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瑟·黑利的作品特点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27

他笔之所到,往往就是当时美国乃至世界万众瞩目的热点,举凡公民权利、种族纷争、交通拥挤、轿车普及、银行倒闭、能源危机、药品推销黑幕以及恐怖主义行动等,都成了他书中故事的背景。这种紧贴现实的写法,肯定使当时的美国人感同身受,而对于我们这些尚处封闭之境的中国人来说,则大开了眼界。实际上,阿瑟·黑利在欧美文坛是有着“社会问题小说家”的称号的。
自然,阿瑟·黑利作品的魅力并不仅仅在于题材,更主要还在于作者是位讲故事的个中高手,文笔运筹间就把一些看来平凡的人和事表现得扣人心弦、引人入胜。他的大部份小说的特点可以归纳为:情节紧凑,高潮迭起。书中故事一般都被设置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限内,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场所,一开始就引入主要人物和场景,全无枝蔓,在交待人物和事件关系的同时,也点出了矛盾冲突。随后,人物与事件就交相错杂而进,矛盾迭生,波澜起伏,直至故事的最高潮。最典型的就是《航空港》:整个故事从傍晚六点半钟到翌晨一点半,前后不过七个小时,地点就在“美国中部的林肯国际航空港”,而机场人员之间的钩心斗角、暴风雪对机场运转的妨害、环保人士示威造成的混乱、骗保自杀者对航班的威胁……,一个个事件纷至沓来,令人欲罢不能,非得一口气读完不可。再比如《钱商》:全书内容自始至终也就是两个月的时间,主要情节都发生在“美利坚第一商业银行”内,其间就发生了银行高层权力之争、内部人员盗窃案、储户挤兑风潮、伪造信用卡大案、银行破产危机等惊心动魄的事件,几乎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让读者为之紧张急迫,浑如置身其中了。他的其它那些作品,虽故事情节迥异,其引人入胜之妙却也大抵如此。
由于阿瑟·黑利作品中的场景大多设置为一个相对固定而又开放的场所,因而牵涉的人物可谓来自五湖四海,比如《最后诊断》里,有医护人员,有患者,有推销药械的商人,还有记者;《大饭店》中,有饭店员工,有住店的顾客,有临时来开会的人,有私人侦探,甚至还有小偷。——这些人物看似庞杂,互不关联,却又非常自然地凑在一起。对许多人着墨不多,却常能惟妙惟肖,使其形象跃然纸上。而书中的主要人物,或高尚睿智,或勇敢坚强,或私欲旺盛,或颟顸糊涂,一个个都被用白描的笔法塑造得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令人读后掩卷难忘。
读阿瑟·黑利的小说,在其引人入胜的故事之外,总还能感到一丝隐忧:在高度发达的社会中,人似乎成了由一个个机构组成的大机器上的小小的齿轮或零件,既能维持机器的正常运转,有时又难免成为机器故障的牺牲品。书中发生的那些反映社会现实的事件,许多就是人类社会化进程的产物。人类组成了社会,创造了方便生活的社会机构和社会规则,但人类是不是能真正把握它呢?也许,阿瑟·黑利在小说中是想提出自己的疑问,而读者们是否因此而有所思考呢?
总体来说黑利作品的中译本不多,与其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不甚相符。但这可能是受历史条件所限,毕竟国人阅读到它们时,作者的巅峰期已过,并且“行业小说”风光不再。这注定了黑利的小说不会受到长久关注,1996年后,它们就鲜有出版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