央政府对经济发展的“自由放任”政策,开始实行国家干预,并且这种干预通过国会以新的立法形式诉诸美国经济生活,这是前所未有的。罗斯福时期,总统权力达到顶峰,联邦政府的权威得到加强。
第三,罗斯福挽救国家经济危机的方法不仅成为近代美国国家垄断资本经济制度的开端,而且对其他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从而延长了垄断资本主义的寿命。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最后,“新政”的一些附带措施对今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保护环境和资源。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大萧条伴随着美国连续几年的史无前例的风暴、沙尘暴和干旱。新政时期,国会通过了《土地保护与国内拨款法》,政府派出250万年轻人参加“民间资源保护队”。它还投资购买大片森林和风景名胜,建立国家公园和野生动物保护区。另一个例子是“新政”,它促进了美国思想的活跃和学术文学艺术的繁荣..在整个“新政”时期,美国政府资助了一大批艺术家、作家和戏剧家,使他们一方面摆脱经济困难,独立创作;另一方面,他们受政府委托,把艺术带给学校和人民。罗斯福内阁是一个知识分子聚集的地方,他们参与“新政”的方方面面,因此有“智囊团”一词。
第3个回答  2006-11-27
为应付1929--1933年经济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实行的恢复发展经济的政策,使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没有走上法西斯道路.同时开创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先河.
第4个回答  2006-11-26
罗斯福新政
在美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爆发于1929年至1933年的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总统实施的“新政”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以致于研究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不可回避的要研究这段历史。

1929年10月24日,在美国历史上被称为“黑色的星期四”。在此之前的 1929 年夏天,美国还是一片歌舞升平,夏季的三个月中,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股票由 268 上升到391, 美国钢铁公司的股票从165上升到258,人们见面时不谈别的,只谈股票,直至9月份,美国财政部长还信誓旦旦地向公众保证:“这一繁荣的景象还将继续下去”。但是,10月24日这一天,美国金融界崩溃了,股票一夜之间从顶巅跌入深渊,价格下跌之快,连股票行情自动显示器都跟不上趟,股票市场的大崩溃导致了持续四年的经济大萧条,从此,美国经济陷入了经济危机的泥淖,以往蒸蒸日上的美国社会逐步被存货山积、工人失业、商店关门的凄凉景象所代替。 86000 家企业破产, 5500 家银行倒闭,全国金融界陷入窒息状态,千百万美国人多年的辛苦积蓄付诸东流,GNP 由危机爆发时的 1044亿美元急降至 1933 年的742亿美元,失业人数由不足 150 万猛升到 1700 万以上,占整个劳动大军的四分之一还多,整体经济水平倒退至 1913 年。农产品价值降到最低点,农民将牛奶倒入大海,把粮食、棉花当众焚毁的现象屡见不鲜。

富兰克林·罗斯福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取代了焦头烂额的胡佛,当选为美国第 32 届总统。他针对当时的实际,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大刀阔斧地实施了一系列旨在克服危机的政策措施,历史上被称为“新政”, 新政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三R”来概括 , 即复兴 (Recover) 、 救济 (Relief) 、改革 (Reform) 。由于大萧条是由疯狂投机活动引起的金融危机而触发的。罗斯福总统的新政也先从整顿金融入手。在被称为“百日新政” (1933年 3月9日至6月16日 ) 期间制订的15 项重要立法中 , 有关金融的法律占 1/3 。罗斯福于1933年3月4日宣誓就任总统时,全国几乎没有一家银行营业,支票在华盛顿已无法兑现。在罗斯福的要求下,3 月 9 日,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决定对银行采取个别审查颁发许可证制度,对有偿付能力的银行 , 允许尽快复业。从 3 月 13日至15 日,已有 14771 家银行领到执照重新开业,与 1929 年危机爆发前的 25568 家相比,淘汰了10797 家。罗斯福采取的整顿金融的非常措施,对收拾残局、稳定人心起了巨大的作用。公众舆论评价,这个行动犹 如“黑沉沉的天空出现的一道闪电”。罗斯福在整顿银行的同时,还采取了加强美国对外经济地位的行动。从 1933 年 3月10 日宣布停止黄金出口开始,采取一个接一个的重大措施:4月5日,宣布禁止私人储存黄金和黄金证券 , 美钞停止兑换黄金 ;4月19日 , 禁止黄金出口,放弃金本位; 6 月 5 日,公私债务废除以黄金偿付; 1934 年1月10日,宣布发行以国家有价证券为担保的 30 亿美元纸币 , 并使美元贬值 40.94% 。通过美元贬值,加强了美国商品对外的竞争能力。这些措施 , 对稳定局势 , 疏导经济生活的血液循环,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在“百日新政”期间,罗斯福在解决银行问题的同时,还竭力促使议会先后通过了《农业调整法》和《全国工业复兴法》,这两个法 律成了整个新政的左膀右臂。罗斯福要求资本家们遵守“公平竞争”的规则,订出各企业生产的规模、价格、销售范围;给工人们订出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的规定,从而限制了垄断,减少和缓和了紧张的阶级矛盾。在得到大企业的勉强支持后,罗斯福随之又尽力争取中小企业主的支持。他说大企业接受工业复兴法固然重要,“而产生丰硕成 果的领域还在于小雇主们 , 他们的贡献将是为 1 至 10 人提供新的就业机会。这些小雇主实际上是国家骨干中极重要的部分,而我们的计划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中小企业的发展,为美国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复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新政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救济工作。 1933 年 5 月,国会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将各种救济款物迅速拨往各州,第二年又把单纯救济改为“以工代赈”,给失业者提供从事公共事业的机会,维护了失业者的自力更生精神和自尊心。罗斯福执政初期,全国 1700 多万失业人员及其亲属维持生计全靠州政府、市政府及私人慈善事业的帮助和施舍。但这部分财源相对于如此庞大的失业大军,无异于杯水车薪。解决这一复杂的社会问题,只有联邦政府才能办到。罗斯福新政的第一项措施,就是促请国会通过的民间资源保护队计划。该计划专门吸收年龄在 18 岁到 25 岁,身强力壮而失业率偏高的青年人,从事植树护林、防治水患、水土保持、道路建筑、开辟森林防火线和设置森林望塔,第一批招募了 25 万人,在遍及各州的 1500 个营地劳动。到美国参战前,先后有 200 多万青年在这个机构中工作过,他们开辟了 740 多万英亩国有林区和大量国有公园。平均每人每期干 9 个月,月 工资中拿出绝大部分作赡家费,这样在整个社会扩大了救济面和相应的购买力。对于千千万万依赖州、市养活的人们,罗斯福还敦促国会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联邦救济机构,合理划分联邦政府和各州 之间的使用比例,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地方政府用来直接救济贫民和失业者。新政期间,全美国设有名目繁多的工赈机关,综合起来可分成两大系统:以从事长期目标的工程计划为主的公共工程署 ( 政府先后拨额 40 多亿美元 ) 和民用工程署 ( 投资近 10 亿美元 ) ,后者在全国范围内兴建了18万个小型工程项目,包括校舍、桥梁、堤坎、下水道系统及邮局和行政机关等公共建筑物 , 先后吸引了 400 万人工作,为广大非熟练失业工人找到了用武之地。后来又继续建立了几个新的工赈机构。其中最著名的是国会拨款 50 亿美元兴办的工程兴办署和专门针对青年人的全国青年总署,二者总计雇佣人员达 2300 万,占全国劳动力的一半以上。到二战前夕,联邦政府支出的种种工程费用及数目较小的直接救济费用达 180 亿美元,美国政府藉此修筑了近 1000 座飞机场、12000 多个运动场、800 多座校舍与医院,不仅为工匠、非熟练工人和建筑业是创造了就业机会,还给成千上万的失业艺术家提供了形形色色的工作,是迄今为止美国政府承担执行的最宏大、最成功的救济计。这一笔钱经过工人的口袋、通过不同渠道和消费,又回到了资本家手中,成为以政府投资刺激私人消费和个人投资的“引动水”。

从 1935 年开始的第二期“新政”,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着重通过社会保险法案、全国劳工关系法案、公用事业法案等法规,以立法的形式巩固新政成果。罗斯福认为,一个政府“如果对老者和病人不能照顾,不能为壮者提供工作,不能把年青人注入工业体系之中,听任无保障的阴影笼罩每个家庭,那就不是一个能够存在下去,或是应该存在下去的政府”,社会保险应该负责“从摇篮到坟墓”整个一生。为此,制定了《社会保险法》,法律规定,凡年满 65 岁退休的工资劳动者,根据不同的工资水平,每月可得 10 至 85 美元的养老金。关于失业保险,罗斯福解释说:“它不仅有助于个人避免在今后被解雇时去依靠救济,而且通过维持购买力还将缓解一下经济困难的冲击。”保险金的来源 , 一半是由在职工人和雇主各交付相当工人工资 1 %的保险费,另一半则由联邦政府拨付。这个社会保险法,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强烈愿望,受到美国绝大多数人的欢迎和赞许。

1937 年5月24日 , 罗斯福向国会提交了受到广泛注意的关于最低工资最高工时立法的咨文。咨文承认“我国人口的三分之一,其中绝大多数从事农业或工业,吃不好,穿不好,住不好”。“我们必须铭记我们的目标是要改善而不是降低那些现在营养不良、穿得不好、住得很糟的那些人的生活水平。我们知道,当我们工人的一大部分还没有 就业的时候,超时工作和低水平的工资是不能提高国民收入的。”由国会没有对法案采取行动, 1937 年 10 月 12 日,罗斯福再次提出,直到 1938 年 6 月 14 日通过。这就是《公平劳动标准法》 ( 又称《工资工时法》 ) ,它的主要条款包括每周 40 小时工时,每小时 40 分最低工资;禁止使用 16 岁以下童工,在危险性工业中禁止使用 18 岁以下工人。关 于最低工资的规定,随着经济的发展,日后陆续有所调整。这些社会立法,虽属社会改良的范畴,但对广大人民特别是工资劳动者甚有好处。为了解决社会保险制度的联邦经费来源问题,罗斯福破天荒地实行了一种按收入和资产的多寡而征收的累进税。对 5 万美元纯收入和 4 万美元遗产征收 31 %, 500 万美元以上的遗产可征收 75 %;公司税过去一律是 13.75 %,根据 1935 年税法,公司收入在 5 万美元以下的税率降为 12.5 %, 5万美元以上者增加为 15 %。

到 1939 年,罗斯福总统实施的新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新政几乎涉及美国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多数措施是针对美国摆脱危机,最大限度减轻危机后果的具体考虑,还有一些则是从资本主义长远发展目标出发的远景规划,它的直接效果是使美国避免了经济大崩溃,有助于美国走出危机。从 1935 年开始,美国几乎所有的经济指标都稳步回升,国民生产总值从 1933 年的 742 亿美元又增至1939年的 2049 亿美元,失业人数从 1700 万下降至 800 万 , 恢复了国民对国家制度的信心,摆脱了法西斯主义对民主制度的威胁,使危机中的美国避免出现激烈的社会动荡,为后来美国参加反法西斯战争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二战以后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

诚然,罗斯福的“新政”措施,最终目的是为了加强国家资本主义,以克服经济危机,巩固资本主义制度。“新政”是他医治资本主义社会的疾病在常规疗法不能奏效的情况下试用的一种试验性的疗法。事实上,“新政”的某些措施也有不足之处,这也每每成为他的政敌发难的理由。“新政”实施过程中利益受损的阶层也曾予以抵制和诽谤,甚至作为新政初期重要内容的《工业复兴法》及另外两项法案也在时隔两年后被最高法院裁定为违宪。但是,只要我们真正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审视“新政”,就不难看出,“新政”号准了美国经济 和社会生活的脉博,“使人们能够重返工作,使我们的企业重新活跃起来”的口号,符合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充分唤起了他们的积极性。罗斯福把保持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和保证公民就业作为政府的责任,尤其是以工赈的形式修建的一大批工程项目,不仅大大缓解了失业困难,刺激了经济的早日复苏,而且许多基础设施建设使美国经济受益无穷。新政留下了大量防止再次发生大萧条的措施和政策,为美国投入二次大战及战后的快速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罗斯福也因此成为自亚伯拉罕·林肯以来最受美国和世界公众欢迎的总统而永载史册。
第5个回答  2006-11-26
罗斯福新政是指 1933年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 就任 美国总统后所实行的一系列经济政策。主要包栬通过国会制定了《紧急银行法令》、㠊国家产业复兴法》、《农业调整法》法案 。大大缓解了大萧条所带来的经济危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 爆发后,新政告终。 新政的主要内宠包括:
- 对工商业大量的 贷款 和津贴,刺激私人投资。
- 提高物价,减少 农业 生产,克服农产品过剩。
- 兴建 公共工程 ,增加就业机会。
- 对失业者给以最低限度救济。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