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连州出过的坏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9

1.连州出过什么有名的历史人物,当代又出了什么名人

何昌期、李玉珪、周渭等,当代有刘英媚等人。

何昌期,唐代连州人,自幼健捷,力制奔牛。天宝年间 ( 公元 742 一 755 年 ) 与安禄山部将高秀品战斗有功,拜千牛卫上将军。封宁国伯。

李玉珪,唐代连州人,少以义勇闻名。后为郭子仪部将,子仪爱其胆力,常把.他安置在自己身边。平定安禄山、史思明之乱,收复长安、洛阳两京,都有玉硅一份功劳。

周渭,字得臣,自幼养于诸父,早孤力学,擅长诗歌。五代时,连州属楚,而楚与南汉 ( 治所广州 ) 相对峙,渭曾经为南汉俘获,妻子流寓昭州,遂为恭城 ( 今广西富川 ) 人。

刘英媚,生于 19 6 1 年 l 2 月,连州镇人。她是女子 3 人技巧全国冠军之一,曾先后赴波兰、意大利、菲律宾、苏联等国家比赛演出。 1981 年 9 月在瑞士维德诺举行的世界杯技巧比赛中,荣获女子 3 人全能世界冠军。世界技巧联合会赞扬她们是“为世界技巧运动作出较大贡献的运动员。

扩展资料:

连州市是清远乃至广东省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形成既多元化又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传统民族文化。其中,节庆民俗丰富多彩,各具特色。除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外,各地有多种独特的节庆习俗,如:保安的九月九大神会,星子八月十六的舞火龙等。

大神会(抬大神) 是保安镇保安村每年在重阳节期间举办的大型传统民俗活动,整个活动包括抬大神、踩八卦、摇高神、扮故事等。“

大神”由该村60岁以上老者竞争取得,戴面具扮演,穿龙袍、坐龙椅、头顶神伞、由8人抬着,前面有戴青面獠牙面具的“判官”和“侍者”及鼓乐开路,后有罗余,仪仗护卫,随后还有高神、舞龙、舞狮及小童扮的小故事人物随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连州

2.是谁欠下了粤西北历史重重的一笔——连州

粤西北包括连州、连南、连山和阳山四县市,总面积约8630平方公里,其中连南、连山为少数民族自治县。

另外,阳山、连山、连南三县均在广东省贫困县名单之内。 回望1988年韶关地区行政区域的重新洗牌,连阳人本以为可以成立自己的地级连州市。

然而无论当时实力并不差的连州(当时为连县)怎么样的努力争取,省府最终将连阳四县交给了与之相距近两百公里的清远,粤西北的命运被挂到了珠三角的边陲。连州失望而归,这一败,就注定了接下来铁路、高速公路等众多战略性项目一次次与粤西北擦肩而过,就注定了连阳其他三县和连州一起错过了很多的发展时机。

这次的失利,无疑是不争气的连州欠下了粤西北历史重重的一笔。 就这样,连州苦苦强迫自己对“清远”二字认同的过程中一晃便是若干年。

昔日的“连阳”不再被提起,在韶关时代尚关系非常紧密的“连阳”四兄弟此刻关系早已支离破碎,粤西北经济就此停滞不前。 1994年4月22日,连州由连县升格为县级市。

在遍地都是县级市的广东,升格后的连州并未能为粤西北引来多少省 *** 的注意力。被深锁于粤西北浓雾中的古城连州,远远望去,一片迷茫,其处境甚至不如有省里扶贫的另三位连阳兄弟。

连阳和清远本来就分别位居两头,而且相距遥远。因此专为山区扶贫而设的设了地级清远市,在建市的15年间对被外界戏称的为“老少边穷”的粤西北所起到的带动作用被大打折扣。

省里带来的扶贫温暖,甚至不足以融去清远清新县寒极上的冰峰。尽管有少数民族政策扶持,在清远建市10周年的1998年,连南的GDP只有3.71亿元。

而珠三角的顺德那时的GDP已经达到了260亿元。在另外一边的韶关,同样是民族县,同样是粤北山区,乳源的GDP虽然也不高,但却是连南连山两县的总和。

这是什么一个概念? 在人们对山区扶贫的认识从“输血”进化到“造血”的而倍感欣喜的时刻,有人却已经认识,这种扶贫活动的收效远远不如一些战略性工程及中心城市对地区经济的牵引和带动。清远这座新城面对遥远的粤西北那几个成员,有如强弓之末,辐射难达。

假如当年清远不出广州,连阳不下清远,清远凭着交通上的优势,成为广州的又一个“花都”未尝不是一种可能,而广州市一些如汽车制造业等技术资金密集型的产业可能早已在清远扎根。而且随着广州到连州交通大动脉的跳动,沿途清新县的寒冷又怎么会延续多年? 以上粤西北及清新县惨烈结局,据说源于对清远被划出广州后的一个补偿。

这种“补偿”玩笑的代价,给粤北发展史带来了不能承受之痛。 没有连州的复兴就不会有粤西北的崛起,这似乎也被渐渐认识。

连阳四属这一个整体终于被官方用“三连一阳”的新名词再次被提起。有专家在分析了清远的难处之后,进言清远把连州培育为清远的副中心。

清远市于是加大了对连州的重视程度。进而连州的上空响起“把连州建设成为区域经济文化中心城市”的号角。

2002年03月02日,连州红楼,连州市委九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召开。会议再次号召全力推进连州市区域经济文化中心建设。

接下来便有了亦实亦虚的连阳四县脱离清远成立地级连州市的传闻。再后来又听说因阳山、连山投反对票,连南弃权,连州成立地级市再次落空。

这次的连州争取成立地级市与1988年有很大不同。第一次是到省里去抢,而这一次是得到清远的大力支持。

而对已经跟随清远多年的连山、阳山和连南,对发展的机会已经苦苦等了十几年,现在正有几个小钱支配的时刻又被推向连州,那种被抛弃的感觉又将是何等的强烈。担心面临着被吃被卡被压,所以连山阳山对连州立市行使否决权谁都可以理解。

但是,沉重和不服气的心情、反对行为的合乎情理并不代表连山阳山作出这种选择是正确的。 如果说88年连州立市的失败是连州欠下粤西北重重一笔,而这次连州成立地级市被否决,则反过来是连山、阳山和连南欠了粤西北一笔。

对于位于粤西北中心位置的连州城,她不只是连州各乡镇的连州,她更是连阳四县各乡镇共有的中心城市。没有连州的复兴,就没有真正属于粤西北自己的更为高层次的交通、教育、医疗等资源,就不可能争取来一个四县共有的投资大环境。

昨天刚刚签署的泛珠三角九省的交通建设备忘录中,广东规划了众多的出省大动脉,广东地图上到处布满红线,可是粤西北广阔的区域上,依然是一片空白。整个粤西北被遗忘的结局,在连山阳山投反对票反对连州成立地级市的那一瞬间已经决定。

而连州在这一次争取立市失败后显得很倘然,也静静地自省,将失败归结为自己元气未恢复,不足以让几个连阳兄弟心服。连州采取了想埋头苦干的做法,希望GDP上扬,之后等个地级市的“水到渠成”。

连州这样做表面上看起来是自强,看起来很有骨气,可是笔者认为连州这样做又错了,如果不醒,结局将比88年的那次失利带来的结局更惨。等你连州GDP等指标凑够了成立地级市的标准,都什么时候了?成立地级市的目的是什么?难道不是解决粤西北的出路?这与你连州暂时够不够格有什么关系?连州旁边的贺州成立地市的时候也不够格呀,可是贺州市的成立给广西东北区域的经济发展带来了生机与机遇。

连州不。

3.为什么连州曾经两次被 *** 定为省会

连州市“抗战时期临时省会”是一项特殊的历史遗产。

抗日战争的八年间, *** 广东省 *** 曾五次迁来连县,时间跨度共六年。第一次迁来是1938年11月初,第二次是在1939年冬天,第三次是在1941年秋天,第四次是在1942年7、8月间,第五次是在1944年6月间。省府这五次迁抵连县,每次时间都不太长,约四个月至半年。由于情况相当复杂,不能划出清晰的时间段。这五次中,第一、二、五次是整体迁来的,而第三、四次只是部分部门迁来。我们在研究这段历史的时候,一般地将这六年视为一个整体,这样更易于认识事件的本质以及它与相关事件的内在联系。

具体详情可参考:“战时省会”在连县

4.历史上陈姓坏人

陈世美陈世美,又做陈士美,是传统戏曲《秦香莲》(又名《铡美案》)中的人物。

在剧中是忘恩负义、抛妻弃子的反面人物,最后被包拯所斩,也因此在后世成为负心人的代名词。陈世美的形象与故事最早出自明代小说《增像包龙图判百家公案》。

风传中的伪考证风传中历史原型为清代官员陈年谷,但这是明显的伪考证,因为陈世美是明朝小说《包公案》中的人物,明朝人写小说,怎么可能以清朝人为原型呢?很显然,《铡美案》是根据《包公案》中的第二十六章改编的,并无真实历史原型。注:陈年谷是清朝顺治年间的人,又名陈熟美。

大概因为名字相近,有人据此生出原型是他的附会。据《湘州志·进士篇》记载:“顺治十二年,乙未科史大成榜,陈年谷,官贵州思石道兼按察司副使布政司参政。”

又据《湖北历史人物辞典》(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记载:陈世美,清代官员。原名年谷,又名熟美,均州(即湖北均县,现丹江口市)人,出身于仕官之家。

清初游学北京,顺治八年(1651年)辛卯科进士。初任河北某地知县,后因得康熙赏识,升为贵州分守思仁府兼石道按察使,兼布政使参政。

事迹陈世美家境贫寒,与妻子秦香莲(湖广均州人氏,今湖北丹江口人)恩爱和谐。十年苦读,陈世美进京赶考,中状元后被仁宗招为驸马。

秦香莲久无陈世美音讯,携子上京寻夫,但陈世美不肯与其相认,并派韩祺半夜追杀。韩祺不忍下手只好自尽以求义,秦香莲反被误为凶手入狱。

在陈世美的授意下,秦香莲被发配边疆,半途中官差奉命杀她,幸为展昭所救。包拯欲治陈世美之罪却苦无实证。

陈世美假意接秦香莲回驸马府,又以二子逼迫秦香莲在休书上盖印。展昭至陈世美家乡寻得人证祺朋家夫妇,途中祺大娘死于杀手刀下,包拯找得人证物证,欲定驸马之罪,公主与太后皆赶至阻挡,但包拯终不让步将陈世美送上龙头铡。

在贵州为官时,同乡同学来投,谋取官职,他多次接待,并劝以刻苦攻读以求仕进。后因来投者日多,难于应付,乃嘱总管家一律谢绝。

家住均州城郊秦家坡的同窗胡梦蝶,昔日与他进京赴考时,曾以钱财相助,因遭总管家回绝,顿生报复之心,遂将社会上一些升官发财、忘恩负义而抛妻灭子之事,捏在一起,加在他身上,编成戏剧《秦香莲》,在陕西、河南等地演出。相传清末一河南剧团到均州演出此戏时,陈的一个后人看了,气得当场吐血,陈世美第八代孙还组织家族众人,当场砸了该剧团衣箱,并殴打演员死伤数人,演出被迫停止。

冤案丹江口市的童德伦老人为解开陈世美之谜,花费了数十年心血,他认为:陈世美在历史上实确有其人,当地民间传说和1992年在丹江口市发现的有关陈世美的碑文记载,陈世美都是为官清廉、刚直不阿、体察民情的清官。那些强加在他身上的所谓嫌贫爱富、杀妻灭子之事,乃系嫉贤妒能之辈所为。

因此,均县有“北门街不唱陈世美,秦家楼不唱秦香莲”的俗话。清代陈世美怎么会被宋朝的包公铡了呢?二百年来,《铡美案》虽然在世上演唱,使陈世美臭名昭著,但从现在搜集的大量素材来看,《铡美案》确属戏剧舞台上的历史“冤案”。

注:由于明人安遇时小说中便出现过此人,因此,童老先生的考证明显是错的。传言另一传言据传,清朝某年正月十六,有一个戏班子演《秦香莲抱琵琶》,看戏的人格外多,他们嫌戏文太短了,唱不到半天,不肯散去。

掌班的没办法,只好在正戏前头加个《陈州放粮》的短戏。戏唱到中午,陈世美的家将韩琪受命追杀秦香莲,又放走秦香莲,韩琪自刎,秦香莲拉着儿女倒在血泊中……又是到此煞戏了。

看戏的不肯走,大家齐声吼:“杀了陈世美!”砖头瓦块齐向戏台上打来。掌班的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团团乱转,不敢在前台露头,赶紧溜到后台。

这时,唱《陈州放粮》的“包公”还未下装,他问:“台下怎么啦?出了什么事?”掌班的一见“包公”,忽然灵机一动,计上心来,推着他说:“快,快到前台接着往下唱。”“包公”说:“你急糊涂啦!我在宋朝,陈世美在清朝,相隔几百年,咋能同台唱戏?”“哎呀,事到这般时候,管他同朝不同朝呢!”掌班的说,“陈世美那么大的驸马官,谁敢杀他?只有你‘包黑子’铁面无私可以把他铡了,给老百姓出出气,就算煞戏了。”

又一传言不少人经过“考证”,说陈世美其实是清朝顺治年间的进士陈年谷(号熟美),是被冤枉的,还说陈年谷的两位同学报复诬陷,把陈熟美编成了戏曲中的陈世美。说来也巧,陈熟美和剧中的陈世美都是“均州人氏”。

在清朝之前的明朝,万历年间有一位自称钱塘散人的安遇时,留下了一本书叫《包公案百家公案》,那时的书里第26回《秦氏还魂配世美》就有了均州人陈世美中状元不认妻子儿女的故事,和豫剧《包青天》剧情的前半截极为相似。大家只要百度一下《包公案百家公案》(该书为小说),就能看到这本明朝的书。

这就足以证明有些后人精心考证的《陈世美真相》其实是煞费苦心的假真相。---------------------------------------------------------------------------------------------------铡美案:《包公案》和《三侠五义》的交叉体现“驸马爷近前看端详 秦香莲三十二岁 状告当朝驸马。

5.有骆姓的坏人吗

骆 俊:(生卒年待考),字孝远,乌伤人。

著名汉末将领。 有文武才干,少为郡吏,擢拜陈留相。

时值袁术借号,群贼并起,骆俊动员军民组织起来,加强防御,贼不敢犯。后袁术军众饥困,就向骆俊求粮,骆俊不应,袁术大怒,就秘密使人将骆俊刺杀了。

骆 牙:(生卒年待考),临安人(今浙江杭州)。著名南朝陈国将领。

梁文帝任吴兴太守时,其为将帅,勇冠三军。文帝即位后,封为临安县侯,累迁散骑常侍,入直殿省。

骆 统:(生卒年待考),骆俊之子,字公绪。著名三国时期吴国将领。

年二十岁,试为乌程首相,有惠政,孙权召为功曹,出为建忠郎将。 后随陆逊破蜀有功,升为偏将军。

曹仁攻打儒须,骆统与严圭共同击退曹军。后封为新阳亭侯,后为孺须督。

孙吴黄武中期逝世于官任。 骆 峻:(生卒年待考),华州华阴人(今陕西华阴),著名唐朝文士。

曾官扬州士曹,后弃官隐居三十六年。善画山水,喜论当代利病,尤不信佛。

6.历史上有没有著名的,姓白的坏人

这些是白姓历史名人。是好人坏人这个都很男因为一生的一些事迹,去判断。

白丹:字圭,河南洛阳人,战国时水利家、经济思想家。其主张减轻税敛、“乐观时变”、“人弃我取,人取我与”。

白起:陕西眉县人,战国时秦国大将,被封武安君。善用兵,屡战屡胜,长平一役,坑杀赵军四十多万,后遭妒自杀。

白建:南北朝时北齐人,历官进侍中、中书令等,并赐田韩城。

白锽:白居易之祖父。自幼好学,善于文章,尤工五言诗,有集十卷,十七岁明经及第,官

至河南府巩县令。

白朴:元代著名的戏曲家。所作杂剧今知有16种,现存《墙头马上》、《梧桐雨》、《东墙记》3种,都是描写爱情的作品,其中前2种最有名。

白英:明代杰出的水利专家,曾为当时礼部尚书疏通河道出谋献策,特别为大运河畅通做出了贡献。

白朗:河南省宝丰人,清代宝丰农民起义领袖,反清反袁,打击残害中国人民的传教士。后在虎狼爬岭战斗中受伤牺牲。

白瑜娑:宁夏灵武人,隋末农奴起义首领。其出身奴隶,一呼四方皆应,聚众数万人,给隋政权以沉重打击。

白居易:唐代杰出的诗人,贞元进士,历任秘书省校书郎、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现实主义和朴素文风。所著《与元九书》诗论,为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文献。诗文朴实无华,广为流传。

白行简:白居易弟,当时有名文学家。他长于辞赋,但未有流传下来,现存传奇小说《李娃传》是他的代表作。《三梦记》近于杂录。

白敏中:下邽人,白居易从弟,唐代大臣。进士出身,历仕武宗,懿宗二朝,两度为相,政绩卓著。

白玉蟾:闽清(今属福建省)人,宋代名士,诏封紫 *** 人。博览群书,善书,工画,著有《海琼集》等。

白景亮:元朝南阳人,知明法律,善于书算,官至衢州路总管。

白毓昆:江苏省通州(今南通)人,早年创刊《地学杂志》。武昌起义爆发后,宣传革命,策动滦州新军起义,参与组织“北方革命协会”。后任北方革命军 *** 参谋长,因兵败被捕牺牲。

白崇禧:广西桂林人, *** 桂系首脑。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均担任 *** 军队重要职务。1949年4月中国人民 *** 胜利地渡过长江,白崇禧所统率的军队主力在鄂、湘、桂地区被歼灭。同年底,从南宁逃往台湾省,任蒋介石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副主任。1966年12月2日病死于台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