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界这个行业具体是做些什嬷?必须了解和学习哪些

我想了解一下,请你给我详细说明一下

第1个回答  2013-11-06
伴随着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经济次发达地区转移的步伐加快。服装加工业由于其投入小,风险小,对劳动力相对要求不高。
服装制作有分工协作和个人独立制作两类。分工协作主要是在服装公司、服装加工厂,包括设计、打样、裁剪、缝纫、打扣眼、锁边、熨烫、包装等工艺。个人独立制作主要是在个体服装店,在制作新衣服的同时,如果能开展补衣、改衣、熨衣等多项服务,会受到顾客的欢迎。
一是服装加工业进入门槛低,竞争趋向激烈。相对于其他产业,服装加工业投入小,只要一两间厂房,几个工人,几台大头机,很快就能投入运营。同时,随着其他投资者的不断进入,加之竞争失序,相互间恶性竞争,尤其是熟练工供不应求,工资成本不断上升,利润不断“摊薄”,难以投入资金更新设备和研发技术,形成恶性循环。二是受价格波动影响大。加工业已处于服装制造业的最后一个环节,当服装价格上升时,无法参与多余利润分配,服装价格下降时,无法向后道环节转嫁损失,因而对价格变动十分敏感,处于被动地位。三是部分企业经营者素质相对不高,粗放式经营,家族企业亦多,家庭作坊式管理意识浓,企业账制不全,运作不规范,缺乏做大做强的长远意识。
二、涉税主要问题:

服装加工业基本是“订单”加工,来料加工,问题比较集中:

一是税收负担率高。由于服装加工业的成本主要是工资,而工资无法进入抵扣环节,服装加工企业的税收负担率普遍较高。以高邮开发区为例,2003年实现加工费收入1.5亿元(在国税部门开票额),当年净入库税款1549万元,税收负担率超过10%,如果再考虑占服装加工业总数约三分之一的出口供货企业和“三来一补”企业税收负担率相对较轻的情况,总体税收负担率高达14%以上, 企业抵触情绪较大,纳税的主动性不强 。
三是办理缓缴税款审批手续难。一些企业希望国税部门考量企业的实际困难和以往的纳税信誉,能够帮助办理税款缓缴手续,但省局规定办理缴缓税款数额必须在200万以上,绝大部分企业达不到这一标准,加之办理期限长达20天,不符合基层的实际情况,对大部分企业来说意义不大。

四是偷漏税现象较为严重。除出口供货企业必须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外,大多数企业在为一些小商品市场、服装超市、专卖店等加工生产时,由于对方不索要发票,企业对这部分收入多数采取不入账处理;一些企业在为订货方加工交货后,往往将剩余的服装或布料加工后贴上其它商标在企业的门市部销售,或者分发给内部职工作为福利,这一部分所得往往也不作应税收入处理。国税部门对这些不开票部分收入缺乏有效监控手段。

五是不少企业有虚开、*嫌疑。服装加工企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规模较大的企业在接单后,出于各种因素,往往将部分业务再分包或转包给小企业、小作坊加工,最后由接单企业汇总开票;一些小企业在因本身无法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在对方索取发票时,往往非法由其他有开票资格的企业代开;一些外贸公司实际上是购买面料(辅料)给加工企业生产,却伪装成加工企业向面料(辅料)厂付款购买面料(辅料),由面料(辅料)厂向加工企业开具发票,外贸公司直接付款给面料(辅料)厂。由于这些交易大都比较隐蔽,国税部门在日常征收中一般难以掌握。

六是不少企业采取现金交易,国税部门源泉控管难。

七是服装行业出口退税率下调后,外贸企业转嫁损失,服装加工企业利润普遍下滑,所得税入库明显下降。

三、几点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认为,要强化服装加工业的税收征管,可以采取以下做法:一是要继续加大税法宣传,不断提高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二是进一步完善税收管理责任区制度,不断强化日常管理,及时了解责任
区内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市场行情、发票的使用情况等,既及时掌握户源、税源和票源,发现企业有较大业务量时,又可以提醒企业提前做好资金调度,及时申报和缴纳税款。三是结合纳税信誉评定办法,促使纳税人自觉及时足额交纳税款,规范自身纳税行为。四是同银行、地税等部门密切配合,及时掌握企业的资金流向。五是强化纳税评估。从企业的资金流向、用电量、材料领用情况、职工工资变化等方面评估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六是加强异地协查。在服装加工业的委托方和受托方所在地国税部门建立协查制度,堵塞偷漏税“真空”。七是进一步加大稽查力度。特别是对发现有虚开代开嫌疑的,认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