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博物馆(四):博物馆的分类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4
作为博物馆定义的构成要素之一,博物馆的类型对于人们理解博物馆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不同类型的博物馆在规模、主题内容、资金来源、管理模式、展示形态等方面存在差异,反过来,这些不同也常常是区分博物馆类型的标准。

在上一节讨论博物馆的定义时,实际上已经涉及到常见的博物馆类型,如美国博物馆联盟就对其进行了列举:人类学、艺术史和自然历史博物馆、水族馆、树木园、艺术中心、植物园、儿童博物馆、历史遗址、自然中心、天文馆、科技中心和动物园……这当然已经超出了国际博协关于博物馆的范畴(也是本文所讨论的博物馆),但是对于我们理解博物馆的多样性不无裨益。

参照不同的标准,博物馆可以做如下分类:

(一)按照主题分类,可以分为综合类博物馆、历史类博物馆、艺术类博物馆、科学与技术类博物馆等。

(二)按照举办人分类,可以分为公立博物馆、私立博物馆、大学博物馆、企业博物馆等。

(三)按照地域或者行政等级分类,可以分为国家博物馆、区域博物馆、城市博物馆、社区博物馆等。

(四)按照展示方式分类,可以分为传统型博物馆、历史建筑博物馆、露天博物馆、流动博物馆、虚拟博物馆等。【注1】

(五)按照建筑规模分类,可以分为特大型馆(建筑面积5万平米及以上)、大型馆(2万~5万平米)、大中型馆(1万~2万平米)、中型馆(5千~1万平米)和小型馆(5千平米以下)。建设不同规模博物馆时,对使用年限、建筑荷载、功能区域布局、消防分区、配套设施等方面的要求均有所不同。【注2】

我国因为特殊的经济和社会制度,长期以来把所有制作为划分社会组织类型的重要依据。博物馆也是如此。2015年颁行的《博物馆条例》,依据资金来源将博物馆划分为国有博物馆和非国有博物馆两种类型,规定“博物馆包括国有博物馆和非国有博物馆。利用或者主要利用国有资产设立的博物馆为国有博物馆;利用或者主要利用非国有资产设立的博物馆为非国有博物馆”(第二条第二款),并明确“国有博物馆的正常运行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非国有博物馆的举办者应当保障博物馆的正常运行经费”(第五条第一款)。这里的资金来源,既包括了博物馆设立所需要的资金,也包括了博物馆开馆后所需要的资金(运行经费)。国有博物馆设立主要利用的是国有资产,运行经费来自财政;非国有博物馆设立主要利用的是非国有资产,运行经费来自举办者。

上述分类实际上并没有涵盖我国当前现实中已经存在的所有博物馆,比如一些公立大学、公立医院或者国有企业举办的博物馆——这些博物馆的设立毫无疑问利用(或者主要利用)的是国有资产,在这一点上它们与国有博物馆相同;但是它们的运行经费并不是来自各级政府财政,而是由举办它们的大学、医院或者企业提供,这一点接近于非国有博物馆但是又有所不同,因为大学、医院或者企业提供的运行经费很可能仍然属于国有资产。这些博物馆到底是国有博物馆还是非国有博物馆?在现行条例的框架下显然难以做出界定。现实中,这些博物馆也往往因为归属不清,成为博物馆界的“两不靠”群体,成为一些优惠政策的“弃儿”。

在当前文博事业快速发展、博物馆数量急剧增加的大背景下,厘清上述博物馆的属性并消除其现实中的“两不靠”很有必要。笔者认为,首先应该肯定这类博物馆的国有属性,对其资产严格依照国有资产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管理,从而防止国有资产随意流失;其次,应该赋予其与现有框架下国有、非国有博物馆同台竞争的平等地位,成为免费开放补助、相关扶持政策阳光普照下的平等一员,从而鼓励更多的公立机构和国有企业举办博物馆。从长远看,博物馆应当逐渐消弭上述属性上的差异,实现统一门槛准入和统一标准管理。对此,笔者还只是抛砖引玉,仍有待行业专家、管理者和立法者的深入考量和智慧安排。(完)

【注1】[英]T.阿姆布罗斯,C.佩恩:《博物馆基础》,第3版,郭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6:9页。

【注2】详见行业标准《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JGJ66-2015)。

———————————————————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