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风导弹的技术交流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3

1968年,通过一系列的技术交流,中研院获得了大量的迦伯列1导弹技术资料。在此基础上,1968年12月,台湾当局正式拟定了代号为雄蜂的反舰导弹发展计划。1969年9月,又草拟了雄蜂计划进度评估图。同年10月,中研院开始对伽伯列I导弹的技术性能与设计进行了详细的评估。在其后的雄蜂计划实施中,大体上经历了购买实弹、仿制和修改设计三个阶段。
1971年6月,台湾当局首先向以色列购买了50枚迦伯列I反舰导弹和18个发射架,装备台湾海军3艘萨姆纳级驱逐舰衡阳号(DDG902)、华阳号(DDG903)及岳阳号(DDG905)。其中华阳号只装了一座三联装发射装置,其它两艘舰均安装两座三联装发射装置。制导装置采用单人操纵的OG.R-7式火控台和EL/M-221照射雷达,而不是以色列本国使用的双人操纵的OG.R-20式火控台。1977年,台湾海军首度成功试射迦伯列I导弹,这是台湾海军第一次具备了发射反舰导弹的能力。
拿到迦伯列I导弹实物后,中研院重新审定了雄蜂反舰导弹的研制方案。由于迦伯列I导弹的最大射程只有20千米,远低于冥河的40千米,在作战中不能先敌攻击,对载舰具有很大的危险性。因此,台军将雄蜂反舰导弹的设计射程提高到了40千米。这项改进设计由于原型导弹设计上的缺陷和台湾自身技术能力的限制,进展相当缓慢。迦伯列I导弹原是从一型地对地导弹改装过来的,其弹体内设备极其拥挤。由于直接关系到命中精度的两个导引头接收天线必须对称放置在弹头两侧,因此测量导弹飞行高度的高度表不得不安置在导弹尾部靠近发动机的位置。这个位置对这种高敏感度测量器件的正常工作非常不利,发动机工作时的高温和振动常常使高度计发生故障。而且,由于高度表本身设计的原因,存在杂波干扰,使测量精度不够高,经常造成导弹提前入水。对这些不尽合理的设计,台湾在仿造和后来的修改设计中,根本无力进行分析和彻底的改造,从而造成了研制工作很难进行下去。
时间到了1977年,台湾海军再次引进了迦伯列Ⅱ导弹,同时还引进了该型导弹的生产技术。已走进死胡同的雄蜂导弹计划终于又有了新的参照,修正后的计划称为雄蜂计划第三阶段。该年末,雄蜂导弹完成试射并开始装备其作战舰艇。但不幸的是,导弹在使用训练中经常提前入水,而且大都发生在进入巡航高度以后的阶段。经过反复的研究发现,原来是由于导弹空气动力学设计上的缺陷使弹体表面有空气流速相对较低的区域,造成弹体局部散热不良,形成的高温区使弹内设备和弹体结构受到破坏所致。中研院又不得不一边修改设计,一边把已装备海军的导弹回收改造。改造的方法是在保持导弹总重量不变的前提下,减少推进剂的数量,而在弹体高温区域增加隔热层,用降低射程的办法来换取导弹的正常飞行。导弹在重新设计改造之后,更改名称为雄蜂A型(后又改名称为雄风-1)。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