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百家讲坛苏轼的观后感(2)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1

  百家讲坛苏轼观后感篇四

  近日,看了《百家讲坛之苏轼系列》,听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副教授精彩品读苏轼跌宕传奇的别样人生,走近苏轼这位与众不同的.文化巨人。

  对于苏东坡我们非常熟悉,他留给我们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他从小接受严格而良好的家庭教育。父亲苏询是大散文家,对儿子的教育是非常严格的。在苏轼六十多岁时,被贬到了遥远的海南岛,在艰苦的条件下,有一天晚上他做了个梦,梦见自己回到了小时候,父亲监督自己读书的情景,醒来后,他写了一首诗记录这个梦,诗中写道:“夜梦嬉戏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计功当毕春秋余,今乃粗及桓桩初。怛然悸悟心不舒,起坐有如挂钩鱼。”

  苏轼在花甲之年,犹梦到小时候被父亲严厉监督读书的情景,可见他的父亲对他的要求是多么严格。正是这严格的要求影响了苏轼的一生,造就了一位文化巨人。

  不管教育怎样改革,家庭教育始终是孩子的启蒙教育,对孩子的一生有着深远的影响。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特色,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关注人性,关注品格,既严厉又慈爱。

  百家讲坛苏轼观后感篇五

  央视当红栏目《百家讲坛》,由康震教授再次“评说苏东坡”。对于苏轼自况人生情怀的词句,康教授引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权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元丰五年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个年头,一次途中遇雨后的追记。(注:古时黄州即海南岛,苏轼被贬后的发配地。)东坡公文才绝代,这首诗意泰然自若,任天而动,既不同于柳宗元“独钓寒江雪”的孤冷,也不同于陶渊明的“悠然见南山”的悠闲,此正是显出苏轼本色。“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潇洒,“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智慧。“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激情,这潇洒智慧激情的诗句倾倒了千年来的读书人,时至今日,学界仍在评品千年前的苏东坡词章与他的人品情操。

  康震先生把“特别富有生活的情趣,特别善于发现创造生活的趣味”作为苏东坡给我们最强烈的第一印象。苏轼在世俗生活中以佛教禅理为味,在一切平凡生活中发现人生的真谛,心存喜悦,人间便恒常是好时节。说到苏轼“面对生活苦难,表现出超然旷达的境界”,更是折服天下人的一大亮色。与李白诗仙比之,李白思想中道家成份居多,苏轼思想中佛禅思想为主。道家的“无为”,并非不作为,而是天道道体的境界,并进一步提出“无不为”,人应效法天地,行其所当行,止其所当止,做到无私而大公。佛法的精髓——大乘思想不仅要严守小乘的诸恶莫作,进一步还要积极奉行众善,救人济世。苏轼“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称得上“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此处的“青云”绝非“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中功名利禄的“青云”而是一种境界。

  《梁溪漫志》记:“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东坡自儋(海南岛)北归,小居阳美(今江西宜兴)……买一宅,坡倾囊而偿之,至一村落,闻妇人哭声极衰,何其悲也!……遂与邵(邵民瞻。苏的学生)推扉而入,则一老妪,见坡,泣自若。坡问妪为哀伤至是。妪曰:“吾家有一居,相传百年,保守不敢动,以至于我。而吾子不肖,遂举以售诸人。吾今日迁徙来此,百年旧居,一旦诀别,宁不痛心!此吾之所以泣也。”坡亦为之怆然。问其故居所在,则坡以五百钱所得者也。坡因再三慰抚。徐谓之曰:“妪之旧居,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即命取屋券,对妪焚之,竞不索其值。用现在的话讲,就是把买来的房屋,无代价的还给老妇,并当面焚烧房契不索一文。当时的苏轼刚从海南岛流放几年后回到江西,身文所剩无几,只好借居朋友家。若以当代人看来,就是再富有也未必有此一举了,当今人为房为宅是寸土必争,为此打官司不屈不挠斗争到底,自私自利唯我独尊。连放在墙脚的扫帚也常常会被人拿走,与古人相比,我们顿觉汗颜。苏公后借居友人处,于当年病逝,逝年六十六岁。

  苏轼的超然与旷达,是东坡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后,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具大慈大悲,忘却自我,深爱一切有情众生,不为赞誉,不为受惠,随缘放下,心境开阔。因此才在平和随意的外表下,外呈洒脱而内心清醒,即不逃避社会现实,更不会随波逐流,坚守一颗觉悟心,获得超越时空的大智慧。


相似回答