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三次被贬,一生洒脱旷达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9
苏轼诗中国历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文人,诗、词、书、画、散文,甚至美食都样样精彩。他少年成名,21岁时进士及第,最高官至礼部尚书,三次被贬。仕途坎坷,不断遭遇挫折,一生跌宕起伏,但始终保持对生活的热爱。

1. 第一次被贬——乌台诗案,黄州

苏轼32岁时,年轻的宋神宗即位。神宗想要富国强兵,和王安石开启了变法。王安石变法因为激进等原因遭到了很多人反对。苏轼和司马光等是反对变法,但略有不同。反对中,特别是青苗法,因为执行不当,农民被强迫贷款,每借进一笔钱,短短数月之后就要付出一分半的利息,若不能交税还款,就要面临牢狱之灾。

正值壮年的苏轼,看见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不顾后果坦率表示自己的感慨。见被征调挖通运河以通盐船的人民,黎明之时,工人闻号声而聚集开工,写出“人如鸭与猪,投泥相溅惊”。朝廷的专卖食盐扼杀了盐业,人民正在吃竹笋,但是没有咸味,写出“迩来三月食无盐”。他挖苦了当权派,把他们暗比作夜枭。

这些诗积累成卷,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称之为抗暴诗。

对这些诗,改革派一直怀恨在心,都被他们搜集去仔细研究,编织罪名,想接机干掉苏轼。这便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人生低落谷底,从州长官变成犯官,且不能离开黄州,“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然而,就是这个时期,苏轼蜕变成苏东坡。因为是罪官,不能领取俸禄,因此成为农夫。自己种地且能自给自足,给自己盖房子取名雪堂,发明美食——东坡肉、东坡饼。因气质和自然的爱好所促使,苏轼变成一个隐士,成为东坡居士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46岁,这一年是他的奇迹年。《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黄州寒食帖》《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赤壁赋》《后赤壁赋》《赤壁怀古》。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足见人生豁达。两度游历赤壁,写下豪迈名篇。

2. 第二次被贬——官贬妻逝,惠州

因为大权集于皇帝一人之手,宋朝的政治制度最容易酿成朋党之争。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作此分析。

年幼的哲宗在位时,太皇太后摄政,苏东坡再度得以重用,官至礼部尚书。太皇太后刚一去世,哲宗亲政,苏东坡即获得外放,随后被贬至惠州,成为被贬到到广东高山大庾岭以南的第一个人。

在惠州期间,苏东坡依然热爱生活,“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3. 第三次被贬——浪迹天涯,儋州

年轻的哲宗没有放过苏轼的意思,苏轼再次被贬至儋州。数百个受苦难折磨的大臣里,只有他一个人贬谪到此处。

苏轼漂洋过海,浪迹天涯,始终认真生活热爱生活,没肉就吃羊蝎子,吃生蚝

60多岁的老臣被贬至蛮荒之地,可苏轼的达观让他活了下来,反倒熬死宋哲宗。最终苏轼得以离开海南。

苏轼一生跌宕起伏,但一生浩然之气长存,豪放又旷达。

王国维评价,“东坡之旷在于神”。林语堂说,“苏轼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顺境时,读苏轼的诗词,感受人生豪放;逆境时,更要读苏轼的诗词,体味人生旷达。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