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公开课《黄河颂》有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2
      学校一年一度的“六课工程”开始了,今早上听了一节青年教师评优课《黄河颂》深有感触,想要把自己的想法和大家分享!

    《黄河颂》是部编版新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5课,这个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所选的四篇作品,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民族语言文字、热爱家乡的徒弟人民的思想感情。《黄河颂》是一首歌词,也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这首诗以颂歌的形式塑造黄河形象,歌颂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教师用书》上强调体会作品的抒情方式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之一。抒情方式,即抒发感情的形式,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类。《黄河颂》作为一首献给黄河母亲的颂歌,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方式,歌颂黄河气势雄伟,源远流长,并且要学习它的榜样,向它一样伟大坚强,情绪慷慨激昂。还有一个学习重点就是做批注。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1.感受诗中的黄河形象,领悟黄河所凝聚着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通过品味作品语言,联系时代背景,把握黄河源远流长、胸襟博大、气势宏伟的特点,感受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同仇敌忾、伟大而又坚强的精神。

2.细心揣摩课文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会做批注。

      引导学生学会为作品中的关键语句、精彩内容做分析式批注、概括式批注、评价式批注、感想式批注等多种类型的批注。

      这一课,《教用》上给的建议是1课时。事实上我在上这节课的时候好像也是用了两课时。今天听课,课已经上到一半的时候,好多人在谈论,这是第几课时,大家都在质疑的原因是这位年轻老师没有讲背景。《教用》上给的建议:课文文字层面的理解难度并不大,但创作年代毕竟距离学生较远,很多学生未必能真切体会到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的主旨。对此,教学中可引导学生通过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内容,借助画面感受黄河的汹涌气势,借助音乐体会《黄河大合唱》的磅礴气势。

      我想背景是一定要讲的,讲的方式有很多种,不一定非得老师讲,可以布置成课前预习,也不一定是放在开头讲,中间也可以穿插,适当的时机讲,往往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其实,这位老师设计的主线还是很不错的,尤其是开篇的范读很有气势,一下子把在场的所有人带入了情境中。紧跟着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全面而细致,从语气、节奏、情感三个方面评价,这个班的孩子一看平时训练就有素,只是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及时加以反馈,这样就做到了“读前有要求、读中有指导、读后有评价、读完有延伸”。接下来的“如何做批注”环节,教师用微课的形式来呈现,让人耳目一新。只是微课的PPT过得太快,孩子们来不及看和记。整个做批注的环节,学生们用PAD来进行,现场谈论很激烈,下边的展示环节出了一点小状况,马上影响到了老师的情绪,明显感觉到了老师的失落,所以整节课的后半段孩子们在老师的批评之中显得有些不安,胆子也小了,也没有人主动发言了。给人的感觉略显压抑。

      坐在后边听课的我当时就在想,很多时候的公开课有“做”的成分在里边,我们都想把最美完美的课堂展现给大家,往往有时候不尽如人意,课堂上总会出现那么一点点小状况,此时的老师如果不能快速调节好自己,可能会给孩子们带来更大的伤害,因为孩子们也明白这是一节公开课呀!

      我想如果我来教这节课,我能不能以艾青的《我爱这土地》、田间的《加入我们不去打仗》、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的朗诵唱引出新课,此时已经酝酿好了现场的氛围,就等孩子们开始朗诵表演了,带领学生读出节奏、语气。此时插入背景,师再范读,带领学生们读出诗意、诗情。做批注环节,我可以运用换词法、换句法,或者去词法都行,总之,让学生从语言文字进入文学意境。最后一个环节就是问学生,这种团结一致、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精神在今天还需要吗?抛出问题,讨论说话,再落实到读写结合。顺理成章的完成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

      静心思考,语文教学还是要用文字教,一个负责任的老师一定会教出语文味、人文味、书卷味,也就是文字、文学和文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