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察布市旗下营中学的学校沿革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2

卓资县旗下营镇北枕巍峨的大青山,南临苍莽的蛮汉山。茂林丰草与蓝天白云互映,平畴沃野与峻岭并陈,黑河如带逶迤而过。
20年代初,京绥铁路正好从旗下营通过,从此山西商人云集于此,旗下营镇成了方圆百里的商品集散地和文化交流中心。
以前,旗下营镇方圆百里之内还没有一所中学。直到1960年,上级决定筹建旗下营中学,适逢国家困难时期,怎么办?首任校长李玉宝走马上任后,决定当年招生,边招生边建校。1960年01月30日,旗下营中学招来了两个班学生,当时学校只有吴殿明、梁兆英、马子俊3名教师,学校借用粮库的旧房为学生上课。
1962年10月,这两个班迁到白云石矿厂上课。1964年,旗下营中学选定了新校址,上级下拨的经费仅有2.6万元。怎么办?师生全体动员,开始了自力更生建设校园,边上课边劳动的苦战,他们平整场地、撬石头、脱土坯、挖地基、焊钢梁……一排排教室建起来了,一栋栋宿舍盖起来了,操场垫起来了;朗朗的书声响起来了。 旗下营中学从建校初期就汇集了一批人品崇高、学问博深的名师。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的高宗杰老师,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的陈福音老师,毕业于开封师范学院数学系的王天运、吴友权老师。随后,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的贾鸿翊、王殿、王绥生、李子通、田秀川老师,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的侯振华老师,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化学系的刘家腾老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的吴玉雁老师,毕业于内蒙古大学的吉福栋、王维耀、傅永胜、何祖侃老师,毕业于通辽师范学院中文系的吴雪松老师,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的赵雪源、刘天明、张晓东、王群老师,相继来到旗下营中学任教,为旗下营中学的发展夯实了基础。
建校初期,旗下营中学共有24位教师,其中21位是本科毕业生,这种师资力量在全区是一流的。因此,旗下营中学被评为自治区重点中学,不是偶然的。
首任校长李玉宝,20世纪50年代就被媒体称为:“教育战线上的一面红旗,一尘不染的共产党员。”他有着较强的领导才能,团结着强有力的领导集体。
1984年,53岁的李玉宝于辉煌之时主动从校长岗位上退下来,为的是给王殿、王维耀、付永胜、刘治福老师留下提拔的机会。这就是李玉宝校长的胸怀。 为了解决经费之不足,旗下营中学扬鞭催马又开始了第二次艰苦创业,1970年筹建校办工厂,本科大学毕业生王殿老师志愿担当起这一重任,他利用化学知识研究印染兔皮技术,加工兔皮帽子,他赶上毛驴车走村串户卖帽子,筹集启动资金。同年,校办工厂组装了一部旧汽车卖了1.05万元。后来,校办工厂试制生产肉骨粉并获得成功,产品销往日本。校办工厂还为乌兰察布市拖拉机厂定点生产四轮车离合器。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校办工厂拥有8个生产车间,年产值达到80万元。
校办工厂赚钱后,学校用这些钱买回了汽车、拖拉机、电视机、电影放映机;买回了图书、教学实验仪器、体育器械、音乐器材;免收学生的学杂费,为教师建起了家属房,还建起了四层教学大楼。
建校办工厂的同时,广大师生搬石,运土,造出了18亩菜园为师生提供新鲜蔬菜。
1972年,自治区勤工俭学现场会在旗下营中学召开,1982年旗下营中学被教育部、财政部、国家计委、经委命名为“开展勤工俭学先进单位”。 校办工厂的发展,改善了办学条件,同时解决了职工家属及子女的就业问题。到1986年,学校全部解决了家属农转非问题,全部解决了教师住房问题。学校每年从工厂拿出部分经费奖励教学工作突出的教师。广大教师干劲倍增,群情振奋。
1979年11月11日的《光明日报》在头版以《关心教师生活就是关心教育》为题报道了旗下营中学,这一年大批优秀的教师调入旗下营中学。
老师们白天上课,晚上都上夜班,假日还为学生补课。来自广西的吴玉雁老师有三个孩子,下班匆忙做完饭,又去为学生辅导晚自习,学生们常常看到,她还没来及洗净面粉的手。
那时老师给学生补课是不收费的,上夜班没有加班费,他们不计较个人得失,忘我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爱护学生如如子女,贾鸿翊老师把自家一房间让给体弱的两名学生居住。 冬天,旗下营中学师生上山砍柴,生炉子取暖。宿舍里的两排大床铺挤满了20个学生,每人占的宽度不到60厘米。炉子到午夜就灭了,学生们盖着厚厚的皮被保暖,他们起床时喊“一二三”同时用劲儿才能掀起那厚厚的皮被。教室里,6点前就亮起了盏盏煤油灯,学生们用脚踏着地取暖。午餐时,学生们共同分享着一桶烩菜和一箩筐窝窝头。晚上,教室里又亮起了盏盏油灯直到深夜。那时学生只有一个理想:必须考上大学。几年后,他们纷纷走进清华、北大、南开、复旦、同济、人大、天大、浙大、北航、北邮、北师大、中科大、哈工大、中国地质大学等全国知名大学。旗下营中学的升学率连续十几年在全区34所重点中学中名列前茅,从此旗下营中学声名远播,许多师生慕名而来。后来旗下营中学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是来自首府呼和浩特,他们放弃呼市很多好学校不上而来到旗下营中学,就是为了给自己一个美好的未来!
旗下营镇只有一条主街道,那里居住的2000多户人家中就出了1000多名大学生。这种现象在全国小镇中是罕见的。有人提议:把旗下营镇称为“中国第一大学镇”。 进入20世纪末,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旗下营中学的校办工厂逐渐萎缩,因为经费不足,教师的待遇降低了,学校的管理松劲了,温暖人心的工作做得不够了。而这时呼包鄂金三角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起来,一部分优秀的教师纷纷流向这些地区。近几年到呼和浩特市一中、二中、师大附中的教师有10名;到包头市九中、一中的教师有13名;到鄂尔多斯市的教师有8名;有些私立学校专门向旗下营中学的老师发出年薪10万、一套住房的招聘启事。优秀教师的流失,导致优秀生源锐减、升学率下降,从此旗下营中学步入低谷。
2006年04月,乌兰察布市人民政府内部就传出风声说要把旗下营中拆掉,让教师和学生们解散!2006年夏天,旗下营中学经历了一场何去何存的动荡。这时,呼和浩特市一些私立补习班开着大轿车去旗下营中学“掠夺”生源。他们喊着:“不收学费,快上车。”引诱学生。两天之内,就有300多名高中生被吸引走了。老领导望着精心培养的学生被一车车拉走,掉下了心酸的眼泪!呼和浩特市一所私营补习班谋划要兼并旗下营中学。最后,在教师们的努力下,市领导和教师达成和解:教师的工资还率属于乌兰察布市,而学校下划卓资县,成为县级乡镇中学的旗下营中学,生源大不如从前。 旗下营中学陷入了困境,首任校长李玉宝、二任校长王殿、三任校长王维耀虽然已退离校长岗位多年,但是他们不顾年老体弱亲临旗下营中学,奔走于乌兰察布市与卓资县之间,找上级领导协调,做稳定师生的工作。乌兰察布市领导、卓资县县委书记于生龙、县长范忠、教育局长王进秀多次专程来旗下营中学,现场办公并明确决定:要继续把旗下营中学办下去,而且办好,为旗下营中学增加了经费。县教育局领导李忠义受命于危难之中,担任校长,旗下营中学又焕发了勃勃生机。一些师生重返校园,在校生人数恢复到原有规模。
2007年,旗下营中学的校友怀着感恩之心建立了校友奖励基金会,他们纷纷向母校捐款,他们愿为振兴母校尽最大的力量。一位校友说:“如果旗下营中学不办了,就意味着旗下营镇方圆百里之内不再有一所中学了。教育并不是城市的专利,广大农村更渴望教育。我们不愿意看到家乡没有中学;我们希望家乡的孩子像我们一样拥有美好的未来。”个人评论:旗下营中学多少年来,人才辈出,不仅仅是生源与教师的缘由,也离不开它那土生土出的韵,顽强不熄的魂!希望我的母校能日渐恢复,重现往日辉煌!给家乡的人一条最能让希望成真的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