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无定法,但也需法——一线教师都会深受启发的六种教学法简述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9
俗话说: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

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是最好的呢?不同时期,不同的地区,因为教育各种因素的差异,提法各有不同,但总的来说是“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当然,需要注意的是随着时代和地区的发展,我们也急切需要用发展的眼光因地制宜地行成适合的、有效的教学方法。这里得特别强调因地制宜的创新,而不是一成不变、照本宣科。

为能帮助我们行成更好的教学方法,借此我收集了一部分比较有借鉴或者参考性的教学法。

第一,凯洛夫的“五步教学法”

即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

比如拿初中语文来讲,在“五步教学法”的指导下,语文课难免就会变成:作者生平、背景介绍——记忆生字词——段落分析与归纳段意——中心思想——写作特色……

是不是我们很熟悉的授课形式?我们的曾经或者现在的身边,都有不少的、这样看似很有层次性的这样的授课方式。

结果呢?再好的课文,让语文老师一讲,马上就被肢解成一堆的知识——而且值得提醒的是这现在的新教育理念下,老师所讲解的都是事实性知识,也就是学生自己都会的不用老师专门讲解的知识,但恰恰学生最需要的程序性知识却被忽视或者掩盖。

语文教学的根本是是什么?哪里有语文之美?然而现实是,这样的课堂在当今的中国仍然不在少数。

第二,魏书生老师“六步教学法”

即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

这“六步教学法”的采用:

第一是真正体现了教师的引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定向”“答疑”两个步骤是以教师为主体,而其他四个步骤则是学生为主体;

第二是老师的“答疑”不仅仅突出了教师赋予学生的程序性知识,而且体现了教师能根本上依据学生的需求而进行教学,也就是说这样的教学不是老师想教什么而是教给学生想要学的;

第三是符合科学用脑和记忆,从自测到自结,促进孩子们去建构专家的思维,而不是灌输式地借用专家结论,这是更科学的“大概念”教学。

第三,杜郎口“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崔其升校长创)

课堂 自主学习的“三个”特点 :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

自主学习的“三大”模块 :预习、展示、反馈。

课堂展示的“六个”环节 :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一是特点鲜明;二是步骤可行;三是教学环节科学紧凑。既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有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四,“自学指导教学法”

自学指导教学法:1981年在上海探索实验,1983年全国推广实验。其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经过课上自学,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讲授的一种课堂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基本步骤是概述(教师确定自学提要)、自学(教师呈现自学提要,学生按照提要自学,教师随堂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讨论(学生提出疑问并相互讨论,教师巡视指导)、讲授(教师精讲主要内容,指导学生自学)、练习和作业(学生练习巩固知识,教师巡视,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小结(师生共同小结提要)。

这种教学法强调教学过程中师生交互作用的整体功能。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在于概述、巡视、讲授、小结等方面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在自学、讨论、听讲、练习、课外作业等方面体现。使用这种教学方法一段时间后,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都明显提升,学生明显产生了从“学会”到“会学”的变化。

第五,四段学导式(略)

1.问题——自觉——思考

2.思考——解疑——议论

3.议论——精讲——理解

4.理解——演练——巩固

第六,戴启猛老师“六步”:

大致归纳为:温故——引新——探究——变式——尝试——提升。

这样的教学法不仅仅具备了之前的众多科学教育的特点,更突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运用能力的培养。

“温故”注重原有知识的建构,这是基础;“引新”突出知识的深读和广度;“探究”强调学习的终极取向;“变式”突出举一反三;“尝试”强调学习致用;“提升”走向真实能力的建构。

总的来讲,或许很多老师觉得这是一种“偷换概念”的游戏,又或许真的是微妙间的一点改变。但是,我们的教育往往在于敢于创新,勇于改进。所以,教无定法,但我们需要去探求适合自己的“我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