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相国寺梵乐的发展历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4

2002年,为使大相国寺历史上极富盛名且已近失传的佛乐再度重光,大和尚亲任团长,成立了大相国寺佛乐团,开始致力于大相国寺传统佛乐的挖掘整理,并先后聘请十余位国内著名的音乐教授,到寺指导和培训乐僧。至2002年底,大相国寺佛乐团已培养专职乐僧20余人,寺院佛乐文献的整理也取得不少成就,基本上能适应各种场合及各种规模的演奏。2003年,寺院佛乐团在大和尚的精心操持下,已大有进境,开始走出寺院,参加国内外各种重大佛事活动及社会慈善活动的演出,作为佛教音乐的演奏形式,对于传播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进行国际文化交流,探索文化产业的发展之路,都是不可多得的资源。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好评。 2002年度,大相国寺佛乐团恢复成立。
2004年9月20日,大相国寺佛乐团应有关方面的邀请,赴贵州省进行演出。这是大相国寺佛乐团首次走出河南省.对外进行表演。  2004年12月4日为配合澳门回归五周年庆典活动,大相国寺梵乐表演团一行五十三人,赴澳进行为期三天的演出访问。在澳期间,举行以澳门回归五周年、为澳门特区政府“祈福澳门”为主旨,祈棒世界和平、国泰民安、澳门繁荣的祈福法会,并展示大相国寺丰厚文化底蕴的梵乐表演等各项庆祝活动,进行佛教文化艺术交流,为数千名澳门观众献上一台精彩的佛乐,令澳门观众大开眼界。  2005年5月30日,应郑州大学校方邀请,大相国寺佛乐艺术团在方丈心广大和尚率领下,到郑大校园为广大师生进行佛乐和武术表演。校党委副书记秦树理,副校长徐振鲁、郑玉玲等学校领导,以及广大师生一起观看了演出。整场演出高潮迭起.充分展现了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和中华传统的艺术精粹,以其独具的韵味和传承彰显非凡,受到了全校师生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同时也为校园文化系列活动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2005年9月28号,大相国寺佛乐团应中央音乐学院和福建厦门南普陀寺邀请,参加10月28日——11月1日举行的则悟法师荣膺方丈升座庆典暨闽南佛学院八十年院庆及“第三届中、韩佛教音乐学术研讨会”.大相国寺佛乐团组团四十余人与韩国佛教佛乐代表团同台进行演出,获得多方好评。  2006年4月25日,大相国寺佛乐团在海南三亚南山观音苑广场举行大型佛教心灵音乐晚会,演艺了精彩的佛乐佛曲。来自海峡两岸三地的万余佛教信众参加这一音乐会盛况。作为国内首次举办的大型露天佛教心灵音乐晚会,开启了佛教音乐新的原刨之风,也是两岸三地顶尖梵音艺人的首次全面合作,很多曲目初次与观众见面。  2006年11月16日——20日,应中韩第四届佛教音乐文化研讨会主办方邀请,大相国寺梵乐团赴韩国参加佛教音乐研讨会演出。与来自中国、韩国、日本及台湾地区的佛乐界和佛教界人士齐聚一堂,共同探讨、聆听佛教音乐  2007年3月,开封大相国寺佛乐成功申报为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7年6月6日,流落民间多年的《大相国寺佛乐手抄秘谱》三卷本终于回到了它的诞生地——大相国寺。这套佛乐秘谱是由河南省艺术研究院无偿回赠给大相国寺的,是省戏剧工作室(省艺术研究院的前身)一九五四年从民间音乐工作者手中征集到的,之后一直作为资料保存了四十年,直到一九九四年才在一次大型音乐集成活动中重见天日。
2009年 1月,开封市大相国寺佛乐研究所正式成立。  4月,应邀参加第六届中国·汶上宝相寺太子灵踪文化节。  2010年 3月,参加淮阳太昊伏羲朝祖庙会揭幕庆典。
2011年4月参加开封市清明文化节巡演大会。
10月开封大相国寺梵乐dvd全球限量发行。 梵乐又称佛乐或梵呗,不独是佛教弘扬教法和赞颂佛菩萨等美好事物的一种独具宗教特色的声乐,也是佛事活动中必不可缺的形制,存在于佛典仪规之中。梁朝慧皎《高僧传》曾考证言:“天竺国俗,甚重文制,其宫商体韵,以入弦为善,见佛之仪,以歌赞为贵”。也确实,从佛教住世的角度来看,佛经的赞和偈均是通过唱、诵、念才能表达出来,而歌咏佛经伴以管弦之声,引赞入乐,达致中和、清净,也是“梵呗”的本意。由此可见,存在和运用佛典及佛事活动中的梵乐,当然缘起佛教,并同时庄严着佛教且为佛教的弘扬和传播带来了深远的祝福和激励;另一方面,佛教历来也犹重用音乐“宣唱法理,开导众心”。提倡音乐在服务佛教教义中的作用,所以佛经与佛学文献大多涉及音乐,并阐述了佛教对音乐的诸种看法。
梵乐在中国的传播梵乐和佛教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白马驮经,佛教传播中华,佛教梵呗也开始在我国流传。早期的中国佛教活动自然完全承袭梵呗形制,即佛教史上称做“西域化”讲经吟唱方式,梵唱升起了中华大地。佛教史上著名的天竺国竺法兰大师及康居国康僧会大师,犹对梵乐在华夏的传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后世尊二人为南北梵呗祖师。宋大相国寺方丈赞宁《高僧传·续诵篇》言:“原夫经传震旦,夹译汉庭,北则竺法兰,始真声而宣剖;南惟康僧会,扬曲韵以讽诵”。道出中国梵呗之南北差异的形成,北以“雄直宣剖”而长,南以“哀婉扬曲”以取胜。二者尊定了梵乐在中国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通过丝绸之路,自东汉佛教的传入,箜篌、琵琶、筚篥、都昙鼓、鸡罈鼓、铜钹、贝等乐器,及许多著名乐曲,如《摩诃兜勒》等,以及鼓吹、饶歌、苏袛婆琵琶七调音乐理论,也相续从佛教国家传入我国,对我国音乐及音乐理论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公元802年,古印度骠国王太子舒难陀,亲率乐队32人及舞蹈团来华访问,并赠送乐器十种,极大地推动了我国佛教音乐的发展,诸多上善因缘,终促使我国唐宋以来更进一步的发展且形成了完善的燕山十八调等著名梵乐。 中国佛教自宋代起开始强化佛教化导世俗社会的世间功能,把出世求解脱之道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统一起来,追求学佛与做人的统一,以及对社会的道德教化,并将爱国主义精神引进佛教,与祖国共命运。这种充满新鲜空气的状况即佛教史上所说的佛教世间化。宋代梵乐也是如此,无论在道德上、习俗上,还是艺术上,都有创造和成就,此时期的梵乐,有别与唐以前的特点,继续发展和完善。这种发展和完善,主要表现在技艺实践上的深入,以及在社会世俗生活中的深入,社会风气与社会心里的深入和人们情感生活的深入。仅就大相国寺的梵乐而言,自北宋起,由于寺院和朝廷以及民众广泛深入的接触和合作,寺院梵乐大量吸收了汉族民间音乐和宫廷音乐,形成了自身随缘随机且以提升道德,净化人心,祥和社会为目标的自由风格,寺院不仅以“皇家佛刹”自律,致力与朝廷的各种礼仪活动,以庄严国土为己任,且在寺内创建维摩院式供雅士欣赏“阳春白雪”的音乐厅,及设置乐棚常年举办“下里巴人”式普及性大众音乐盛会,把寺院梵乐推及社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这种宋以前不多见的梵乐活动的形式和盛况,在深入人心及最大程度上广扩梵乐影响的同时,也成就了大相国寺梵乐雅俗共赏的基本特征和海纳百川的雄辉气势与文化胸襟。此外,由于大相国寺在教内独高的社会政治地位,做为一座秉负皇命拥有管理天下寺院职能的宝刹,其本身的梵乐,也自是一种标准和典范,不仅在最大程度上代表着帝王礼仪之乐,也是中原传统音乐最典型的代表。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