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材料作文及点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3

  导语:材料作文,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下面是我整理收集的高中材料作文,欢迎阅读!

   篇一:理解

  春深夏浅之间,云雾笼罩苍穹。是谁,在高悬明月下品味秦淮的香艳?是谁,在苦思冥想中参透了京华的烟云?何时落霞孤鹜?何处衣香人影?何地花月双清?一切都在于是否拥有一颗理解之心。有了理解之心,才能在理解中了悟人生;有了理解之心,才能在理解中感悟生命。

  因为有了理解,生命便不再苍白无力。挣扎在风雨之中,我们便能理解风雨为我们人生带来的苦难,这样才能欣赏风雨后那高挂天际的绚丽彩虹;独坐在大海的一叶孤舟之中,我们就会理解大海为我们制造的寂寞,这样才能看到黑夜破晓后的最美日出。

  因为有了理解,人生便不再孤苦伶仃。伯牙与子期,因理解而结为知己;千里马遇伯乐,因理解而驰骋大地;马克思与恩格斯,因理解而名垂千古。佛说: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若理解也是一种爱,一种福,那么善于理解,必定会收获更多的爱。

  因为有了理解,历史便不再是那泛黄的书页。岳飞正大至刚,文天祥舍生取义,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的救济粮,因为有了世人的理解,他们的精神才并未随时间消逝于滚滚的历史洪流中,而是沉淀成历史的丰碑,屹立于人生的慢慢长途中,指引着人们前行的方向。如若不能理解先辈的精神,又何来后世不朽的思想和灿烂的文化,中华民族又何以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因为有了理解,所以中华民族虽历经风雨的砥砺,却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理解,如一泓清泉,荡涤着人们纷繁芜杂的内心;理解,如一阵清风,唤醒了人们迷茫无知的大脑;理解,如一杯浓茶,振奋了人们慵懒的内心;理解,如一盏明灯,让人们在黑夜中看到希望。

  春深夏浅之间,云雾笼罩苍穹。能理解的人,不会惊艳于秦淮的香艳,如杜甫,如杜牧;能理解的人,在苦思冥想中参透了京华的烟云,如鲁迅,如林语堂。

  中国的文人以他们独特的眼光,理解了人文,理解了历史,理解了生命。就让那不朽的思想在你我之间伸展蔓延,在历史的洪流中奋勇向前。让后世敢于在理解中奋发,让民族在理解中坚强。让理解如夏花般灿烂,如秋叶般静美。

   【点评】

  文中多种修辞方法,句式整齐,结构严谨,多次点题,首尾呼应,是文采斐然的考场作文。

   篇二:在(不)适应中改变

  简媜说过:“当我在最深的绝望中时,哪怕只有星星之光也能照亮浅近的路。”

  人们生活在宇宙间,宇宙间万物的复杂性是艰难认识,但因为在宇宙间生存,也就不得不使一些科学家来任职万物,从而使人们适应万物而生存。既然人们如此,何况植物呢?

  “苏醒树”是大家所陌生的一种植物,它能根据生存的条件自由地调整活动地点,遇到水分充足地就安心成长;一旦缺水就改变自我缩成球体,随风而行,寻找新的水源,再次成长,这同样说明了在大环境中,要学会不断地适应,调整自己。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生存。如果等着大环境来适应你,那绝对必死无疑。(难道我们在恶劣的环境面前只能坐以待毙,束手就擒吗?)

  《物种起源》中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在 时人类就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适应社会环境发展的留下,不适应社会环境发展的则会被淘汰,为人们所知的长颈鹿,它原本样子并没长长的脖子,后来是为根据环境的变化,需要生存吃到树上的叶子,从而不断地改变,不断地进化。也许就是因为他们懂得适应,懂得改变,

  才不至于让长颈鹿在这世界消失。

  因为要适应而改变自己活在当下,若不去适应不去改变,必然会 被淘汰吗?人们常说逆境出人才。但是这逆境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符合大环境的.。而逆境也是帮助人们适应困难地去适应去改变,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雷夫人在当时如此款难的条件下,不断地客服困难进行发明创造最后成了发明了镭。她知道这世界不断地发展,只有增加对世界了解科学的发明才能顺应世界继承生存下去,先出了自己的生命为后人适应世界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所以不适应去改变,必会被淘汰。

  然而,并不是因为生存需要地区改变去适应就毫无底线。明朝时期的李贽反正流,方孝孺令死不屈以及环代的“三军可以夺其帅,匹夫不可夺其志“,他们坚持自己的底线,不断地冲破以前的封建制度,他们所适应的是当代世界资本主义的社会。然而,受到顽固思想的压迫而结束了生命。

  只有学会了在适应中改变自己们才能让自己不被淘汰,更好地自己生存的发展。

   【思路点评】

  贯穿全篇的词汇以及相互关系:适应 改变 调整 重新 环境 主观 客观

  积极努力和开动脑子 愿望和方法 主观能动性和思维灵活性,为改变处境提供了可能。

   篇三:自我唤醒

  世界,一半醒着一半睡着;睡着的,一半真睡,一半装睡。

  上个世纪,鲁迅说阿Q“他睡着了”,阿Q是真“睡着”了,所以鲁迅这位大文豪擎起如椽大笔奋力呐喊,试图唤醒像阿Q一样沉睡在铁屋子里的人。而今天,那些从“小悦悦”身旁经过的“众路人”,睁着双眼睡着了。学者周濂对于诸如此类的社会现象说道:“在这个时代,也许最重要的不是忙着去叫醒别人,而是时刻扪心自问为何要装睡。”

  好一个“装睡”!周濂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现代社会众多犬儒主义者们的本质:他们心里亮着灯,却用眼皮堵死了透光的门窗。他们自卑,不相信个人有改变现实的力量;但他们又自大,以为只有自己才对现实感到不满。他们怀疑一切,不相信世界还有阳光,还有真善美。于是将自己封闭于自己那一个小小的个人天地里,自觉悠游自得。

  是的,“装睡”也许不应该被视为罪恶,他们遵纪守法,安分守己,不肇事逃逸,不持枪抢劫,不贪赃枉法,他们只是觉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为了自己的“安稳”坐视而已。但事实上,“装睡”者们一如“伥鬼”。他们是罪恶存在的条件,是他们使罪恶成为可能。“装睡”者知善而不善善,知恶而不恶恶,导致善消恶长。

  “装睡”者多世故圆滑,而世故意味着发达的头脑和萎缩的良心。还有的“装睡”者,不只是失望,而且是放弃希望,并转而嘲笑希望。于是乎,看见为理想而奋斗的人,他会嗤之以鼻:“理想能当饭吃吗?”听见有人说“摸着良心问问自己”时,他会玩世不恭:“良心?良心几毛钱一斤?”消极的言论,消极的思想如雾霾一样蔓延,让人难以呼吸。“装睡”者以为“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就万世大吉了,可他不知道,当黄沙湮没了整个森林,他作为“独木”还能逍遥吗?

  “装睡”不是罪,但并不代表没有罪,于社会,于他人,于自己都是罪不可恕的。

  扪心问问自己:“我在‘装睡’吗?”如果是,自己赶快醒过来吧。这个时代,没有“鲁迅”了。我们恐怕也不再是阿Q、吴妈,我们的心都亮着灯。周濂也说:“你永远无法唤醒一个装睡的人,除非他自己决定醒来。”

  自我唤醒是“装睡”者们醒来的不二途径。

  保持积极的心态,相信世界。太阳下山明朝依旧爬上来;春去了春还来;刺扎了手,玫瑰依旧在。想想顾城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在那个令人窒息的时代,在那个荒谬扭曲的年代,那“一代人”仍然从厚厚的乌云层里看到了一丝透出的亮光。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相信呢?

  少一分世故的圆滑,多一分正义的冲动。我们每个人就像一盏灯,太阳照不到的地方,只要有了我们,黑暗就会被驱散。反之,倘若我们每个人都闭上眼睛,青天白日也会变成伸手不见五指的夜。

  脱掉玩世不恭的外衣,认真对待生活。不要自比庄子、郑板桥,现世并不是“一场大荒谬,大玩笑”,我们亦不必“以荒谬和玩笑对待之”。在这样一个真切的社会里,谁要游戏人生,谁的人生就将是一场游戏。

  打开心扉,睁开双眼,让我们清醒地面对世界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