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父母之教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0

1. 文言文蒋母教子翻译

我九岁时,母亲教我学《礼记》、《周易》、《毛诗》,都能够背诵。她有空又抄下唐宋诗人的诗,教我朗诵古诗。母亲和我两人都身体弱、多病。每当我生病,母亲就抱了我在室内来回走动,自己不睡觉;我病稍稍好一点,她就指着贴在墙上的诗歌,教我低声念诵作为游戏。母亲生病,我总是坐在她枕边不离开。母亲看着我,常常一句不说,很悲伤的样子,我也很伤心地依恋着她。我曾经问她:“娘,您心里不快活吗?”她说:“是不快活。”“那末怎么能让娘高兴呢?”她说:“你能把读的书背给我听,我就高兴了。”于是我就背书,琅琅的书声,和药罐煎药水沸声和在一起。母亲微笑着说:“你看,我的病好些了!”从此,母亲生病的时候,我就拿了书在她床边读书,这样,她的病就会好。

铨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母与铨皆弱而多病,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母有病,铨则坐枕侧不去。母视铨,辄无言而悲,铨亦凄楚依恋之。尝问日:“母有忧乎?”曰:“然。”“然则何以解忧?”曰:“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也。”铨诵声琅琅然,争药鼎沸,母微笑曰:“病少差矣。”由是,母有病,铨即持书诵于侧,而病辄能愈。

2. 古代母亲教子有方的文言文或现代文

听不厌母亲的故事

家有一老,胜似一宝。春节快到了,第一件大事是把母亲接到我家来过年。

耄耋老人,犹如一座历史久远、文字依稀、解读不完的丰碑,每一个斑点,每一个符号无不记载着陈旧的,但看不够、听不厌的故事。

母亲平时寡言少语,尤其在父亲90岁那年无疾而终后,更是鲜有欢笑。不过,一旦儿孙绕膝,缠着请她讲故事时,她的脸上便会显出幸福灿烂的笑容。大概由于我是长子,或是小时候太顽皮之故吧,母亲总喜欢把我这个六十多岁的儿子,当做故事里的主人翁,当着孙辈、曾孙辈的面,讲述我“小时候,一到夏天,经常约几个小伙伴光着 *** 偷偷去游泳,大人们知道后,都拿着长竹竿想把孩子赶上岸,突然一个个都不见了,过了好一会,才在对岸的水草丛中露出了一个个小脑袋……”,又说我“小时候很喜欢爬上大树掏鸟蛋,有一次不小心,掉进了人家的水缸”……。孩子们冲着我笑得前俯后仰时,“丰碑”更为光彩夺目,乐不可支。此时,母亲脸上的每一道皱纹分明成了生命凯歌的曲谱,每一个褐斑分明成了长寿基因的光标,每一根白发分明成了人生档案的目录。作为笑料的我,能为合家老小营造幸福和谐的氛围、尽情享受天伦之乐而洋洋自得。母亲的故事,使我回到了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孩提时代。在母亲的眼中,我永远是孩子;在我的眼中,母亲永远是丰碑。

我们众多的兄弟姐妹,都是听着母亲的故事长大的。母亲历来爱看小说,看过后,便会有声有色地讲给我们听,什么《家》、《岳飞》、《白蛇传》、《牛郎织女》、《狸猫换太子》、《包龙图审夜堂》等等,使我们从小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当然我们更爱听母亲自己的故事。

母亲出生在绍兴城内的一家中药店内,外祖父是一位很有名望的“药店倌”兼行中医。抗日战争爆发了,日寇的铁蹄蹂躏绍兴,外祖父不幸惨死在日机的炸弹之下,外婆带着我母亲及舅舅,在兵荒马乱的逃难途中也相继失散。后来,母亲跟着亲戚跑到上海,在其叔叔的帮助下,保荐到一家英国人开的印刷厂里当排版工人。由于母亲勤奋好学、博闻强记、技术精湛,不久便被选调到香港总厂工作。但好景不长,日本侵略者的军舰又把战火烧到了香港,母亲跟着父亲从同胞的尸体中奋力钻出来,拼命爬上一艘国际红十字会的轮船,逃离了香港。在逃难途中,经过千难万险,花了三年时间才回到慈溪老家。每当母亲给孩子们讲完这些悲愤的故事,总忘不了教诲我们:有国才有家呀!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母亲含泪把我这个家里唯一的正劳力送到部队参军,嘱咐我要像岳飞那样精忠报国,可见其“舍小家为国家”的一片纯朴赤诚之心。

在都市生活惯了的母亲,随父亲来到乡下老家这块处于交通末梢的海隅僻壤,用闭塞的世俗陋习、繁琐的农家活计、精细的女红针线、沉重的生活负担,重新编织起农村的艰辛故事。

早上起得最早的是母亲,淘米煮饭、放饲鸡鸭、洗洗刷刷、张罗孩子起床;晚上睡得最晚的是母亲,扬谷割菜、关闭庭院、缝缝补补、呵护儿女睡眠。吃饭时,母亲总要等到大家吃完了才吃点剩菜剩饭,唯恐我们吃不饱吃不好。粮食困难时期,米饭里掺和着很多的麦碎或番薯干,实在叫人难以下咽,孩子们想吃白米饭,简直是一种奢望。母亲背着家人,偷偷地盛起一大碗麦碎或番薯干,上面盖着小菜留着自己吃,尽量把较白的米饭盛给我们吃。

母亲把孩子们扶养长大培养成人,用文弱的身躯支撑起一个大家庭实属不易。

如今母亲有幸跨入了太平盛世,不必再为国破家亡而胆战心惊,不必再为饥寒交迫而辛劳憔悴,尽情地用夕阳的辉煌,编织甜蜜的故事吧!

悲愤的故事、艰辛的故事、甜蜜的故事,听不厌母亲的故事。

3. 文言文翻译 蒋母教子

原文

铨四龄,母日授四子书数句;苦儿幼不能执笔,乃镂竹枝为丝,断之,诘屈作波磔点画,合而成字,抱铨坐膝上教之。既识,即拆去。日训十字,明日,令铨持竹丝合所识字,无误乃已。铨六龄,始令执笔学书。记母教铨时,织绣纺绩之具毕陈左右;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母手任操之,口授句读,咿唔之声轧轧相间。儿怠,则少加夏楚,旋复持儿而泣曰:“儿不学,我何以见汝父!”夜分寒甚,母坐于床,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铨朗诵之。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日:“可以醒矣。”铨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少间,复令读;鸡鸣卧焉。诸姨谓母曰:“妹一儿也,何苦乃尔!”对曰:“子众可矣;儿一不孝,妹何托焉?”

铨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母与铨皆弱而多病,铨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母有病,铨则坐枕侧不去。母视铨,辄无言而悲,铨亦凄楚依恋之。尝问曰:“母有忧乎?”曰:“然。”“然则何以解忧?” 曰:“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也。”铨诵声朗朗然,与药鼎声相乱。母微笑曰:“病少差矣。”由是母有病,铨即持书诵于侧,而病辄能愈。

注释

四子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

波磔(zhé):字的笔画。波,撇;磔,捺。

毕:都,全部。

陈:摆放。

左右:两边。

任:任凭。

夏楚:古代学校体罚用具。夏(jiá),通“木贾”,即木贾木。楚,荆条。

译文

我四岁的时候,母亲每天教我《四书》几句。苦于我太小,不会拿笔,她就削竹枝成为细丝把它折断,弯成一撇一捺一点一画,拼成一个字,把我抱上膝盖教我认字。一个字认识了,就把它拆掉。每天教我十个字,第二天,叫我拿了竹丝拼成前一天认识的字,直到没有错误才停止。到我六岁时,母亲才叫我拿笔学写字。我外祖父家素来不富裕,经历了几年的灾荒,收成不好,生活格外窘迫。那时候我和年幼的仆役的衣服鞋帽,都是母亲亲手做的。母亲精于纺织刺绣,她所做的绣件、织成品,叫年幼的仆役带到市场上去卖,人们总是抢着要买。所以我和年幼仆役从来衣冠整洁,不破不烂。

回忆我母亲教我的时候,刺绣和纺织的工具,全放在旁边,她膝上放着书,叫我坐在膝下小凳子上看着书读。母亲一边手里操作,一边嘴里教我一句句念。咿咿唔唔的读书声,夹着吱吱哑哑的织布声,交错在一起。我不起劲了,她就拿戒尺打我几下,打了我,又抱了我哭,说:“儿啊,你这时候不肯学习,叫我怎么去见你爸!”到半夜里,很冷,母亲坐在床上,拉起被子盖住双脚,解开自己衣服用胸口的体温暖我的背,和我一起朗读;我读得倦了,就在母亲怀里睡着了。过了一会,母亲摇我,说:“可以醒了!”我张开眼,看见母亲脸上泪流满面,我也哭起来。歇一下,再叫我读;直到头遍鸡叫,才和我一同睡了,我的几位姨妈曾经对我母亲说:“妹妹啊,你就这一个儿子,何苦要这样!”她回答说:“儿子多倒好办了,只有一个儿子,将来不长进,我靠谁呢!”

我九岁时,母亲教我学《礼记》、《周易》、《毛诗》,都能够背诵。她有空又抄下唐宋诗人的诗,教我朗诵古诗。母亲和我两人都身体弱、多病。每当我生病,母亲就抱了我在室内来回走动,自己不睡觉;我病稍稍好一点,她就指着贴在墙上的诗歌,教我低声念诵作为游戏。母亲生病,我总是坐在她枕边不离开。母亲看着我,常常一句不说,很悲伤的样子,我也很伤心地依恋着她。我曾经问她:“娘,您心里不快活吗?”她说:“是不快活。”“那末怎么能让娘高兴呢?”她说:“你能把读的书背给我听,我就高兴了。”于是我就背书,琅琅的书声,和药罐煎药水沸声和在一起。母亲微笑着说:“你看,我的病好些了!”从此,母亲生病的时候,我就拿了书在她床边读书,这样,她的病就会好。

4. 古文亲亲之教什么意思

亲亲之教:指爱护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等内外亲属的教育。即先亲近爱护自己的亲人然后推己及人亲近爱护周围的人、别的人。如孟子所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亲亲:爱自己的亲属。语出《诗经·小雅·伐木序》:“亲亲以睦友,友贤不弃,不遗故旧, *** 德归厚矣。”唐孔颖达疏:“既能内亲其亲以使和睦,又能外友其贤而不弃,不遗忘久故之恩旧而燕乐之。”《汉书·翼奉传》:“古者朝廷必有同姓以明亲亲,必有异姓以明贤贤,此圣王之所以大通天下也。”唐韩愈《送浮屠文畅师序》:“圣人者立,然后知宫居而粒食,亲亲而尊尊,生者养而死者藏。”《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六:“高愚溪到底不往女儿家去,善终于侄儿高文明之家。所剩之物尽归侄儿,也是 高文明 一点亲亲之念不衰,毕竟得所报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