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小学英语教学中要渗透文化意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9-13
1. 在英语课程标准中早已明确规定,它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形成的重要基础,而且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所以它是一项明文规定,也是学好英语的一个重要因素。
2. 小学生目前处于学习的最佳阶段,他们天性活泼,好奇心强,模仿欲也比较旺盛,所以在小学阶段就注意点滴渗透,积少成多,才能厚积而博发,为以后的良好的英语学习做下铺垫。
3. 我国著名英语教育专家胡文仲先生指出:“学习外语不仅仅是掌握语言的过程,也是接触和认识另一种文化的过程。”文化与语言的关系是密切的。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又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对语言的发展又起着制约作用。因此,学习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这种语言的文化,否则就无法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这种语言。教师应结合语言教学向学生传授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知识,准确地运用英语交际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4. 目前网络高速发展,传播媒体也多种多样,整个世界经济都会互相影响,互相联系,整个世界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地球村。要培养适合二十一世纪的新型人才,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势在必行。
但是中国的文化意识也不能丢,因为我们中国的文化博大精神,上下五千年,积累了许多丰富和宝贵的财产。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来我们国家学习汉语,就在美国和其他国家,很多大学也有开设汉语言文化这一门课,很多国家都兴起了一股汉语热潮。所以我们国家的文化是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的,在强调跨文化意识的英语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时,千万也不能丢了我们的根本。
作为中国人,不论何时何地,都是应该把自己的祖国放在心中的。只有学好了自己本国的语言,了解了本国的文化,才能更好的理解外国的文化,才能更好的运用外语。因此,在进行外语文化的学习当中,我们应该自觉的将我国文化与英语国家的文化进行对比,了解两中西文化的异同,加深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培养文化意识,逐步地让学生形成跨文化意识。
怎样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呢?
一、通过教材了解中西方文化比较,渗透文化意识
小学新标准英语教材中有大量关于中外文化的对比的题材,通过比较中西方文化的不同, 比如在What did she have for lunch? 一文中我们学了传统的英国早餐,午餐和晚餐。教师要让学生讨论一下中国的传统食物,让他们进行比较一下。通过比较,教师让学生意识到风靡全球的麦当劳,kfc的等快餐实际上并不是一种健康的饮食。相反,西方人更推崇中国的饮食习惯,通过比较更易培养民族自豪感。中西文化的比较易帮助学生增加文化底蕴,增加跨文化交际意识。让学生自己感受和意识到文化在交际中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如果不了解,可能会闹笑话,甚至产生误会或更严重的后果。
二、通过学唱英文歌曲,来感受西方文化
每一个学生都喜欢唱歌,而英文歌更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有成就感。歌曲比课文有声、有韵、有调、有曲、有情,人更容易接受,并与之产生共鸣。如在学习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时,向学生们讲述在18世纪的英国的一个传说.玛莉亚公主是一个人人称羡的王室,但是一场无情的暴风雨改变了她的一生.白天她仍然维持公主的身份.晚上却摇身一变成为防灾小英雄,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它是美国的一首经典童谣.只有理解歌曲背后的社会环境,才能更加深刻的理解歌曲,而歌曲更能展示英语国家的文化及其内涵。
三、通过各种节日活动,渗透文化意识
节日最能反映一个国家的文化特征。东西方都有各自的节日,我们开展以节日文化为主题的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感受西方文化。如在学习Christmas Day的同时,让学生欣赏Gingle Bell,体会圣诞节的欢乐与温馨,并给他们讲一下圣诞节的来历。西方还有一个Thanksgiving Day,以前受到宗教迫害的一些英国清教徒刚移过来美洲大陆的时候,没有食物,这时,心地善良的印第安人给移民送来了生活必需品,还特地派人教他们怎样狩猎、捕鱼和种植玉米、南瓜。在印第安人的帮助下,移民们终于获得了丰收,在欢庆丰收的日子,按照宗教传统习俗,移民规定了感谢上帝的日子,并决定为感谢印第安人的真诚帮助,邀请他们一同庆祝节日。我向学生解释,现在这个节日不仅限于感谢上帝或邻居,而是可以用来向平时关心,照顾你的人表达谢意。比如说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的细心栽培,或感谢祖国我们的安居乐业所做的努力。通常我们中国人都比较含蓄,内敛,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冷漠。借此我引导学生要学会感谢别人,关爱自己身边的人,时时刻刻怀着一颗感恩的人,并且更加珍爱生命、珍惜生活。
综上所述,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学好语言。英语教师必须在教授英语知识的同时,重视文化意识的渗透。同时也必须意识到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最悠久灿烂的文化之一,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本族文化与英语文化的对比,并且帮助学生树立语言文化平等的观念,决不能认为哪种文化更好,哪种语言更优美。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尊重各国文化并传播中外文化的使命感,同时还可提高学生在面对真实语境时自如地进行语言和非语言交际的能力,进而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