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自主招生?再说说自主招生的利与弊,和正常的高考有什么区别吗?或者说自主招生属于正常高考的范畴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5-03-17
自主招生又称自主选拔,是高校选拔录取工作改革的重要环节。包括国家重点大学自主招生与高职自主招生两大类。2003年,中国教育部开始推行自主招生,结束了此前高校只能在每年同一时间招考的历史。
2014年11月,根据国务院考试招生改革整体精神,2015年起,自主招生考试应将安排在全国统一高考后进行,自主招生试点高校或将仍允许安排笔试环节。[1]
通过高考自主招生笔试和面试之后,可以得到相应的高考降分政策,一般通过考试后招生学校会与其签订招生考试合同,签订合同后,一般可享受降低10分至几十分录取的优惠政策,另外还有专业选择方面的优惠,具体合同要与学校谈。
目前,国内一些高中也采取了自主招生的方式预先招收优秀初三学生[2] ,例如安徽省合肥一中,报考条件为本省户口(合肥除外),预录取考生需参加初中毕业学业考试,预录取的考生携带户口本原件和复印件、初中毕业证书原件和复印件到校报到、核验证书,并参加学校组织的军训和入学教育,完成军训任务及入学教育的学生即可被正式录取。
2015年起,所有试点高校自主招生考核统一安排在高考结束后、高考成绩公布前进行。笔试考试不得超过两门,考核过程全程录像,以防作弊。
加分优惠
自主招生院校对于考生通过自主招生获得的加分,一般会作出如下要求:
(1)考生的高考成绩总分(含政策加分)不低于本科一批控制分数线;
(2)若入选考生的高考成绩总分(含政策加分)达到我校在当地的提档线,考生可享受在统考实考成绩(不含政策加分)的基础上优惠一定的分数进行专业录取;
(3)对于未达到我校在当地同科类提档线,不低于提档线线下20-30分的考生,我校将予以录取;
(4)对于自主招生考试特别优秀者高考实际考分达到本科一批控制分数线,经所在省级招办批准,由我校审查、录取。
高考志愿
高考“志愿”是指一个人参加高等教育考试的“志向和愿望”,每个高考考生都有根据自己的理想志向、兴趣爱好、个性特长来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大学就读的权力。每年的自主招生和高考之后填报志愿的时节,那种由学校或家长代填志愿的现象并非罕见。其实,这都是受某种利益的驱动的,高考志愿已不单单是考生选择大学、挑选专业的方式,早已成为各中学、高校和家长获取最大利益的途径。
高校招生日益激烈,各院校奇招迭出,而此次“明斗”所揭示的“暗战”一角,更令人深思。无序的高校竞争背后是分数至上的“掐尖儿”大战,高校自主招生和学生自主选择依然长路漫漫。
高招公平性的影响
这项政策从出台、实施,一直备受争议,因为自主招生制度正变得不公平。从过往被自主招生录取的案例来
考试招生改革时间表[5]
看,他们很多是因为“特殊才能”被录取的。为了培养孩子的“特殊才能”,许多家长把他们送进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如面试能力的训练班、奥林匹克数学辅导班。很多家长为了高校的自主招生,花巨资送孩子参加各种辅导班,刻意培养自身的特殊才能。不难看出,贫富差距已经对高考招生制度公平性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自主招生制度“歧视”农村考生也成为争议的一个焦点。通过自主招生进入大学的农村考生人数远低于城市考生。2010年北京大学颁布的自主招生新政“校长推荐制”学校名单中,没有一所高中在农村地区。农村考生在自主招生制度下,常常是处于劣势的一方。对于教育公平的永久课题,国家和公民都应加强思考和探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